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何却被民众赶下了台?

liyanpengjia


大英帝国在丘吉尔任内打赢了世界大战,也同时将海上霸主的位置交接给了美帝,所以战争结束后丘吉尔和他的保守党就可以一边呆着去了。已经沦落的英国人只想踏踏实实过日子,他们不希望一个主战派在那里指手画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丘吉尔)

所以,以建设福利国家为口号的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得以率领他的政党组阁。当时,工党获得了393席,而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得知自己被英国人民抛弃,丘吉尔失落的说: “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这句话源自古罗马时期著名作家普鲁塔克。

不过很快人民又记起了他。。。。

克莱门特·艾德礼自担任首相以后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他在任内大力兴办公共事业,对主要工业领域进行国有化,并建立国民保障部门,可以说是在切切实实的为人民谋福祉,英国老百姓的日子眼瞅着一天天好了起来。

(克莱门特·艾德礼)

同时,克莱门特·艾德礼认识到大英帝国已经今非昔比,不适合在海外维持自己庞大的殖民地,于是在他的任内推行大英帝国的去殖民地化,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相继独立,巴勒斯坦也交到了联合国托管。

昨天民众把丘吉尔赶下了台,今天民众又把丘吉尔请了回来。

可是,树欲静风不止,英国人想要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是不可能的。当时冷战已经开始,美苏之间的对立越发严峻,而克莱门特·艾德礼力主和平发展的政策显得与世界局势格格不入,而且任内的改革虽然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却惹恼了英国女王为首的贵族们。因为,在克莱门特·艾德礼治理下,大英帝国已经变成了小英帝国。

内外交困之下让克莱门特·艾德礼开始捉襟见肘,于是在1951年,他被迫下台。手段老辣的丘吉尔再次被选为首相。

(丘吉尔王者归来)

在英国,丘吉尔算是最大的主战派,也是大英帝国荣誉的维护者,虽然他在二战期间将很多利益出卖给美国。

早在1946年访问美国的时候,丘吉尔就在密苏里州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将苏联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天敌来看待,号召资本主义世界与之对抗。这与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克莱门特·艾德礼的政见相左。但是,在冷战背景下,丘吉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运筹帷幄的手腕无疑是已经实现了初步福利社会的英国最佳的首相人选。

丘吉尔担任首相之后,一改前任首相的政策,镇压了马来西亚的独立战争;带领英国完全倒向美国,并称之为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同时,丘吉尔从不拒绝和苏联对话,反而愿意担任美苏双方对话的中间人。

很快,大英帝国再次以国际社会重要力量的身份回归到世界舞台!不过这个时候丘吉尔年事已高,已经没有能力连任首相,1955年4月5日,81岁的丘吉尔辞去首相一职。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何却被民众赶下了台?

因为,英国人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他们选自己的首相不会看他曾经取得了那些功绩,而看他在未来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

历史风暴


丘吉尔在二战末期失去了领导权力,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最后时刻,美国总统换成了“杜鲁门”、英国首相变成了艾德礼。只有斯大林还是三巨头之一,斯大林对丘吉尔说:“丘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看看我,谁敢罢免我!”丘吉尔说:“我打仗就是保卫让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这位带领英国人民走过战争年代的首相被“选举”罢免了,原因很简单:丘吉尔好战刚烈的性格不可能带领英国走向强盛,他的时代已经随着希特勒的自杀而终结。

丘吉尔并不适合和平时期的英国首相之位,因为他是一位战士却不是也个博士,它只会维护大英帝国的领地和权力却不会治理帝国土地上的人民。大英帝国是一个领土遍布全球、种族众多的综合统一体,丘吉尔带有种族主义的性格是不可能领导这个集体的。丘吉尔对印度人、黑人、黄种人甚至邻居爱尔兰人都视为二等公民,在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眼看既要进入印度时,丘吉尔残酷剥削当地印度人的同时还对印度孟加拉邦的大饥荒视若无睹,甚至有意阻挠救济灾民。他的这种政策就是出于内心的种族主义理念。

丘吉尔说:“印度人像兔子一样生一窝孩子”因此饥荒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但是印度的英国当局在饥荒之前强迫印度输出粮食,并大量囤积稻米谷物和销毁当地的牛马等运输工具,说是为了战争需要囤积粮食同时防止日军缴获利用当地的运输工具,却片面促成了饥荒的大爆发。毋庸置疑这是丘吉尔政策的责任。英国官员艾默里对丘吉尔种族歧视非常失望,他说:“看不出他(丘吉尔)的观点同希特勒有多大区别”;丘吉尔对非中黑人更加残暴,英国殖民地肯尼亚爆发黑人和白人对肥沃土地的争夺,丘吉尔下清理当地黑人,将15万起义黑人关进集中营其中就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祖父。

