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謎團:美國邁出「人類一小步」的時候,蘇聯在幹啥?

在1969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率先踏上另一個天體的人類,創造了歷史,並在太空競賽中一舉擊敗了前蘇聯。

可是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曾經是蘇聯人一度搶佔了先機,似乎總是與一連串的“第一次”聯繫在一起。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員上天等等。蘇聯人的在航天領域的突飛猛進,曾一度讓美國人破天荒地感到被人甩在後面的感覺,但是出乎當時人們的意料,最早在月球上邁出“人類一小步”的,卻是美國人。

世界性的謎團:美國邁出“人類一小步”的時候,蘇聯在幹啥?

當初學這段歷史的時候,小兵兵也納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曾號稱世界頭號航天強國的蘇聯,難道在打盹麼?長期以來,這都是一個不解之謎。但在近日這個謎最終解開了,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人就已經悄悄地在做載人登月的準備。

其實在加加林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行後,蘇聯就把目光聚焦到月球上,力求再創造下一個“第一次”——那就是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為此,蘇聯科學家做了充分的準備,不僅發射了環繞月球飛行的人造衛星,還研製了大量的登月工具,從無人月球探測器到無人登月車,從登月艙再到宇航員登月服,可以說應有盡有。尤其是登月艙,不僅達到了所有的設計需求,而且還順利完成了包括地球返回在內的,所有的項目測試。

世界性的謎團:美國邁出“人類一小步”的時候,蘇聯在幹啥?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研製的無人登月車還分別在1970年和1973年兩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與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車相比,蘇聯的無人登月車體積只是前者的一半,重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自動對月球地貌進行拍照並分析岩石、土壤樣品,不像美國“阿波羅計劃”那樣,要靠登月宇航員親自完成。

正所謂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蘇聯人只需要研製出重型火箭,順利地把飛船送上太空就算大功告成了。正如美國人的阿波羅計劃有天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蘇聯人的N1重型火箭項目,則落在了同樣偉大的航天先驅科羅廖夫肩上,

然而讓羅廖夫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始終也沒能造出,像美國“阿波羅計劃”的“土星”5號那樣,功率強大而且性能穩定的重型運載火箭。原因在於,以當時蘇聯的工業水平,居然無法建造與火箭相配的大推力發動機!這樣尷尬的情況迫使科羅廖夫不得不給N1火箭裝上多達30臺的火箭發動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與土星5號相當的運載能力。

世界性的謎團:美國邁出“人類一小步”的時候,蘇聯在幹啥?

一枚火箭使用這麼多發動機無疑存在著致命的缺陷:一方面,發動機組的眾多發動機之間根本無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為這些發動機分別添加燃料更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而且還極易出現事故。結果就是,這種承載了蘇聯人太多期望的“巨無霸”,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總共只試射了4次,結果每一次都以悲劇而告終。

1976年,耗資巨大的N1號火箭項目被迫下馬,而隨著美國人一批接著一批地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蘇聯人想要的先機也徹底蕩然無存。曾經躊躇滿志的蘇聯登月計劃不得不化作泡影。巨無霸火箭胎死腹中倒也算了,最可惜的是那些已經研製完畢的登月配套技術和設備,不得不在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的廠房裡一放就是四十年。

不過好東西就是好東西,不管過了多長時間也還是掩蓋不了它的價值。繼航媽之後,已故毛熊的登月夢想恐怕也得被我們“打包運走”。最近剛剛收到的消息。烏克蘭將對華出售登月艙及相關技術。

我滴個乖乖,這可是登月艙啊!話說二毛可真敢賣,我兔也真敢買!在他們手裡沒用的東西,到咱們手裡那就是天價的寶貝,且不說這裡面有太多的關鍵技術值得借鑑,就算是重複研究試驗節省下來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那也是相當可觀的。

殊不知,早就把二毛家家底摸透的咱們,啥時候做過賠本的買賣?這筆生意,做得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