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BY:烏鴉阿吉

【非哥按】“什麼時候開門?”,什麼時候有孩子熱愛的比賽?一次忐忑的嘗試給出了答案。中國擊劍協會推動著擊劍聯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對於全國二十萬擊劍孩子來說,更多的比賽機會,更新穎的比賽形式,無疑是激發孩子們訓賽熱情的重要補充。——
“因熱愛激發熱愛,為熱愛保持熱愛。”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2018年8月12日,對於北京佩劍家長微信群——“北京佩劍分舵”來說,是很熱鬧的一天。這一天,遠在兩千多公里外的海口,中國擊劍俱樂部聯賽第三站比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從早上開始,群裡就一直在播報和討論著前方的賽況,每一個北京劍娃的成績都牽動著群裡家長的心。直到下午比賽陸續結束,群裡才慢慢安靜下來。晚上8點多,一條信息出現在群裡:“大月神好,您館裡幾點開門兒啊,想去買點裝備”。

看到信息的時候,大月神正在為女兒的生日禮物發愁。8月18日是女兒周海月的十歲生日,要送什麼禮物,大月神還沒有想好。海月練習佩劍已經三年了,目前在北京艾魯特擊劍俱樂部訓練。三年中,大月神漸漸和孩子一起愛上了這項運動。平日裡,他積累著關於擊劍的一切知識,從一位不知道什麼叫交叉步的萌新家長,逐漸成為了家長圈裡的專家。無論是世界名將,還是擊劍規則,他都如數家珍。平時,他也經常在各種擊劍群裡為其他家長解答問題,由於堪稱無所不知,所以被大家戲稱為大月神。

對於擊劍,大月神有著煩惱。08年出生的海月,正在水平快速提高的階段,每年為數不多幾次的比賽,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海月一直很努力,但是目前的水平還不能穩定的居於U10組最頂尖高手。有的比賽,孩子狀態不好,可能打不了幾場就下來了,比賽的數量並不能讓大月神滿意。簡單地說,大月神的煩惱是:“現在”。

收到信息,大月神先是答覆了劍友的問題。這時他忽然想起,如果能為女兒舉辦一場生日劍賽,將會是一份終身難忘的禮物吧。於是,他靈機一動,說了一句:“不許空手來,來就帶著裝備,打打交流賽吧。”

向大月神提問的是老徐。他的兒子徐可言在北京凱旋擊劍俱樂部學習佩劍已經兩年多了,在擊劍圈裡,很多人暱稱徐可言為“小烏鴉君”。和大月神一樣,老徐也經常活躍在各個擊劍群裡,是一位比較痴迷的家長。對於小烏鴉君的擊劍,老徐這樣形容:“因熱愛激發熱愛,為熱愛保持熱愛。” 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孩子熱愛擊劍,使得家長也開始熱愛擊劍;因為家長熱愛擊劍,孩子也能夠長期保持對擊劍的熱愛。在老徐的心裡,無論孩子能到達什麼樣的高度,至少希望孩子能夠把擊劍作為自己終身熱愛的體育活動。

與大月神相反,老徐的煩惱是:“將來”。11歲的徐可言還有一年多就要使用成人劍了,U14組人數和比賽銳減的現狀讓老徐有些擔心。徐可言是個非常熱愛擊劍的孩子,一個月沒有比賽就會渾身難受。為此,過去的兩年裡,老徐夫婦幾乎帶著孩子征戰了所有的全國比賽。真的到了U14組,常常會沒有比賽可打的徐可言還能保持這份熱愛嗎?老徐有些擔心。

看到大月神的回覆,老徐也笑了,他大概明白了大月神的用意:“交流賽要收費麼?”

幾分鐘後,大月神再次回覆:“和俱樂部溝通了,不收費。8月19日,歡迎大家來交流。”

北佩總舵素來不乏好事者。有幾位同齡孩子的家長也紛紛開玩笑說:“如果有比賽,別忘了通知我們啊!”