担任战争大臣兼任殖民地大臣期间,丘吉尔启用臭名昭著的爱尔兰王室“警吏团”镇压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起义活动,爱尔兰本是英国的本土这种镇压直接导致其独立出去,对待遥远的土著如此残酷。对待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人同样如此,可见丘吉尔的种族主义是多么狭隘。从1900年进入议会开始丘吉尔就以纳粹相同的口号鼓吹殖民战争,口号为“雅利安血统必将获得胜利”,这和纳粹根本没有区别。这些战争就包括对中国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可见丘吉尔就是英国的“希特勒”,这样一个战争狂人是不会被选来承担建设英国经济的重任的。


利刃军事


英国民众对邱吉尔不满主要是好战!

英国人民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被美国超越,失去了日不落帝国地位,沦为老二。

英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又被德国苏联超越,成为老四。

英国人民是害怕与德国再战的,因为知道德军的历害,知道凡尔赛条约的不公,知道德国工业的强大,知道德国人民的愤怒,英国人民是有自知之明。

英国人想通过废除凡尔赛和约争取和平,而邱吉尔是死硬的强硬派,幻想恢复大英帝国的荣光,而不顾现实,一味好战。

二战开始后,面对德苏联合,德国的闪电战威力,不自量力提前对德宣战,让英国仓忙上阵,准备不足,民怨极深。

当德军对英法联军进攻时,又犯致命错误,被德军抄了后路,大败而逃,大失颜面。

在北非沙漠,强大的英军被隆美尔闪电战打的怀疑人生,海上被邓尼恣的狼群战术打的无粮可用,只能求助美国,割让海外领地获取援助,掏空国库黄金买入军火,让民众怒火中烧。

太平洋战争曝发后,英国远东舰队,远东驻军被山下奉文的自行车部队击溃,几十万英军成了俘虏,远东舰队被联合舰队打的落花流水,失去了马来亚,新加坡,缅旬,连印度也将不保,让民众自信心受损。

整个二战,英军胜少败多,让民众怀疑邱吉尔领导能力,非常反感。

二战后,邱吉尔又犯老毛病,自不量力发动对苏联的冷战,让英国民忍无可忍,将他赶下台。


心有远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同盟国赢得了战争,作为铁杆的主战派,丘吉尔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说再见的时候!

但是,丘吉尔并不想走,位于权利巅峰的滋味实在是太过于美妙,尝过这个滋味的人都会流连忘返,丘吉尔如是!

但丘吉尔真的是被英国的民众所赶下台的吗?我看未必!我倒是觉得丘吉尔是被背后的资本家所抛弃了!

很多人都会觉得西方有多么多么的民主,多党竞争,各凭本事,结果交给选民决定。背后,恐怕没有那么单纯!每一个执政者者的背后,站着的都是一群资本巨头,他们掌握着这个国家大多数的财富,而执政者是他们的代言人!

英国在二战期间的两任首相张伯伦和丘吉尔,都是出自保守党,不同的是张伯伦主张绥靖政策,而丘吉尔则是铁杆的主战派。丘吉尔的上台,也代表了英国的这些资本巨头明白只有打败了德国,他们才能更好的攫取利益。

套用一首马丁.尼莫拉的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首诗,很形象的说明了英国的资本巨头为什么要和纳粹德国决战。

不打,只能眼睁睁的德国侵占欧洲,哪怕德国最后败了,英国也没啥话语权。打的话,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会造成经济崩溃,但战后还有机会再来。所以主战的丘吉尔被推上了前台。

但是英国的资本巨头们每有想到,战争打赢了,获利最大的是美国和苏联,由此拉开美苏两极争霸的地位,而英国,不断的被边缘化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已经成为了昨天!


战争结束了,所以丘吉尔这个战时首相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于是丘吉尔下台了,来自工党的克莱门特·艾德礼成为了首相。

不过,克莱门特·艾德礼和他的工党似乎不是特别合格,1951年,丘吉尔再度夺得了首相的宝座!


胡史乱翔


首先不是丘吉尔一个人输了, 而是丘吉尔所属的保守党输了。英国是内阁制,这一点跟日本有点像,就是议会多数席位党派拥有组阁权,那多数席位党派的大佬就是首相。

所以,英国没有像美国一样,主要推出一个人去竞选,然后可以通过一个人的魄力去决定最终的结果。英国是选一堆人。

这就使得丘吉尔的形象在选举中得到了削弱。那为什么丘吉尔的保守党会失败呢?

