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爲何卻被民衆趕下了台?

liyanpengjia


大英帝國在丘吉爾任內打贏了世界大戰,也同時將海上霸主的位置交接給了美帝,所以戰爭結束後丘吉爾和他的保守黨就可以一邊待著去了。已經淪落的英國人只想踏踏實實過日子,他們不希望一個主戰派在那裡指手畫腳,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

(丘吉爾)

所以,以建設福利國家為口號的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得以率領他的政黨組閣。當時,工黨獲得了393席,而保守黨只獲得了197席。得知自己被英國人民拋棄,丘吉爾失落的說: “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這句話源自古羅馬時期著名作家普魯塔克。

不過很快人民又記起了他。。。。

克萊門特·艾德禮自擔任首相以後工作成績可圈可點,他在任內大力興辦公共事業,對主要工業領域進行國有化,並建立國民保障部門,可以說是在切切實實的為人民謀福祉,英國老百姓的日子眼瞅著一天天好了起來。

(克萊門特·艾德禮)

同時,克萊門特·艾德禮認識到大英帝國已經今非昔比,不適合在海外維持自己龐大的殖民地,於是在他的任內推行大英帝國的去殖民地化,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國相繼獨立,巴勒斯坦也交到了聯合國託管。

昨天民眾把丘吉爾趕下了臺,今天民眾又把丘吉爾請了回來。

可是,樹欲靜風不止,英國人想要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是不可能的。當時冷戰已經開始,美蘇之間的對立越發嚴峻,而克萊門特·艾德禮力主和平發展的政策顯得與世界局勢格格不入,而且任內的改革雖然得到了民眾的大力支持,卻惹惱了英國女王為首的貴族們。因為,在克萊門特·艾德禮治理下,大英帝國已經變成了小英帝國。

內外交困之下讓克萊門特·艾德禮開始捉襟見肘,於是在1951年,他被迫下臺。手段老辣的丘吉爾再次被選為首相。

(丘吉爾王者歸來)

在英國,丘吉爾算是最大的主戰派,也是大英帝國榮譽的維護者,雖然他在二戰期間將很多利益出賣給美國。

早在1946年訪問美國的時候,丘吉爾就在密蘇里州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將蘇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天敵來看待,號召資本主義世界與之對抗。這與傾向於社會主義的克萊門特·艾德禮的政見相左。但是,在冷戰背景下,丘吉爾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友好關係,運籌帷幄的手腕無疑是已經實現了初步福利社會的英國最佳的首相人選。

丘吉爾擔任首相之後,一改前任首相的政策,鎮壓了馬來西亞的獨立戰爭;帶領英國完全倒向美國,並稱之為美英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丘吉爾從不拒絕和蘇聯對話,反而願意擔任美蘇雙方對話的中間人。

很快,大英帝國再次以國際社會重要力量的身份迴歸到世界舞臺!不過這個時候丘吉爾年事已高,已經沒有能力連任首相,1955年4月5日,81歲的丘吉爾辭去首相一職。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丘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二戰,為何卻被民眾趕下了臺?

因為,英國人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民族。他們選自己的首相不會看他曾經取得了那些功績,而看他在未來能否給自己帶來利益!

歷史風暴


丘吉爾在二戰末期失去了領導權力,在1945年波茨坦會議最後時刻,美國總統換成了“杜魯門”、英國首相變成了艾德禮。只有斯大林還是三巨頭之一,斯大林對丘吉爾說:“丘吉爾,你打贏了仗,人民卻罷免了你。看看我,誰敢罷免我!”丘吉爾說:“我打仗就是保衛讓人民有罷免我的權力。”這位帶領英國人民走過戰爭年代的首相被“選舉”罷免了,原因很簡單:丘吉爾好戰剛烈的性格不可能帶領英國走向強盛,他的時代已經隨著希特勒的自殺而終結。

