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副廳領導幹部的肺腑之言:「筆桿子」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領導升遷了,臨走的時候把我叫到辦公室,送給我一摞書,都是前些年他收集的一些文摘之類的合訂本,並和我討論了一下午的哲學思維。臨了,發自肺腑的叮嚀我“哪個單位都缺筆桿子,但成為筆桿子沒有捷徑可走”。

一個人的寫作水平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到了用的時候就自然而然長出來的,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筆桿子”,唯有勤學、深思、苦練、耐熬這幾個方法。

一、勤學

現在談學習很多人都會笑,那麼艱苦的思想工作誰願意去做,週期那麼長,產出那麼低,多少科研人員一直學習、終身學習,一個月的工資抵不上一個城市一平米的房價。沒辦法,既然選擇了從事公文這條路,學習和把學習作為生活的習慣,就成了繞不過去的話題。要想真正會寫文章、寫好文章,必須在學習上多下功夫。這種學習,還不是被領導逼著、被眼前的材料逼著才學一點,這是遠遠不夠的。對待學習,必須自己逼自己,必須要有“擠”和“鑽”的精神,白天沒時間學,得把晚上時間利用起來,多給腦子“充電”,寫東西才能有動力、有靈感。

一位副廳領導幹部的肺腑之言:“筆桿子”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圖文無關

二、深思

文章要有靈魂,必須先有思想。思想性是文章的命門。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轉載一些寫作的金句、必備的提綱、常用的排比句、幾個字幾個字的寫作素材。收集素材沒毛病,也屬於積累的過程,畢竟量變引發質變。試問,寫作的時候,你能想到用嗎?或者寫作的時候會合適的用嗎?光是去翻那幾百頁的資料恐怕時間早就耽誤了。這也就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學習很認真刻苦,書本沒少看,筆記也沒少做,資料幾百個G,可是在實際應用中卻總感覺“拿”不出東西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考的過程就是其實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固化下來的過程,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瞭解到的金句等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是金句、提綱、素材化你的思想的過程,也是你的思想化金句、提綱、素材的過程,這樣才能做到金句、提綱、素材私有化。(看看這幾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就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變通來的)

一位副廳領導幹部的肺腑之言:“筆桿子”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圖文無關

三、苦練

大部分人搞材料都是“半路出家”,可謂“先天不足”。是什麼讓他們最終成為寫作高手?少不了一個“勤”字。提高寫作水平,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必須堅持不懈地勤奮練習,才能打開思路、拓展文路。那會參加工作,一起進辦公室的人多,但是工作任務,尤其是能寫作的任務比較少。遇見有寫公文材料的機會,大家都是想法設法把機會爭取過來,因為都把領導交辦的起草任務,看作是對自己的信任,是給自己鍛鍊提高的機會。沒有這樣主動寫的機會呢,就是經常練。看書讀報後、或者有什麼心得體會時,要及時記下來、寫下來,哪怕是隻言片語,常寫就能鍛鍊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文字功底。還要多總結,總結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文章大多是一步一動悟出來的、一點一滴練出來的。每個寫作任務完成後,我們都要回頭總結一下得失,做到每寫一次有一次新的提高、每動一次筆都有新的體會,不斷總結經驗、摸索技巧、探尋規律,日積月累,必然會越寫越好。

一位副廳領導幹部的肺腑之言:“筆桿子”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圖文無關

四、耐熬

選擇了和文字打交道,就意味著選擇了清苦和寂寞。大部分優質的材料都是熬出來。“熬”就是放在文火上煮,這個“熬”字特別的貼切,比如熬藥、熬粥、熬茶,再比如煎熬、難熬等等,都形象的詮釋了它的內涵。寫文章、材料等就是這個過程,不同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態放在文火上煮。特別是當後半夜一兩點的時候,整個辦公樓靜悄悄的時候,或者是當週末的晚上,看著別人高高興興回家了,而你還需要加班寫材料的時候,難免會有一種孤獨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擺正心態,善於給勤奮加班的自己“點贊”,同時要去享受這種安靜和孤獨,當你的“大作”完成時,就會深切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