这当然是英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英国二战是打得很辛苦的,士兵的牺牲很大,老百姓也过得苦,尤其是轰炸,很多地方炸烂了。那战争结束了,自然就需要战后重建。

而保守党是战时多数党,他们的思维还停在战时,而工党是在野党,他们当然有时间考虑的更多更远。

而且,工党是比较倾向于底层工人的,这些工人通过战争,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增强了,意识到原来我对国家是很重要的。但同时,他们对国家的要求就更多了。他们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然希望在后面得到更大的照顾。

但是,保守党对工人诉求这一块的考虑是不太足的。而且保守党也没有意识到英国百姓的思想转变,还在搞宏大叙事,竞选口号是“选择国民领袖,帮他完成历史使命”,这当然有主提丘吉尔的意思,但历史使命是什么?还是战争吗?这个显然不是英国百姓关心的了,他们关心的是自己被炸的房子能不能修好,以后有没有工作,所以工党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面向未来”,提出了一系列重建的目标。这个正好切合了英国人的当下心理需求。

这样一来,丘吉尔自然就输了。

失败后,丘吉尔曾经说,我打赢战争,就是要保卫他们赶我下台的权利,这是在国际社会上说的,私底下,他还是有怨言的,吐嘈英国人是最忘恩负义的民族。

其实,这正是英国人的精神,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不要搞伟人那一套,就算你打赢战争了,拯救了国家。但只要国民不需要你,你就要退下去。因为,这是伟人的全部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能说,屠龙的勇士总有一天会变成恶龙。


脑洞历史观


丘吉尔作为英国二战时期挺战派的核心人物,在他的手中,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终于走向终结,开始举国之力对抗法西斯主义轴心国。也正是因为英国人的坚持战斗,才最终导致了轴心国的失败,不过对于英国本身的利益,却并没有得到满足,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输血导致殖民地的独立以及本土遭战争摧残,二战最后的时期,丘吉尔终于下台。

丘吉尔

对于英国来说,几百年来的欧陆均衡政策使得英国大发横财,海军的统治地位也保护了英国本土不遭入侵。但是一战这样大规模现代化战争使得英国在维持欧陆均衡的过程中代价翻了几倍,虽然大战德国最终战败,但是英国人却因此损失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和大量人力物力,才发现战争的规模已经不是英国人花少量代价就能维持欧陆列强之间的均衡了。

英军装甲部队

因此在二战之前,希特勒当政大肆扩张军备,英国人并不是没看见的,上一场战争才过去二十年,他们已经不愿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花费大量国力去阻止德国了。所以二战之前的张伯伦政府才能在民意的支持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绥靖政策。

北非英军步兵班

1940年,德国发动法国战役,法军在一个月内就彻底崩溃了,英军进行了几次比较有效的反击就随着敦刻尔克撤退了。此时英国的民意很大一部分都不希望再打,英国本土拥有英吉利海峡以及皇家海军的庇护,因此希望跟德国言和。但丘吉尔政府上台坚决战争,使得英国再度付出惨重代价,打完二战英国已经揭不开锅了,民众生活都开始实行配给制度,丘吉尔对民生问题解决不力是他下台的最终原因。


军情解析


丘吉尔出生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作为曾经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战争结束后,英国的战时内阁被解散,丘吉尔辞职后参加大选,原本以为可以凭借在二战时期的功绩选上,谁知道当丘吉尔信心满满的参与大选时,却意外落选了, 丘吉尔说了一句,“对他们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随后卸任了英国首相的职位,专心开始写二战回忆录。



其实丘吉尔在战后没有当选英国首相早有预兆,1945年7月,在德国投降后,美英苏三国巨头在德国的波斯坦地区开会,会议的前半段英国代表是丘吉尔,后半段却换成了艾德礼,这无疑是一种暗示或者征兆。

丘吉尔一直反对绥靖政策,但是张伯伦一直对德国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后来德国野心越来越大,张伯伦不得不辞职,由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带领英国人抗击德国,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是对于二战后英国的重建问题丘吉尔却丢失了英国民众的心。



战争已经结束,英国首要问题是怎么恢复战后重建,发展经济,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但是丘吉尔仍然坚持强硬的对外政策,此时的英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现在的世界霸主是苏联和美国,当初德国是不想和英国开战,因为德国不想两线作战,但是丘吉尔态度强硬,决定抗战到底,其实英国人本身不一定是这么想的,有很多人也怨恨丘吉尔的对德政策,战后丘吉尔又继续想要对外扩张,不关心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丘吉尔落选是必然的。