丘吉爾並不適合和平時期的英國首相之位,因為他是一位戰士卻不是也個博士,它只會維護大英帝國的領地和權力卻不會治理帝國土地上的人民。大英帝國是一個領土遍佈全球、種族眾多的綜合統一體,丘吉爾帶有種族主義的性格是不可能領導這個集體的。丘吉爾對印度人、黑人、黃種人甚至鄰居愛爾蘭人都視為二等公民,在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眼看既要進入印度時,丘吉爾殘酷剝削當地印度人的同時還對印度孟加拉邦的大饑荒視若無睹,甚至有意阻撓救濟災民。他的這種政策就是出於內心的種族主義理念。

丘吉爾說:“印度人像兔子一樣生一窩孩子”因此饑荒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但是印度的英國當局在饑荒之前強迫印度輸出糧食,並大量囤積稻米穀物和銷燬當地的牛馬等運輸工具,說是為了戰爭需要囤積糧食同時防止日軍繳獲利用當地的運輸工具,卻片面促成了饑荒的大爆發。毋庸置疑這是丘吉爾政策的責任。英國官員艾默裡對丘吉爾種族歧視非常失望,他說:“看不出他(丘吉爾)的觀點同希特勒有多大區別”;丘吉爾對非中黑人更加殘暴,英國殖民地肯尼亞爆發黑人和白人對肥沃土地的爭奪,丘吉爾下清理當地黑人,將15萬起義黑人關進集中營其中就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祖父。

擔任戰爭大臣兼任殖民地大臣期間,丘吉爾啟用臭名昭著的愛爾蘭王室“警吏團”鎮壓愛爾蘭天主教徒的起義活動,愛爾蘭本是英國的本土這種鎮壓直接導致其獨立出去,對待遙遠的土著如此殘酷。對待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人同樣如此,可見丘吉爾的種族主義是多麼狹隘。從1900年進入議會開始丘吉爾就以納粹相同的口號鼓吹殖民戰爭,口號為“雅利安血統必將獲得勝利”,這和納粹根本沒有區別。這些戰爭就包括對中國的“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可見丘吉爾就是英國的“希特勒”,這樣一個戰爭狂人是不會被選來承擔建設英國經濟的重任的。


利刃軍事


英國民眾對邱吉爾不滿主要是好戰!

英國人民經歷過一次世界大戰,被美國超越,失去了日不落帝國地位,淪為老二。

英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又被德國蘇聯超越,成為老四。

英國人民是害怕與德國再戰的,因為知道德軍的歷害,知道凡爾賽條約的不公,知道德國工業的強大,知道德國人民的憤怒,英國人民是有自知之明。

英國人想通過廢除凡爾賽和約爭取和平,而邱吉爾是死硬的強硬派,幻想恢復大英帝國的榮光,而不顧現實,一味好戰。

二戰開始後,面對德蘇聯合,德國的閃電戰威力,不自量力提前對德宣戰,讓英國倉忙上陣,準備不足,民怨極深。

當德軍對英法聯軍進攻時,又犯致命錯誤,被德軍抄了後路,大敗而逃,大失顏面。

在北非沙漠,強大的英軍被隆美爾閃電戰打的懷疑人生,海上被鄧尼恣的狼群戰術打的無糧可用,只能求助美國,割讓海外領地獲取援助,掏空國庫黃金買入軍火,讓民眾怒火中燒。

太平洋戰爭曝發後,英國遠東艦隊,遠東駐軍被山下奉文的自行車部隊擊潰,幾十萬英軍成了俘虜,遠東艦隊被聯合艦隊打的落花流水,失去了馬來亞,新加坡,緬旬,連印度也將不保,讓民眾自信心受損。

整個二戰,英軍勝少敗多,讓民眾懷疑邱吉爾領導能力,非常反感。

二戰後,邱吉爾又犯老毛病,自不量力發動對蘇聯的冷戰,讓英國民忍無可忍,將他趕下臺。


心有遠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同盟國贏得了戰爭,作為鐵桿的主戰派,丘吉爾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說再見的時候!

但是,丘吉爾並不想走,位於權利巔峰的滋味實在是太過於美妙,嘗過這個滋味的人都會流連忘返,丘吉爾如是!

但丘吉爾真的是被英國的民眾所趕下臺的嗎?我看未必!我倒是覺得丘吉爾是被背後的資本家所拋棄了!