大月神很乾脆地回覆:“絕對的啊!” 隨即,他發出了一條報名鏈接。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麼幾句玩笑話,竟然成就了一場完全由家長髮起和組織的擊劍交流賽。

後來,大家稱它為“819 北佩交流賽”。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一 一石激起千層浪)


那天晚上,老梁看到了報名鏈接。老梁的兒子梁皓然是徐可言的同學兼劍友。2015年底,他們3年級的時候一起進入了北京凱旋。梁皓然身體素質非常出眾,性格也是沉穩認真,教過他的教練都覺得孩子在擊劍上很有天賦,甚至具備進行專業擊劍的潛質。其實,老梁的家離劍館距離並不近,工作也很忙,但是由於孩子的熱愛,老梁每週要送孩子到劍館練習三四次。

然而,老梁也有自己的煩惱。皓然和徐可言是同年級的孩子,但是他出生於2006年,而館裡的隊友們大多是07年的。2016年,還在U10組的皓然和隊友們一起征戰全國,一起打團體賽,一起吃喝玩樂,雖然大家都沒有獲得什麼好成績,但是很快樂。到了2017年,率先升到U12組的他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賽場上,沒有人陪他熱身,沒有人給他加油,也沒有人和他組團體。2019年,這種情況又將重現。老梁的煩惱是:“隊友”。

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個人也看到了報名鏈接,那就是身在廣州的老黃。老黃的兒子黃鼎一在萬國擊劍廣州海珠訓練中心練習佩劍,他練劍時間剛剛兩年,相比很多同齡孩子要短不少,但卻是今年聯賽湧現出的一匹黑馬,在長沙站的比賽裡拿到了冠軍。和梁皓然很相似,黃鼎一身體素質也非常出眾,對擊劍非常熱愛,也是有可能從事專業擊劍的一棵好苗子。

老黃自然也有自己的煩惱。廣東一向是中國擊劍的重鎮,湧現出一位又一位的全國冠軍乃至世界名將。但是在俱樂部方面,無論是孩子數量,還是比賽質量,比起北京、上海這兩座業餘擊劍人數最多的城市還是有些差距。沒參加全國比賽前,老黃還沒有太擔心。然而崑山、長沙兩站下來,他深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多與強手交手的機會,老黃不惜在暑假帶著孩子專程到上海參加各種比賽。短短几天內,鼎一就打了三四個比賽。老黃的煩惱是:“對手”。

大月神發出的報名鏈接立刻得到了回應。雖然無法與各種大賽的熱度相比,但是短短兩天就有十幾個孩子報名了,最終,報名人數定格在了24人。這個人數已經超過了預期人數的上限,這是大月神事先沒有想到的,而更讓他想不到的是報名孩子的水平。孩子都是U8-U12的佩劍小劍客,有男孩、也有女孩,年齡最小的是10年出生,最大的是06年出生,大部分孩子都曾經登上過全國聯賽和北京中小學生擊劍賽的領獎臺,獲得過個人或團體冠軍的孩子就有7位。原定的劍道和裁判滿足不了比賽的需要,又實在不忍心拒絕其中任何一個孩子參賽。大月神不由得一陣頭疼,只能硬著頭皮再次和俱樂部溝通,俱樂部章嘉彬館長還是非常通情達理,為交流賽準備出了三條劍道和相應裁判。“比賽時間絕對不能超過三個小時啊。不然,會影響俱樂部其他孩子的正常訓練。” 敲定之後,大月神給老徐發了這樣一條私信。

現在,輪到老徐頭疼了。24個孩子如果正常打比賽並不需要多長時間,四個6人組,兩個小時綽綽有餘,問題是如何能夠充分利用三個小時時間,讓每個孩子儘可能的多打比賽。聊吧,找各位家長聊。最終方案確定了,分成三個8人組,打雙循環。分組的原則是儘可能讓同俱樂部孩子不相遇,又儘可能多與不同的孩子交手,通過兩次分組,每個孩子可以打14場比賽,面對12個不同的對手。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已經超過了一次有200人參加的大賽裡能夠打的場次。而整個熱身、比賽和頒獎的時間嚴格控制在了三小時內。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二 技術臺看起來很專業)