军事一点通


丘吉尔曾经两度担任英国首相,一是1940年,第二次是1951年。说被民众抛弃是不准确的,提问里指的应该是1945年大选保守党败给工党,丘吉尔被迫下台的事。

至于为什么在刚刚带领英国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却接着在大选中失败,历史学家也多有分析,BBC专门拍过一个叫做“Winning The War, Losing The Peace”(赢在战争,败在和平)的纪录片来讲这件事。简单地说,丘吉尔属于时势造英雄,他的狂热、固执、决心、追求胜利的绝对单一思想在战争时期是巨大的优势,最终成就了英国以少胜多战胜法西斯的胜利,但这种“战斗、战斗、再战斗”的意识形态不适合战后的英国。

经过6年的战争,民众迫切需要和平的环境来休养生息,需要社会向好的方向改变,这个时候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许诺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包含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和国民医疗制度,这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显然更合时宜。而保守党误判了民众心理,以为仍然可以打战争英雄牌来赢得大选,这显然是误判了民众心理。民众是感激的,但也是现实的,他们认清了丘吉尔的领导方式只适合战争年代,不适合和平环境,因此投给了“Let's face the future”(艾德礼竞选口号)的工党。

丘吉尔是天才无疑,但是有缺陷的天才。他出身贵族,一生都是以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与工人阶级之间一直存在敌意。丘吉尔对工人阶级的定位一直是“仆人”,在1910和1926年的大罢工中他采用强硬不妥协立场,甚至以“战争”来形容与工人们的对立,这也是丘吉尔群众基础不好的原因。从执政主张上讲,丘吉尔也完全不顾工人阶级的想法和需求,公开嘲讽民众呼声很高迫切需要改善的公众教育体系和公共保障制度,在大选中失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丘吉尔在对新的世界秩序之下大英帝国的前途方面的认知也明显与时代脱节。在他领导英国人民作战法西斯的时候,内心的目标与公众并不一致,他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战争的胜利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恢复英国在印度、缅甸和其他领地上的统治,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二战加速了旧的世界秩序的崩塌,殖民主义的概念已经不合时宜。印度独立运动的时候丘吉尔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起人圣雄甘地的痛恨也招致了国内民众的不满。

因此可以说,丘吉尔是一个老式的领袖,他是伟大的战略家和伟人,但同时也是在重大问题上认知有缺陷的人。其1945年的失败主要来自于他的政治主张已经与当时民众对未来的期望、对民主的新思考产生脱节,步伐不一。


Miss文哲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古今皆然,丘吉尔是这样,戴高乐也是这样。事实上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并非真正的完人,甚至在人格和个人生活上还有很多缺点。但是他们却能在关键的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丘吉尔并非是一个称职的军事家,事实上在一战和二战中很多败仗都是他打的,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危及关头,他能够顶住压力,激发全民族抗战热情。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伟大的政治家也不是面面俱到,比如丘吉尔在处理内政上就没有他的演说和外交才能那么出色,他还是一个臭名昭著、口无遮拦的种族主义者。

二战之后,丘吉尔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且民众普通对当前的失业和物资短缺等问题不满,在二战中,英国花光了口袋里的最后一枚金币,各个殖民地先后独立,大英帝国土崩瓦解。而丘吉尔,他得对此负责。


青年史学家


丘吉尔在浴缸之中听到败选之后说:哦,这是他们的权力,我们打了半天仗,不也是为了这个吗?看来,丘吉尔对战后败选并没有太感到意外,反而说这是他们的权力,后来,在书中丘吉尔又提到: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很显然,这是在夸将自己轰下去的英国人民伟大,当然,不显然的是拐弯抹角滴夸自己是伟大人物。

嗯,照当事人丘吉尔老爷子的意思,因为英国人的伟大,然后就对他这么个大英帝国的伟大人物给“忘恩负义”了,然后将自己赶下首相的宝座。对于此,丘吉尔不仅没有愤恨,反而觉得这是自己平生所追求所捍卫的。

丘吉尔说的当然不无道理,他也确实伟大。不过其实是二战进入尾声后他想继续伟大地抗争下去,去继续为大英帝国的荣誉而战,而英国人民显然想过安稳日子,不想再打仗了。简单说,就是战争结束了,该发展该建设了,你丘吉尔还要搞事情,那对不起,您先歇歇吧。而且,丘吉尔擅长战斗,并不擅长建设。二战结束,就算丘吉尔不搞事儿了,也不一定能把英国破败的经济搞上去。要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成年之后基本固化了,擅长斗争的思维很可能波及到经济建设上去。能选择的话,谁想要这么个斗士去搞建设?

其实,选票投下丘吉尔去,也客观上保护了丘吉尔的英雄伟大形象,不然,再当选,要么继续搞斗争,要么在经济建设中把英国带歪,都严重损害丘吉尔的形象。从这个角度说,丘吉尔确实要说英国人民伟大,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