很多人都會覺得西方有多麼多麼的民主,多黨競爭,各憑本事,結果交給選民決定。背後,恐怕沒有那麼單純!每一個執政者者的背後,站著的都是一群資本巨頭,他們掌握著這個國家大多數的財富,而執政者是他們的代言人!

英國在二戰期間的兩任首相張伯倫和丘吉爾,都是出自保守黨,不同的是張伯倫主張綏靖政策,而丘吉爾則是鐵桿的主戰派。丘吉爾的上臺,也代表了英國的這些資本巨頭明白只有打敗了德國,他們才能更好的攫取利益。

套用一首馬丁.尼莫拉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這首詩,很形象的說明了英國的資本巨頭為什麼要和納粹德國決戰。

不打,只能眼睜睜的德國侵佔歐洲,哪怕德國最後敗了,英國也沒啥話語權。打的話,會花費大量的資金,會造成經濟崩潰,但戰後還有機會再來。所以主戰的丘吉爾被推上了前臺。

但是英國的資本巨頭們每有想到,戰爭打贏了,獲利最大的是美國和蘇聯,由此拉開美蘇兩極爭霸的地位,而英國,不斷的被邊緣化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已經成為了昨天!


戰爭結束了,所以丘吉爾這個戰時首相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於是丘吉爾下臺了,來自工黨的克萊門特·艾德禮成為了首相。

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禮和他的工黨似乎不是特別合格,1951年,丘吉爾再度奪得了首相的寶座!


胡史亂翔


首先不是丘吉爾一個人輸了, 而是丘吉爾所屬的保守黨輸了。英國是內閣制,這一點跟日本有點像,就是議會多數席位黨派擁有組閣權,那多數席位黨派的大佬就是首相。

所以,英國沒有像美國一樣,主要推出一個人去競選,然後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魄力去決定最終的結果。英國是選一堆人。

這就使得丘吉爾的形象在選舉中得到了削弱。那為什麼丘吉爾的保守黨會失敗呢?

這當然是英國的形勢發生了變化。英國二戰是打得很辛苦的,士兵的犧牲很大,老百姓也過得苦,尤其是轟炸,很多地方炸爛了。那戰爭結束了,自然就需要戰後重建。

而保守黨是戰時多數黨,他們的思維還停在戰時,而工黨是在野黨,他們當然有時間考慮的更多更遠。

而且,工黨是比較傾向於底層工人的,這些工人通過戰爭,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增強了,意識到原來我對國家是很重要的。但同時,他們對國家的要求就更多了。他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自然希望在後面得到更大的照顧。

但是,保守黨對工人訴求這一塊的考慮是不太足的。而且保守黨也沒有意識到英國百姓的思想轉變,還在搞宏大敘事,競選口號是“選擇國民領袖,幫他完成歷史使命”,這當然有主提丘吉爾的意思,但歷史使命是什麼?還是戰爭嗎?這個顯然不是英國百姓關心的了,他們關心的是自己被炸的房子能不能修好,以後有沒有工作,所以工黨提出的口號是:“讓我們面向未來”,提出了一系列重建的目標。這個正好切合了英國人的當下心理需求。

這樣一來,丘吉爾自然就輸了。

失敗後,丘吉爾曾經說,我打贏戰爭,就是要保衛他們趕我下臺的權利,這是在國際社會上說的,私底下,他還是有怨言的,吐嘈英國人是最忘恩負義的民族。

其實,這正是英國人的精神,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不要搞偉人那一套,就算你打贏戰爭了,拯救了國家。但只要國民不需要你,你就要退下去。因為,這是偉人的全部意義,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只能說,屠龍的勇士總有一天會變成惡龍。


腦洞歷史觀


丘吉爾作為英國二戰時期挺戰派的核心人物,在他的手中,英國政府的綏靖政策終於走向終結,開始舉國之力對抗法西斯主義軸心國。也正是因為英國人的堅持戰鬥,才最終導致了軸心國的失敗,不過對於英國本身的利益,卻並沒有得到滿足,殖民地源源不斷的輸血導致殖民地的獨立以及本土遭戰爭摧殘,二戰最後的時期,丘吉爾終於下臺。

