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败,今人完胜!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败,今人完胜!

“文抄公”是对抄袭他人文章的“剽窃者”的雅称,据说出自安徽中学教师夏传寿的《仿〈陋室铭〉——为文抄公画像》:“才不在高,抄抄就行;学不在深,改改则灵。斯虽陋术,唯君独精。面对参考作,心想鬼窍门。报刊知多少,责编有几人?只须动几字,换个名。无创作之劳苦,有名利之收成。越抄胆越大,愈混路越精。读者云:‘熟哉此文!’”

其实“文抄公”自古就有。据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记载,唐朝初年,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名士的文章。比如,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

镂月成歌扇,

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

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一见李义府的诗,手就痒痒了,遂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前各加了两个字,变成他的一首七言诗:

生情镂月成歌扇,

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影,

来时好取洛川归。

因改动手法得比较拙劣,被引为笑谈。此外,张怀庆还喜欢抄袭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郭正一的诗,并且同样欲盖弥彰,因此人们讥讽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也是“生吞活剥”这句成语的由来。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败,今人完胜!

另据《唐诗纪事》记载,中唐诗人李播蕲州任郎中时,有一同姓秀才带着行卷来干谒。李播一看,李秀才行卷中的诗竟是自己二十年前未登第时所写。经询问,李秀才承认是以前花百钱在京城书肆里买的,并说已带着这行卷在江淮间游走二十余年了。

古代有文献记载的“文抄公”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但是,古代的“文抄公”像张怀庆和李播这样明目张胆的毕竟是极少数,并且张怀庆剽窃了别人的诗,还知道改头换面,加上几个字,而李秀才的行卷,还是花钱买来的。他们若比照时下的“文抄公”,则可谓小巫见大巫,逊色多了。

时下的“文抄公”在网络上比较常见。比如,有人做自媒体专事“搬运”,即每天都跨平台操作,将别人的文章复制粘贴到自己的名下。有的“搬运工”还能将剽窃来的文章改动一下字句,换一换图片,有的则无耻到标题、内容和图片都一概不动,只改成自己的名字就直接发出去了。根据剽窃的手段不同和情节轻重,唐代诗僧释皎然在《诗式》中,把“偷”诗划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种,称“偷语最为钝贼”,即把别人的作品完整偷来,一字不动地冠上自己的名字,是最愚蠢的。遗憾的是,时下这样的“钝贼”大有人在。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败,今人完胜!

前几日笔者写了篇题为《揭秘:洛阳初识,杜甫哪首诗惊艳了李白?》的文章,刚发出十几分钟,就有剽窃者在别的自媒体平台发出,除作者署名外,竟无任何一处改动!当时着实吃了一惊,但后来经了解,这种事太平常了,大家早都见怪不怪了。

古代的“文抄公”,比如张怀庆之流,还知道一点遮掩,将原文加上几个字;那个李秀才虽然比较脸大,但那些诗还是他花钱买来的。并且事实上在古代,他们都是“文抄公”中比较极端的。由此可见,古人在剽窃方面,远逊于今人。如果PK一下的话,无疑是今人完胜。

古今“文抄公”PK:古人落败,今人完胜!

不敢奢望杜绝抄袭现象,只希望“文抄公”们多少要点脸,比如在剽窃时稍稍改动一下,盖盖大面儿,让原作者心理得到些许安慰,也给自己留一丝脸面和自尊。

文友们,您的作品被剽窃过吗?有防止剽窃的好办法吗?当您的呕心之作被公然剽窃后,您是怎样应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