8月19日下午一點半,老黃如往常一樣帶著鼎一來到了劍館。每週日的下午,館裡的孩子並不是很多,尤其是暑期,不少孩子都選擇了去旅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也沒有錯。“今天主要練習內容,體能訓練!” 教練說了一句,就帶著幾個孩子開始了艱苦的體能訓練。鼎一的體能一向是長項,老黃是一點都不擔心的。只是今天,老黃卻有些心神不定,他惦記著千里之外的那場比賽,雖不大,卻可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老黃拿起手機給老徐發了一條私信:“比賽怎麼樣?”

此時的北京,北佩交流賽已經打響。除了一名孩子因急病入院未能到場,餘下的23個孩子無一遲到、無一缺席,全國最重大的比賽也不見得能有如此整齊的出勤率。接下來,所有的孩子在艾魯特教練的統一帶領下,熱身、穿裝備、比賽、頒獎。

與以往參加過得任何一次比賽都不同,在這次比賽裡,沒有一個人是旁觀者,孩子不是,家長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帶來了一份精心挑選或是親手製作的禮物,家長們把每件禮物編上號,賽後孩子們通過抽獎的方式分配所有的禮物。有的家長買來了好幾箱的水果供孩子們補充能量。有的家長隨時向技術臺通報比分,以便錄入實時比分播報系統。有的家長忙著更新公告區的信息。有的家長忙著用手機為孩子們留下難忘的瞬間。大月神忙著在直播平臺向沒能到場的劍友直播比賽,老徐緊張的錄入每場比賽的結果。而這一切,沒有專業力量的介入,只有所有家長的付出。

還是那句話,在這次比賽裡,沒有一個人是旁觀者,孩子不是,家長也不是。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三 有心的楊克瀚媽媽準備了豐富的水果)

頒獎的時候,為了顯得更加正式,大月神從體能訓練區搬來了幾塊踏板,搭成了一座簡易的領獎臺,又拿來俱樂部的旗子作為頒獎臺的背景牆,幾位高個子男家長就是背景牆的人肉支架。海月這次比賽得到了女佩U10組第三名,大月神很欣慰。領完獎,海月很不高興的對爸爸說,自己好不容易得了一次第三名,還是沒能登上領獎臺,因為大月神搬的踏板太少,第三名是站在地上領獎的。這些話讓大月神有些心酸,他拍拍女兒的頭說:我一定和你一起努力,讓你登上真正的領獎臺。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四 第三名確實是站在地上領獎)

此時的老梁坐在圓桌邊,一張一張的書寫著獲獎證書。時不時,他會和身邊的人確認一下孩子的名字,還會討論一下到底是寫“冠軍”比較給力,還是寫“第一名”比較正式。15張證書一一寫完,沒有兒子的名字,甚至沒有兒子隊友的名字,一個也沒有。但是,老梁覺得這場夏日午後的比賽,是自己參加過的最美妙的一次比賽。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五 老梁正在認真書寫證書。)

和老梁有同樣感受的不僅僅是家長,還有參賽的所有小選手。在其他的比賽裡,被淘汰的選手都會迅速消失。而這次比賽,沒有一名選手提前離開,勝的,敗的,獲得冠軍的,一場未贏的。在比賽結束後,所有參賽的小劍客列隊向裁判員鞠躬行禮,用略顯稚嫩的嗓音很大聲的道了句:“謝謝教練!”與之相伴的是所有家長的熱烈掌聲。是的,裁判們擔得起,在兩個小時的比賽裡,她們傾盡全力做到了最好,為每個孩子提供了公平的競賽環境。她們是北京艾魯特教練劉嘉瑩、任潔、曹月潔。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六 註釋:賽後孩子們交換禮物)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七 劍友旗幟在熱愛者間傳遞)