丘吉爾

對於英國來說,幾百年來的歐陸均衡政策使得英國大發橫財,海軍的統治地位也保護了英國本土不遭入侵。但是一戰這樣大規模現代化戰爭使得英國在維持歐陸均衡的過程中代價翻了幾倍,雖然大戰德國最終戰敗,但是英國人卻因此損失了幾十萬人的生命和大量人力物力,才發現戰爭的規模已經不是英國人花少量代價就能維持歐陸列強之間的均衡了。

英軍裝甲部隊

因此在二戰之前,希特勒當政大肆擴張軍備,英國人並不是沒看見的,上一場戰爭才過去二十年,他們已經不願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花費大量國力去阻止德國了。所以二戰之前的張伯倫政府才能在民意的支持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綏靖政策。

北非英軍步兵班

1940年,德國發動法國戰役,法軍在一個月內就徹底崩潰了,英軍進行了幾次比較有效的反擊就隨著敦刻爾克撤退了。此時英國的民意很大一部分都不希望再打,英國本土擁有英吉利海峽以及皇家海軍的庇護,因此希望跟德國言和。但丘吉爾政府上臺堅決戰爭,使得英國再度付出慘重代價,打完二戰英國已經揭不開鍋了,民眾生活都開始實行配給制度,丘吉爾對民生問題解決不力是他下臺的最終原因。


軍情解析


丘吉爾出生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庭,作為曾經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還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他的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戰爭結束後,英國的戰時內閣被解散,丘吉爾辭職後參加大選,原本以為可以憑藉在二戰時期的功績選上,誰知道當丘吉爾信心滿滿的參與大選時,卻意外落選了, 丘吉爾說了一句,“對他們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隨後卸任了英國首相的職位,專心開始寫二戰回憶錄。



其實丘吉爾在戰後沒有當選英國首相早有預兆,1945年7月,在德國投降後,美英蘇三國巨頭在德國的波斯坦地區開會,會議的前半段英國代表是丘吉爾,後半段卻換成了艾德禮,這無疑是一種暗示或者徵兆。

丘吉爾一直反對綏靖政策,但是張伯倫一直對德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後來德國野心越來越大,張伯倫不得不辭職,由丘吉爾擔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人抗擊德國,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是對於二戰後英國的重建問題丘吉爾卻丟失了英國民眾的心。



戰爭已經結束,英國首要問題是怎麼恢復戰後重建,發展經濟,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但是丘吉爾仍然堅持強硬的對外政策,此時的英國已經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現在的世界霸主是蘇聯和美國,當初德國是不想和英國開戰,因為德國不想兩線作戰,但是丘吉爾態度強硬,決定抗戰到底,其實英國人本身不一定是這麼想的,有很多人也怨恨丘吉爾的對德政策,戰後丘吉爾又繼續想要對外擴張,不關心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丘吉爾落選是必然的。


軍事一點通


丘吉爾曾經兩度擔任英國首相,一是1940年,第二次是1951年。說被民眾拋棄是不準確的,提問裡指的應該是1945年大選保守黨敗給工黨,丘吉爾被迫下臺的事。

至於為什麼在剛剛帶領英國取得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卻接著在大選中失敗,歷史學家也多有分析,BBC專門拍過一個叫做“Winning The War, Losing The Peace”(贏在戰爭,敗在和平)的紀錄片來講這件事。簡單地說,丘吉爾屬於時勢造英雄,他的狂熱、固執、決心、追求勝利的絕對單一思想在戰爭時期是巨大的優勢,最終成就了英國以少勝多戰勝法西斯的勝利,但這種“戰鬥、戰鬥、再戰鬥”的意識形態不適合戰後的英國。

經過6年的戰爭,民眾迫切需要和平的環境來休養生息,需要社會向好的方向改變,這個時候以艾德禮為首的工黨許諾進行廣泛的社會改革,包含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國民醫療制度,這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顯然更合時宜。而保守黨誤判了民眾心理,以為仍然可以打戰爭英雄牌來贏得大選,這顯然是誤判了民眾心理。民眾是感激的,但也是現實的,他們認清了丘吉爾的領導方式只適合戰爭年代,不適合和平環境,因此投給了“Let's face the future”(艾德禮競選口號)的工黨。

