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傳統企業的重生法則

AI時代下,傳統企業的重生法則

AI商業化導讀傳統企業沒有趕上互聯網+,AI+又撲面而來。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供應側商家的供給方式,這一次,既是企業進入新世界的末班車,也是轉型新商業的契機。那,傳統企業打開AI+的正確姿勢是什麼呢,今天AI君和各位一起聊聊。

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

1.AI能為供給側企業創造哪些價值?

2.如何參與AI+產業增強運動?

3.供給側最需要提升的是什麼?

AI能為供給側企業創造哪些價值?

AI技術的商業化,徹底顛覆了上百年的“經濟學供需理論”。以用戶痛點為驅動,以AI新技術解決方案和AI商業運營系統為切入,是一次“AI+產業增強革命”,正在全面滲透商業的供應、供給體系,形成全新的供給側價值邏輯。

AI對於供給側來說,不僅是一個超級工具,更是一支不計回報、不知疲倦的新勞動力大軍。

從吃住行、到零售、批發、製造、服務、交通、通信,再到農業、醫藥、自然資源、金融、能源、重工業…全球幾乎每一個產業都出現了AI+產業增強運動。

如摩根大通的自動金融AI,百度、特斯拉等無人駕駛AI,美國西南航空的航空AI,科大訊飛的教育、司法、消費AI,阿里巴巴的智慧交通AI,等等。

AI時代下,傳統企業的重生法則

當AI嵌入各個應用領域,就會取代傳統商業的“生產商控制一切”的價值體系,重塑商業。那麼,面對時代必然的趨勢,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成功的搭上AI這部光速快車?

如何參與AI+產業增強運動?

面對AI+,傳統企業不懂技術,不懂如何技術商業化,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與AI技術引領者合作。首先梳理清楚行業痛點和商業需求,然後租用AI,或者與AI技術創造這共同開發解決方案,又或者將AI核心技術基本功能直接產業化。解決方案的範圍包含:軟件、硬件、培訓等,為業務定製功能。

舉一個行業案例

比如,我們去銀行經常會碰到這些問題:

◆ 服務模式粗糙,有問題找不到人搭理

◆ 缺乏服務精準度,幾乎沒有對客戶識別率的科學判斷手段

◆ 業務內容繁雜,對應客流高峰期時,服務效率跟不上

◆ 內控管理中,專業化程度低,對新員工培訓成本高,耗時長,效率低,無智能化解決方案

◆ 營銷方式單一,用戶幾乎是被動接受。

AI時代下,傳統企業的重生法則

那以上問題如果用AI可以怎麼解決呢?

徽商銀行是一個傳統的金融機構,沒有AI技術,便與AI引領者科大訊飛合作。訊飛創造了“曉曼AI”金融,通過語言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人臉識別、高級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銀行創造用戶驅動業務的全新模式。

引入曉曼作為銀行保管箱服務員,可以全自動識別、精準判斷用戶的需求,提供相關服務。

當用戶問到:如何辦理保險箱業務?

曉曼則回答:保管箱業務在負一樓辦理,您可以自主選擇規格型號。

用戶問到:如何收費?

曉曼會展示出收費界面,並進行一一介紹。

同時,曉曼還可以幫助銀行智慧地分流用戶,緩解大堂經理和櫃檯人員的壓力,2016年年底,曉曼就幫助銀行網點服務效率提高了20%。

傳統供給側企業,與AI技術引領者合作,實現從“供應商控制一切”到“客戶驅動供應”的轉型,輕鬆搭上AI+這班快車。

除了與技術強者合作外,企業自身要注意和提升的維度有哪些呢?

供給側企業要提升的是什麼?

商場如戰場,任何一個新商業時代的誕生,都伴隨著優勝劣汰。AI技術是一次衝擊商業的認知革命,因此,供給側重要的是要自我變革、自我進化、自我創造。

為什麼中國遊客會跑到日本掃貨,從電飯煲到普通奶粉,甚至一個馬桶蓋,都要瘋搶?而國內卻面臨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賣不出去的困局?

其中,這個現象背後,隱藏著一個最本質的“供給經濟學”問題,那就是消費者需求旺盛,但是供應嚴重缺乏或不匹配。其根本原因,是供應商根本沒有“用戶驅動生成”的新商業邏輯,缺少利他、創新、誠信的價值理念。

過去250年裡,生產者和銷售者大多可以靠人口紅利創造財富奇蹟,而現在,中國以及全球經濟的供給側,都急需進行升級轉型。

其中最需要提升的商業認知,就是踐行“利他=利己“,為用戶和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服務,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實現AI+產業增強變革!

今天我們瞭解到傳統供給側要提升商業認知,才能更好融入AI時代,下一期,我們分享學習,

哪些維度和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來提升AI商業認知?我是AI君,每天5分鐘,學習AI商業化,讓AI賦能新商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