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中的自己

鏡子中的自己

很多人喜歡照鏡子,有的人照鏡子是為了自己欣賞自己,有的人照鏡子是為了看看自己有衣著什麼不妥,然後再修修補補,想走出去以後有個好形象。現實生活中鏡子總是能以求真務實的形象示人,美就是美,醜就是醜,一點都不含糊,一點都不留情面,鏡子總是讓人有自知之明。除了那塊玻璃鏡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鏡子”,比如朋友,家人,同事等,都具有鏡子的作用,通過這些,人們能看到自己,認識到自己,並根據這些進行自我評價。

真正的朋友猶如一面明鏡,既能讚美你的優點,也須不加虛假地標明你的缺點,聞過則喜,以求改進。史上,以直言納諫著稱的魏徵病逝後,唐太宗發出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的慨嘆。以別人為鏡能夠透過他人瞭解到自己的不足,那麼,以自己為鏡呢?

以自己為鏡,就是以自己的言語、行動為鏡子,不斷地剖析自己,進行思想上的清洗和行動上的反省。每個人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水平等最有數,也最知情,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不管別人怎麼評價,自己有一定之規,由此根據自己的判斷才能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標。

鏡子中的自己

要做到以自己為鏡,需要紮實的涵養、真實的境界和務實的作風。紮實的涵養,取決於學習的力度以及判斷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度,更需要不間斷的探索。真實的境界,需要增進自己對世界觀的揣摩、對人生觀的醒悟,以及對價值觀的把握,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是虛偽、做作的代名詞,尤其是以自己為鏡的境界,更是需要沉穩和真實。務實的作風,取決於自己的人生信念。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某個時候,有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別人怎麼做,我也似乎應該那樣做,肯定不會錯,缺乏一種獨立人格,鬧下“東施效顰”的笑話。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方式,有一千種生活的願望,不同的方式和願望,就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你可以參照別人的態度確定自己的態度,也可以借鑑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但你必須看清自己,準確定位自己,明確自己的價值目標,弄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你的未來如何,不取決於別人怎樣做,而是取決於你自己能夠並且應該如何做。

以他人為鏡能夠正言行,以自己為鏡才能知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