十一

嚴格來說,這次比賽並不圓滿。瑕疵很多,甚至有些近乎於無知。

比如,老梁一直在痴痴等待著最終獲獎名單出爐才開始寫獲獎證書。後來一位家長怯怯的說:可以把內容先寫好,等比賽結束再把名字填上就可以了。

比如,老徐面對不滿的家長抱怨的時候,也只能不斷的重複:我們也是普通家長,已經盡力了。

十二

據中國擊劍協會官方發佈,截止2018年,全國從事擊劍訓練的人群已經超過了20萬人。作為擊劍這樣的小眾項目,這個數字令人驚訝。

隨著擊劍人口的不斷增長,孩子和家長的需求也愈發多樣化,想強身健體的,想從事專業擊劍的,想對升學有所幫助的,也有想作為終身愛好的。但是,無論何種需求,作為一項搏擊運動,比賽始終是擊劍運動快樂的源泉。跑步10公里、游泳兩千米、騎車1小時,不需要對手,運動者依然可以獲得快樂。這一點擊劍是做不到的,擊劍一定要有對手,鬥智、鬥勇、鬥力、鬥技術、鬥意志。

快樂的來源是比賽,煩惱的來源也是比賽。

十三

說起來,大月神對於“現在”的煩惱,老徐對於“將來”的煩惱,其實都是對賽制的煩惱。

目前,上至全國、省市比賽,下至俱樂部舉辦的百人規模的小型比賽,千篇一律的按照專業體育的賽會制模式進行安排。專業比賽面向專業運動員,以選拔精英為目的;業餘比賽面向業餘選手,以更多人參與為目的。如果在所有比賽中都完全套用專業比賽的模式,也就難免參賽選手和家長會抱怨參賽成本高、參賽體驗差。最近,網絡上有個很火的新詞,叫做“公式相聲”。其實擊劍也可以有個不太準確公式:參賽成本=參賽費用÷比賽場次。同樣花費萬元遠赴海南的選手,一位是個人賽打了13場、團體賽打了5場、拿到雙冠,另一位個人賽5場小組賽打完沒能進入單敗賽、團體賽第一輪被淘汰,顯然對於參賽成本的感受截然不同,每次比賽讓孩子們能更多次站上劍道,也許是業餘比賽最重要的。

北佩交流賽通過雙循環小組賽的方式,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給每個孩子創造了和12個不同對手交手的機會,算是一種嘗試。近兩年,北京凱旋擊劍俱樂部在團體公開賽中採取了4隊一組、27劍小組循環賽的模式,也算是一種嘗試。這些都是對小型比賽新模式的嘗試。在大型比賽中,大洋彼岸的北美杯不改變比賽的模式,卻允許孩子參加多個組別,曾有孩子在同一站比賽中,參加了Y12、Y14、Cadet、Junior四個組別的比賽。這些模式能否推行、是否科學,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總要有人去試一試。

誰來試?家長們來試。

因為,我們需要用比賽強化孩子。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八 英姿颯爽)

十四

而老梁對於“隊友”的煩惱,老黃對於“對手”的煩惱,則是更深一個層次的問題,對中國業餘擊劍發展的煩惱。

目前,俱樂部聯賽各個劍種U10組都是人潮滾滾,長沙站男子花劍U10組的單敗淘汰賽甚至是從史無前例的512表開始。U12組也是欣欣向榮,B組參賽人數常常達到200人以上。U14組是第一次急劇下跌,從200+跌倒幾十。為什麼?升初中了。到了U16又是再一次下跌,從幾十跌倒十幾。為什麼?要高考了。全國比賽尚且如此,俱樂部舉辦的小型比賽就更加明顯。再小規模的比賽,肯定會有U10組,U12組大部分也會有,U14組就很少了,有也最多是三五個人,U16基本就不用想了,更不用說青年組和成年組。並不是小型比賽不想設立這些組別,而是因為比賽時間眾口難調,最終往往報名人數不足。

