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敗,今人完勝!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敗,今人完勝!

“文抄公”是對抄襲他人文章的“剽竊者”的雅稱,據說出自安徽中學教師夏傳壽的《仿〈陋室銘〉——為文抄公畫像》:“才不在高,抄抄就行;學不在深,改改則靈。斯雖陋術,唯君獨精。面對參考作,心想鬼竅門。報刊知多少,責編有幾人?只須動幾字,換個名。無創作之勞苦,有名利之收成。越抄膽越大,愈混路越精。讀者雲:‘熟哉此文!’”

其實“文抄公”自古就有。據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記載,唐朝初年,棗強縣尉張懷慶喜歡抄襲名士的文章。比如,當朝大臣李義府曾寫過這樣一首五言詩:

鏤月成歌扇,

裁雲作舞衣,

自憐迴雪影,

好取洛川歸。

張懷慶一見李義府的詩,手就癢癢了,遂將這首詩改頭換面,在每句前各加了兩個字,變成他的一首七言詩:

生情鏤月成歌扇,

出性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迴雪影,

來時好取洛川歸。

因改動手法得比較拙劣,被引為笑談。此外,張懷慶還喜歡抄襲當時的著名詩人王昌齡和郭正一的詩,並且同樣欲蓋彌彰,因此人們譏諷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這也是“生吞活剝”這句成語的由來。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敗,今人完勝!

另據《唐詩紀事》記載,中唐詩人李播蘄州任郎中時,有一同姓秀才帶著行卷來干謁。李播一看,李秀才行卷中的詩竟是自己二十年前未登第時所寫。經詢問,李秀才承認是以前花百錢在京城書肆裡買的,並說已帶著這行卷在江淮間遊走二十餘年了。

古代有文獻記載的“文抄公”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但是,古代的“文抄公”像張懷慶和李播這樣明目張膽的畢竟是極少數,並且張懷慶剽竊了別人的詩,還知道改頭換面,加上幾個字,而李秀才的行卷,還是花錢買來的。他們若比照時下的“文抄公”,則可謂小巫見大巫,遜色多了。

時下的“文抄公”在網絡上比較常見。比如,有人做自媒體專事“搬運”,即每天都跨平臺操作,將別人的文章複製粘貼到自己的名下。有的“搬運工”還能將剽竊來的文章改動一下字句,換一換圖片,有的則無恥到標題、內容和圖片都一概不動,只改成自己的名字就直接發出去了。根據剽竊的手段不同和情節輕重,唐代詩僧釋皎然在《詩式》中,把“偷”詩劃分為偷語、偷意、偷勢三種,稱“偷語最為鈍賊”,即把別人的作品完整偷來,一字不動地冠上自己的名字,是最愚蠢的。遺憾的是,時下這樣的“鈍賊”大有人在。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敗,今人完勝!

前幾日筆者寫了篇題為《揭秘:洛陽初識,杜甫哪首詩驚豔了李白?》的文章,剛發出十幾分鍾,就有剽竊者在別的自媒體平臺發出,除作者署名外,竟無任何一處改動!當時著實吃了一驚,但後來經瞭解,這種事太平常了,大家早都見怪不怪了。

古代的“文抄公”,比如張懷慶之流,還知道一點遮掩,將原文加上幾個字;那個李秀才雖然比較臉大,但那些詩還是他花錢買來的。並且事實上在古代,他們都是“文抄公”中比較極端的。由此可見,古人在剽竊方面,遠遜於今人。如果PK一下的話,無疑是今人完勝。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敗,今人完勝!

不敢奢望杜絕抄襲現象,只希望“文抄公”們多少要點臉,比如在剽竊時稍稍改動一下,蓋蓋大面兒,讓原作者心理得到些許安慰,也給自己留一絲臉面和自尊。

文友們,您的作品被剽竊過嗎?有防止剽竊的好辦法嗎?當您的嘔心之作被公然剽竊後,您是怎樣應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