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禮·遇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啓程

漫漫絲路,遺澤千年。2018年,時值“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之際,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為宗旨的“禮·遇中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於9月18日在中國首都北京啟動,首站即奔赴山西太原,於19日下午參訪山西博物院。

首屆“禮·遇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啟程

橫跨歐亞大陸 行程一萬公里

本次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以行進的車隊為載體,沿古絲綢之路北線,最終到達德國首都柏林,歷時30余天,行程一萬多公里,橫跨歐亞大陸,經太原、中衛、武威、張掖、嘉峪關、瓜洲、鄯善、吐魯番、烏魯木齊、伊寧,在喀拉峻草原舉行“出境儀式”後,經霍爾果斯口岸進入哈薩克斯坦,在訪問俄羅斯、白羅斯後,進入歐盟國家,最後由德國首都柏林返回。作為山西獨家媒體支持單位,《三晉都市報》記者將全程隨行報道,記錄沿線風貌,帶領讀者走進千年絲路,領略萬般風情。

此項活動得到了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點亮文化交流基金的支持,紀連海、倪方六、孔慶東、黃震雲等一批國內文化名人、學者作為專家顧問隨隊指導,《湖北日報》《北京晚報》《三晉都市報》《大連晚報》《一帶一路報道》《中衛日報》、交匯點、映象網等十多家媒體隨隊參訪。

據介紹,“禮·遇中國”跨國文化交流活動是在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成立和組織的,並在《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的基礎上,對接一系列“一帶一路”交流活動,推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重點發掘國內外文化IP,展現中國產品和中國魅力,促進中外文化產品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單位和機構的文化產品交流與合作。整個活動由“授銷通”全程提供公益支持,南京六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獨家公益推廣。

整個活動從2018年9月起至2019年7月結束,分為尋找文化IP、國內外文化產品交流等幾大板塊。9月19日啟程後,先期計劃在國內段重點探尋山西博物院、中衛治沙博物館、武威博物館(文廟)、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喀拉峻草原;國外段將訪問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波蘭、德國等國近十家知名博物館,尋找文化IP符號,為後續舉辦的文化IP產品的設計大賽及交流活動等環節提供大量的創作素材。

首屆“禮·遇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啟程

9月18日下午在北京香山召開了行前動員會,並舉行了出發儀式。團長謝秉育、副團長倪方六、領隊李峰與全體隨隊人員見了面併合影。

參訪山西博物院 尋找古絲路密碼

一座晉陽城,半部華夏史。太原故城很早是晉陽古城,初建之時就是古代中原農耕與北方遊牧文化交流融匯的結合部,也是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謀求發展的“交通經濟帶”,更是“絲綢之路”的東源地和“萬里茶道”的拓荒地。

曾經,因為絲綢貿易,大批商人和商隊的來往帶來了民族的融合,如絲路上最大的經商部落粟特人,長期住在絲綢之路沿途,在碎葉、喀什、和田、敦煌、長安、太原、大同等地形成了巨大的聚落。近年在太原、西安等地發現的虞弘墓、安迦墓等都說明了粟特人在各地的散佈。

9月19日,一行人在山西博物院見到了享譽中外的虞弘墓漢白玉石槨真容。講解員介紹道,虞弘墓石槨是1999年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一處隋代古墓出土的漢白玉石槨,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其石槨四周佈滿淺浮雕,由50多幅單體圖案組合而成,從圖中人物的形象、服飾、器皿、樂器上辨別,均來源於波斯與中亞諸國,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因此成為我國目前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哇,這些圖案太精美了,難得一見啊!”大家圍著漢白玉石槨,仔細觀察上邊的浮雕,不禁發出聲聲讚歎。除此,晉侯鳥尊、玉組佩、龍形觥、“刖人守囿”車、婁睿墓壁畫等文物的珍貴价值亦令人驚歎。

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40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週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最具特色。

當晚,在黃河京都大酒店,一行人領略到獨具特色的山西面食及三晉飲食文化。三晉都市報社社長楊改民致以熱情洋溢的歡迎詞,並祝願此行圓滿成功。 (李尚鴻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