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通道恩仇錄(8)|蘇俄石油工業國有化博弈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8)|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10.17

TODAY

「石油

斯大林發起的社會民主黨斷送了兩大家族如日中天的石油帝國,俄羅斯開始對石油工業進行國有化。但隨後發生的嚴重經濟危機使得蘇聯不得不對國際石油公司放開石油工業。

巴庫—巴統鐵路的建成讓奧斯曼帝國曾經的海濱城市巴統迅速成為了俄羅斯帝國最大的油港,經巴統出口的貨物85—90%是石油和石油產品;同時巴庫—巴統鐵路的建成也讓羅斯柴爾德家族打破了諾貝爾兄弟對俄羅斯石油的壟斷,迅速成為俄羅斯石油工業另一支強大的主力軍,從鐵路興建時最初在巴庫只有19公頃面積的油田和一個煤油廠,迅速發展成為擁有135家大大小小煉油廠的石油帝國。

羅斯柴爾德家族經營的石油公司,在1884年從只有大約4萬噸的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出口量,迅速發展到後來的50萬噸。1883年其公司150萬個盧布金幣的股本,在12年的時間翻了四倍,達到了600萬,到1913年則突破了1000萬。到189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控制了巴庫42%的石油出口,與諾貝爾兄弟公司一同撐起了俄羅斯石油帝國的穹頂。

沙皇俄國亞歷山大二世的廢奴改革使廣大農民擺脫沉重的贖金和勞役負擔、獲得了相對的人身自由;巴庫—巴統鐵路的建成,則讓一列一列鳴著汽笛、冒著白煙、拖著長長身影的火車又把這些獲得自由的農民源源不斷地送往巴庫和巴統。那是俄羅斯石油工業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8)|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根據西蒙·蒙蒂菲奧裡撰寫的《青年斯大林》的記載,到1901年巴統就已經有16000名工人。1901年11月的一天,一位長著濃密的黑鬍子和頭髮、不修邊幅、穿著黑色綢緞的俄式上衣和一雙早已失去光澤的靴子的二十二歲的年輕人,沿著“自由農民”的足跡,乘坐從第比利斯開過來的火車悄悄地抵達了巴統,他就是改變世界的斯大林,這位神學院培養出來的無神論者,對革命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對私有制和外國資本有一種天然的憎恨。

斯大林抵達巴統後,很快在羅斯柴爾德的煉油廠倉庫找到了一份工作,羅斯柴爾德這個法國猶太人的家族——象徵著國際資本主義的權力、浮華和世界主義的商業帝國——做夢也想不到:

他們每天花1個盧布20戈比僱來的年輕人會動搖他們在俄羅斯石油帝國的根基、斷送他們在俄羅斯如日中天的巨大石油帝國。

1

斯大林斷送兩大家族石油帝國

1901年12月31日,斯大林在一名工人家裡以舉行新年晚會為招牌,成立了巴統社會民主黨組織。他激情似火的演講極具煽動力,他犀利的文筆和對宣傳獨到的眼光與方式,如同星火燎原迅速把工人聚集到了身邊。到1902年2月底, 他陸陸續續在很多大工廠的工人中間建立了十一個社會民主黨組織。

1902年1月4日,斯大林的同伴坎傑拉基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地目睹了一場火災。斯大林回到家後興奮地對坎傑拉基說:“哥們兒,你的預言實現了……我的倉庫著火啦”。

沒有人懷疑這場大火是斯大林的作品,正是這場大火成就了斯大林在巴統的工人運動中的領袖地位。

當工人們看見一團黑色的蘑菇雲從港口升騰起來,他們沒有遲疑趕緊救火,把火撲滅了,他們認為他們的救火行動會得到一筆獎金,但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表明白這起火災是有人故意縱火造成的,因而拒絕給工人發獎金。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表的強硬態度剛好給了斯大林一個發動罷工的理由。

1902年2月27日,一支六千多名工人組成的示威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往地方軍事長官的辦公地。示威者在經過監獄門前遭到沙皇軍隊的射擊,15人被打死,54人受傷,500餘人在現場被逮捕,斯大林也在隨後的大搜捕中被抓。1903年秋,斯大林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東部,這是斯大林平生第一次走向流放之地。

這次流放堅定了他要推翻沙皇政府、推翻以羅斯柴爾德和諾貝爾兄弟們為代表的“外國資產階級勢力”的決心。

1906年4月23日至5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孟什維克稱之為統一代表大會的第四次代表大會,討論關於農民的支持、議會選舉和沒收財產等議題,代表們對“沒收”財產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因為“沒收”這個委婉辭令意味著為了給孟什維克籌備資金而對私人企業進行掠奪、敲詐和恐怖活動。斯德哥爾摩大會以多數票通過了一項決議,反對幾乎各種形式的沒收財產活動。大會上斯大林做了積極的發言,力主沒收,列寧表面上沒有反對這個決議,然而馬上著手秘密組織一個布爾什維克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策劃進一步的掠奪活動,為革命提供資金。斯大林是這個中心在高加索的代理人。這是第一次有資料顯示斯大林對私有財產的態度。