丘吉爾是天才無疑,但是有缺陷的天才。他出身貴族,一生都是以維多利亞時代貴族的眼光來看待世界,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與工人階級之間一直存在敵意。丘吉爾對工人階級的定位一直是“僕人”,在1910和1926年的大罷工中他採用強硬不妥協立場,甚至以“戰爭”來形容與工人們的對立,這也是丘吉爾群眾基礎不好的原因。從執政主張上講,丘吉爾也完全不顧工人階級的想法和需求,公開嘲諷民眾呼聲很高迫切需要改善的公眾教育體系和公共保障制度,在大選中失利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丘吉爾在對新的世界秩序之下大英帝國的前途方面的認知也明顯與時代脫節。在他領導英國人民作戰法西斯的時候,內心的目標與公眾並不一致,他最重要的目標是通過戰爭的勝利恢復大英帝國昔日的榮耀,恢復英國在印度、緬甸和其他領地上的統治,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二戰加速了舊的世界秩序的崩塌,殖民主義的概念已經不合時宜。印度獨立運動的時候丘吉爾對“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發起人聖雄甘地的痛恨也招致了國內民眾的不滿。

因此可以說,丘吉爾是一個老式的領袖,他是偉大的戰略家和偉人,但同時也是在重大問題上認知有缺陷的人。其1945年的失敗主要來自於他的政治主張已經與當時民眾對未來的期望、對民主的新思考產生脫節,步伐不一。


Miss文哲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古今皆然,丘吉爾是這樣,戴高樂也是這樣。事實上很多偉大的歷史人物,並非真正的完人,甚至在人格和個人生活上還有很多缺點。但是他們卻能在關鍵的時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丘吉爾並非是一個稱職的軍事家,事實上在一戰和二戰中很多敗仗都是他打的,但是他的可貴之處在於,在危及關頭,他能夠頂住壓力,激發全民族抗戰熱情。他無愧於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偉大的政治家也不是面面俱到,比如丘吉爾在處理內政上就沒有他的演說和外交才能那麼出色,他還是一個臭名昭著、口無遮攔的種族主義者。

二戰之後,丘吉爾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而且民眾普通對當前的失業和物資短缺等問題不滿,在二戰中,英國花光了口袋裡的最後一枚金幣,各個殖民地先後獨立,大英帝國土崩瓦解。而丘吉爾,他得對此負責。


青年史學家


丘吉爾在浴缸之中聽到敗選之後說:哦,這是他們的權力,我們打了半天仗,不也是為了這個嗎?看來,丘吉爾對戰後敗選並沒有太感到意外,反而說這是他們的權力,後來,在書中丘吉爾又提到: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很顯然,這是在誇將自己轟下去的英國人民偉大,當然,不顯然的是拐彎抹角滴誇自己是偉大人物。

嗯,照當事人丘吉爾老爺子的意思,因為英國人的偉大,然後就對他這麼個大英帝國的偉大人物給“忘恩負義”了,然後將自己趕下首相的寶座。對於此,丘吉爾不僅沒有憤恨,反而覺得這是自己平生所追求所捍衛的。

丘吉爾說的當然不無道理,他也確實偉大。不過其實是二戰進入尾聲後他想繼續偉大地抗爭下去,去繼續為大英帝國的榮譽而戰,而英國人民顯然想過安穩日子,不想再打仗了。簡單說,就是戰爭結束了,該發展該建設了,你丘吉爾還要搞事情,那對不起,您先歇歇吧。而且,丘吉爾擅長戰鬥,並不擅長建設。二戰結束,就算丘吉爾不搞事兒了,也不一定能把英國破敗的經濟搞上去。要知道一個人的思維成年之後基本固化了,擅長鬥爭的思維很可能波及到經濟建設上去。能選擇的話,誰想要這麼個鬥士去搞建設?

其實,選票投下丘吉爾去,也客觀上保護了丘吉爾的英雄偉大形象,不然,再當選,要麼繼續搞鬥爭,要麼在經濟建設中把英國帶歪,都嚴重損害丘吉爾的形象。從這個角度說,丘吉爾確實要說英國人民偉大,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