孩子的流失導致大年齡組別的比賽數量稀少,沒有比賽又進一步導致了孩子的流失。

20萬人從事訓練,這個龐大的人口基數足以支撐起任何一個體育項目。一般認為,中國業餘擊劍的發展是從08年奧運會後開始的,迄今已有十年。不少人預測,隨著擊劍基礎人口的增長,俱樂部聯賽會湧現出一批優秀選手,進入專業隊伍,甚至走上世界賽場。事實證明,這個預測正在逐步得到驗證,餘思涵等一批從業餘體系裡開始擊劍生涯的選手已嶄露頭角。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俱樂部選手進入專業隊,甚至國家隊,十個,一百個,抑或更多,一切皆有可能。即便如此,大部分孩子,至少有十九萬個孩子,不會把擊劍作為自己的職業。

如果把有能力進入專業領域的優秀業餘劍手比作一塊塊美玉,那麼剩下的十九萬個孩子難道是開鑿玉石餘下的沒有用的邊角料嗎?

不!他們是產生這些玉石的那座山。沒有這座山,就永遠不會有玉石。

從競技體育的角度說,堅持下去,他們將是中國擊劍最忠實的擁躉,他們將會出現在每一個擊劍賽場,為自己曾經的隊友加油喝彩。

從體育產業的角度說,堅持下去,他們將是擊劍產業最堅定的消費者,十年、二十年後,他們會手牽手,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劍道,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從普及推廣的角度說,堅持下去,他們將有可能成為擊劍運動的推廣者。有人測算過,一位擊劍教練每週大約可以提供40小時的訓練時間,如果每個孩子一週上一次私教課,那麼20萬人就需要5000名擊劍教練。那麼,當中國的擊劍人口達到40萬、80萬的時候呢?也許很多今天的劍娃,就會成為明天的擊劍教練。

實際上,即便到了高中,一個孩子維持一週一次訓練也是可行的,兩個月參加一次擊劍比賽也是可能的。但是,以現有的比賽模式肯定不行,需要去為他們定製比賽,協調時間、創新賽制,儘可能的為他們創造比賽機會。

誰來定製?家長們來定製。

因為,我們需要用比賽留住孩子。

十五

這也就是這次北佩交流賽的意義所在。

嘗試,積累,感受。

十六

晚上七點,老黃再次給老徐發了一條私信:“老徐,你們的想法太棒了。如果您成功了,我看看廣州能不能照貓畫虎。” 這次,一向秒回的老徐沒有回覆。

那時候,老徐已經回覆不了啦,他正在一杯一杯的和劍友家長喝著酒。下午的比賽總體還算圓滿,老徐有些得意。

老梁沒有參加酒局。兒子晚上還有英語課,畢竟孩子除了擊劍,要做的事還很多。

大月神也沒有參加。晚上七點是亞運會女佩個人決賽,作為技術帝,大月神是絕對不會錯過的。

老徐走進家門,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醉眼惺忪,拿出手機,他看到了老黃的私信,迷迷糊糊回了一句:謝謝啦,黃老師。

這時,手機忽然跳出一行信息:亞運會快訊,錢佳睿、邵雅琦包攬女佩金銀牌!

十七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北佩交流賽——享受比賽,是運動的最高境界

(圖九 一切為了孩子們)

致謝!

在此,再次鄭重致謝:

感謝北京艾魯特擊劍俱樂部為本次活動無償提供比賽場地和教練、裁判支持!

感謝所有積極參與、支持的此次活動的家長志願者。特別要感謝,周海月爸爸、楊克瀚媽媽、徐可言爸爸、梁皓然爸爸、劉世豪媽媽、潘蓬媽媽、翟聖翕爸爸、法代儒爸爸等家長為本次活動無私服務!

感謝所有參加比賽的小朋友!同時祝賀取得名次和獲得快樂的孩子們!

【完】

劍友文章

歡迎加入劍友

劍友是公益群體,我們利用劍友公眾號、劍友頭條號、劍友微信群開展擊劍文化、技術交流。劍友群體是一幫熱愛擊劍的運動員、教練員、愛好者的共同家園。歡迎加入。

劍友驛站

微店”劍友驛站“為劍友提供器材、教材、解讀服務。歡迎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