1918年5月17日,俄羅斯成立了石油總委員會對所有私營石油工業部門和石油產品貿易活動實行監督,1918年6月20日頒佈《俄羅斯石油工業國有化的法令》(以下簡稱《法令》),《法令》規定,“石油總委員會負責管理國有化企業的全部事務,並確定實施國有化的方法”,《法令》還規定“石油開採、加工、貿易鑽探和運輸(包括油槽車、輸油管道、油庫船塢、碼頭等設備)企業以及所有動產和不動產,無論建在哪裡、無論裝載何物,都屬於國家財產……對石油及產品的貿易實行國家壟斷”。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8)|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2

俄羅斯開啟石油工業國有化

在俄羅斯對石油工業國有化的時候,全俄共有787座石油產品倉庫,總容量達到368萬噸,在各省的倉庫中存有87萬噸石油和石油產品,有222艘鐵船和432艘木船,能夠運輸205萬噸石油,鐵路油罐車1萬多節……俄羅斯國有化引起世界的震盪,1918年7月8日,瑞士大使主持召開了荷蘭、西班牙、挪威、丹麥等國參加的會議,會議討論俄羅斯石油工業國有化對外國投資者造成的虧損,會議對俄羅斯的行為提出了一致抗議,發表外交聲明,“與會國保留對財產損失提出索賠的權利”。

1912年的那場罷工和流血的遊行示威讓羅斯柴爾德感到完全喘不過氣來,精明的羅斯柴爾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將在俄國的巨大石油股權賣給了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諾貝爾家族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們把權益牢牢放在俄國石油上,以至於在革命期間,諾貝爾家族是逃離這個國家的。他們不敢光明正大地離開,一批人假扮成農民,另一批人靠雪橇和雙腳越過邊界,進入芬蘭。

從父親艾瑪諾貝爾開始,諾貝爾家族三代人在俄羅斯打拼了七十五年建立起來的商業王朝不再存在了。

他們最後前往巴黎,蟄居在默里斯飯店,試圖考慮拯救他們在俄羅斯的石油帝國。儘管諾貝爾家族認為試圖出售在俄羅斯的財產可能不再為他們所有,他們還是盡最大努力去兜售,當他們試圖把石油公司賣給英波石油公司(後來的BP公司)失敗之後,他們這種“不再擁有”的理念更加強烈。

但是諾貝爾一家是也是幸運的,他們碰上一個大膽的賭徒——美國政府支持的新澤西標準公司,洛克菲勒把賭注壓在新當權的“布爾什維克”會失敗的籌碼上,如果布爾什維克失敗,這筆交易是非常有吸引力,洛克菲勒對布爾什維克會失敗的信心又是那麼強烈,新澤西標準公司這一冒險變得更加現實。

經過三個月的談判,1920年7月,國有化後不到三個月,諾貝爾把他們的石油公司賣給了標準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公司按廉價商品部的價格——現付六百五十萬美元,並約期再付七百五十萬美元,買下諾貝爾在俄國的石油股權的一半控制權。作為交換條件,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得控制至少1/3的俄國石油產量,其中40%供精煉,60%在俄國國內市場上銷售。這場交易似乎是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那場沒有結束的全球石油巨頭“市場爭奪戰”的繼續。

十月革命的成功,國有化的推行並不是斯大林想象的共產主義,歐洲和美國對新生的紅色政權進行全面的封鎖,飢餓在曾經的俄羅斯帝國大地蔓延,新生國家的發展完全處在停滯狀態。正如美國著名的商人和石油巨頭哈默在莫斯科開往葉卡特琳堡的火車上看到的和聽到的那樣:

數以百計的兒童一個個腆起肚皮、四肢萎縮前來敲打這列莫斯科開過來的火車的兩側車廂,一個勁兒地乞討食物;抬擔架的排成一字兒長溜川流不息地把難民車上的屍體抬往公墓,從莫斯科來的代表團還聽說了人吃人的慘事,野狗繞著可怕的現場打轉、吃死屍腐肉的猛禽在頭頂上盤旋。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8)|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3

蘇聯重新開放石油產業

到1921年春天,列寧清醒地認識到蘇聯面臨的困難,他宣佈了眾所周知的新經濟政策,提出擴大的國內市場體系,恢復私營企業,並擴大蘇聯對外貿易和出售特許權的承諾。他在1921年3月8日第十次黨代會的開幕式上說:

“我們的經濟危機十分深重,沒有外國的裝備和技術援助,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恢復被破壞的經濟。”

為了獲得那種援助,他準備“對最強大的帝國主義辛迪加”給予廣泛的特許權。無獨有偶,似乎重回沙皇俄國的亞歷山大二世的歷程,他的最初兩個項目都涉及石油:巴庫地區的比比埃巴特的所有油田和新格羅茲尼切爾莫耶夫土地上的全部面積的“石油租讓”,租期25年,提成比例相當誘人,還有額外提成。

然而被蘇聯國有化傷害過的國際石油巨頭結成了聯合戰線,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皇家荷蘭/殼牌石油公司、諾貝爾公司等十二家石油公司形成了一個共同集團來對付蘇聯,他們要應對他們在俄國石油資產和他們的貿易受到的威脅。所有成員保證共同與蘇聯鬥爭,不讓被逐個擊破。他們團結一致要為已被國有化的資產謀求補償,並且互不單獨同俄國人打交道。

為鞏固已經取得的和平共處局面,蘇聯於1921年10月28日照會英、法、意、日、美等國召開國際會議討論歐洲各國和蘇俄的關係問題。蘇聯的提議得到了各國的積極響應。會議於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熱那亞城如期舉行,會上盟國代表團試圖強迫蘇維埃俄國承認所有的債務和前政權的財政責任,將已經國有化的企業歸還給曾經的國外業主,俄羅斯清楚地知道盟國代表團背後的石油公司,堅持認為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歸還,願意就每一個具體情況商談補償方式。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8)|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根據俄羅斯1922年5月22日《消息報》的報道,“熱亞那會議無功而返”。兩個月後,盟國同蘇維埃俄國在海牙又召開了第二次會議,雖然這次會議也未能達成任何成果,但是聰明的布爾什維克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國際石油巨頭的眼睛完全盯在石油上,恢復私人所有權只不過是個藉口。所以蘇維埃俄羅斯的代表巧妙地利用石油巨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和“標準石油公司”之間的矛盾,瓦解了國際石油巨頭結成了聯合戰線,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清楚地知道他們購買羅斯柴爾德油田和煉廠的石油,他們的目標實際上是俄羅斯的油田。

正如俄羅斯人預料的那樣,他們眼裡只有石油,資產只是陪襯,所以1922年底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開始秘密地購買蘇聯的煤油,然後運到遠東,1923年一家小型的英國公司“賽爾”購買了3萬噸蘇聯煤油,西方媒體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情。為了在蘇維埃俄羅斯立住腳,狡猾的荷蘭皇家殼牌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宣佈已經不存在針對蘇聯的“石油圍困”,賽爾公司購買了,其他公司一定會照做,所以荷蘭皇家殼牌公開向蘇聯購買了大批煤油。

國際石油巨頭結成了聯合戰線徹底瓦解了,荷蘭皇家殼牌成了唯一同蘇聯進行貿易的大型公司,重續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諾貝爾兄弟在俄羅斯石油工業的地位。

從1922年10月1日—1923年10月1日,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蘇聯設立了兩個國外辦事處,一個在柏林,負責西歐國家的銷售,一個在巴庫,負責遠東地區的銷售。石油銷售也取得了驕傲的成績:

▶ 1921—1922財年出口了17萬噸,

▶ 1922—1923財年是32萬噸,

▶ 1923—1924財年是75萬噸(佔總產量的11.8%),

▶ 1924—1925財年石油出口額接近5600萬—6000萬盧布,是整個國家工業出口的3/4。

此時,蘇聯的石油工業似乎走上了良性軌道,1927年生產原油1028萬噸。1929年年底在美國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開始,世界石油價格大幅下跌,世界石油開採量隨之跌入谷底,據統計從1929年—1932年,世界石油開採量下跌了17%,顯然這是擺在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面前的一個發展石油工業的絕好機會,蘇聯加大了石油開採規模,開採量上升了56.5%。

蘇聯開始關注世界更為遙遠的市場,1931年蘇聯的石油產品再次出現在中國的南部和朝鮮,1931年蘇聯的石油產量超過了2000萬噸,1940年達到了2840萬噸,但是希特勒打破了蘇聯的發展勢頭,第三帝國瞄準了蘇聯高加索地區的油田,摧毀了蘇聯的石油生產系統,從1941年到1945年,蘇聯已經靠進口維持戰爭對燃料的消耗,美國在租借法令的框架下向蘇聯提供了215.9萬噸石油產品,到1949年,石油生產才恢復到戰前水平,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蘇聯仍然是一個石油淨進口國。

未完待續……

公眾號後臺回覆“恩仇錄”,即可查看全部連載內容。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