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起跑線已經落後的情況下完成逆襲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的書是古典的《躍遷》,推薦這本書還有另外個目的是希望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在起跑線已經落後的情況下完成逆襲”。講到起跑線,有個國外的實驗,隨機找了一群人,參加一個跑步比賽,誰贏了能得100美金,在跑之前問8個問題,如果回答是yes,可以從起跑線往前2步,這8個問題是:

如果你們父母的婚姻持續到了現在

如果你的成長環境裡有個父親般的人物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

如果你請過家教

如果你從來不用擔心手機欠費

如果你從來不用和爸媽一起擔心賬單

如果你不是因為體育成績優秀,才免交學費的

如果你從不擔心下一頓飯

8個問題之後有的人離終點只有40米了,有的人還在原地,而這個差距和個人的努力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沒法去忽略這個差距,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盡力追趕,但怎麼去追趕呢?我們也在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報了很多課程想提升自己,但試了這個不行,試了那個也不行,越努力卻好像越焦慮,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躍遷》這本書裡提供的一些底層的,系統性的方法可能對我們有幫助

所以接下去我主要講講要實現躍遷的3個方法

1、 高手是如何學習的

2、 高手的底層思維

3、 高手的戰略思考

一、先說學習這回事,作者提出高手的學習方法主要有4種:

1、 功利性學習

2、 聯機學習

3、 提問式學習

4、 分享式學習

功利性學習的宗旨簡單講,就是有目標導向、有即時反饋、難度適中。

比如說我們想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那麼就去找和運營公眾號有關係的書,學到的知識能馬上運用到公眾號的運營中並有效果反饋,而且自己能看得懂。這就是所謂功利性學習。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知識也是有等級區別的,一手信息是知識的源頭,就像論文、專業書籍;二手信息是一手信息的解讀,三手信息就是簡化知識,例如極簡XX系列,而四手信息就是頭條或微信裡各種沒有營養的標題黨了。如果要真正有效學習就必須找到知識的源頭,如果太難懂,也可以看二手解讀,但沒必要去看什麼3天精通或者21天學會XX技能這種走捷徑的書。

然後講到聯機學習,關於聯機學習,再來講個故事

18世紀印度有一個叫拉馬努金的小夥,15歲的時候朋友給了他一本《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概要》的書,裡面有5000多個方程,拉馬努金花了5年的時間去證明這些方程。證明的過程中他發現了100多個數學定理,那個時候世界各地的信息傳遞還是很閉塞,而實際上這100多個定理在歐洲都是已經被發現的定理。當然拉馬努金已經是一個曠世奇才,他是憑空發現這些定理的,只不過如果他能更早地瞭解到這些已經被發現的定理,他的成就可能會更不可想象。

貓叔在多次分享中都講到,要去找高人學習,很多時候我們自己花大量時間苦思冥想也沒有結果的事情,在一些經歷過這些事的高人那裡,不但不是個事,而且都有系統性的解決方案。那麼又何樂而不為呢?

提問式學習,簡單講就是帶著目標,帶著問題去學習

《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實驗,在學習某個未知知識時,有2組學生,其中一組先給學生做一個測試再開始學習,另一組則直接學習,最後再重新測試一次。之後的測試表明,先做測試的那組成績比直接學習的那組成績要高20%。簡單講這就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記憶機制,帶著問題學習會更容易記住。

而且接著聯機學習,提問式學習顯然和聯機學習更搭配,你肯定應該帶著你最大的問題去請教高手,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可以直接應用到你所處的領域,這將大大提高你學習的動力。

但是要注意很重要的一點,沒人喜歡伸手黨,去和高手會面前,你應該先了解所有的基礎知識,然後提出一個具體的,有範圍的,明確的問題,而不是那種我該如何成為比爾蓋茨這樣沒有邊界的問題。

分享式學習

如何在起跑線已經落後的情況下完成逆襲

這張圖是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意思是說,教會別人是最好的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分享可以實現90%的知識轉化率。

有人說我自己根本不是什麼專家,怎麼去教別人?那難道你一定要成為教授、老師才可以去教別人嗎?比如在創業這個事情上,我寫過商業計劃書,和VC溝通過,註冊過公司,開發過產品,儘管我不是寫商業計劃書寫的最好的,我也不是專業代辦註冊公司的,但我也可以給從來沒有創業經驗的兄弟提供一些創業初期的指導,可以告訴他們如何梳理自己的項目,寫一份能打動投資人的商業計劃書,這個過程我也能通過別人的項目梳理提升商業邏輯方面的能力。

有了學習方法,那麼我們就有了能深入任何領域的學習能力,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所有領域,但各個領域都有一些底層思維方式,瞭解這些思維方式就可以快速進入多個領域,並掌握該領域的核心。

二、作者提出底層思維有3種:

1、 系統思維

2、 迴路思維

3、 層級思維

系統思維

有個段子說,一個美國肥皂廠生產肥皂,流水線到包裝這塊,有時候會出現包裝的肥皂盒是空的情況,那怎麼把空的肥皂盒挑出來呢?美國人研究了很長時間,花了很多錢搞了個可以自動監測重量並將不滿重量的肥皂盒取出的機器。後來中國也生產肥皂,也碰到這個問題,中國工人花了5分鐘就解決了問題,流水線邊上放個電風扇。

這段子一度大家都認為反映國人有辦法,聰明靈活,美國人死板,但細細一想,流水線生產環境是一個系統,用電風扇解決一個問題但會催生其他汙染的問題,而美國人的方法卻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這就說到《躍遷》中提到的系統思維。面對諸如社會問題、人際關係、企業經營、心智模式等複雜系統,要用系統思維從底層,根本上解決問題。

聽起來很簡單,但大部分人做不到,舉個例子,有個地方烘焙品牌,聽說競爭對手通過新媒體做營銷,投入少,回報還高,於是找了家營銷公司也要做新媒體投放,投放的新媒體賬號也一樣,結果銷售還不如競爭對手零頭,事後總結,原來對手除了做新媒體投放,線下也同時聯絡了好多渠道商家,讓用戶可以很方便的買到產品。

所以下次你老闆再微信裡轉發給你什麼抖音網紅一場直播營業額1000萬,請你先思考一下,是馬上去抖音做直播,還是先分析這1000萬是怎麼構成的?

第二個我們講迴路思維

迴路思維的核心是你必須避免自己進入反向迴路,形成惡性循環。作者給出的辨別方法也很簡單,當一個體驗短期很爽的時候,你往往要警惕:長遠的損失是什麼?當這個體驗短期痛苦的時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勵:長遠的收益是什麼?

舉個例子,每個人都喜歡打遊戲,打遊戲很容易沉迷,為什麼?我在遊戲行業從業6年,對於遊戲廠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無時無刻的正向反饋機制。打死一個怪要有金錢或經驗收穫,完成任務要有裝備獎勵,跑了多少路要有成就獎勵,充值達到多少會給予特殊稱號等等,總之就是不斷激勵,不斷正向回饋你,而且是立即,馬上的反饋,而正向反饋會讓你持續獲得快感。

而學習這個事情則相反,學習一個學期,最多期中期末考2次考試來反饋你的學習情況,不但反饋週期很長,而且還不一定是正向反饋,萬一考個不及格還會增加挫敗感。

人生來就是有惰性的,但如果你沒有自制力控制自己,那麼也沒法取得任何成功。

第三層級思維,簡單講就是不要坐井觀天

有個朋友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老闆一直沒有給他加薪,周圍跳槽過來的同事工資比他高,但是職位沒他高。我問那為什麼不跳槽呢?他說跳槽也有風險,外面說是獎金很高,但是要看業績。我說那你努把力提升你的業績,不就可以拿到比現在double的獎金嗎?他又說那樣會非常辛苦,經常要加班,要發展客戶,老公司有各種補貼,算起來日子還過的去,所以還是算了。

《躍遷》裡講到,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主要是被困在“平面思維”,即在最低維度思考,並以為高層的人也是如此。很多人看到BAT某些項目組年終獎拿了上百萬,會很自然地安慰自己,那幫人都是996,永遠在加班,根本沒時間享樂。或許現在他們是很忙,但別人看不到,這幫人不是靠每年加點工資來實現財富自由的,再過幾年的鍛鍊,這些人可能會被獵頭高薪挖走,要麼成為管理層,要麼自己創業拿風投,身價呈指數級別上升,從而實現財務自由。

掌握學習能力和底層思維,接下來要講的就是最重要的戰略思考。

三、高手的戰略思考主要有2方面:

1、 找到什麼是高價值區域

2、 找到適合自己的,能成為頭部的領域

如何在起跑線已經落後的情況下完成逆襲

在講戰略之前,先看個圖,假如把競爭領域分為高價值和低價值2個維度,把競爭力分為高優勢和低優勢2個維度,高價值定位為投入產出比最高的20%,高優勢定義為你的實力排在該領域前20%,這樣分成4個區域。

高價值高優勢就是頭部,你可能就是BAT的總監級副總級人物。

高價值低優勢就是肥尾,你還是在BAT,不過可能只是普通員工。

低價值高優勢就是雞頭,你可能在某個創業小公司,但也是副總或合夥人。

低價值低優勢就是沙漠,你不僅在一個小公司,還是小公司裡的邊緣人物。

看這4個區域,有人肯定會說了,那不是明擺著嗎,我也知道要往頭部走啊,往頭部走不是就先要提升自己的優勢嘛,問題我也努力工作,老闆不給我升職我也沒辦法啊。

其實大多數人最大的問題是認不清高價值區域在那裡

就像之前有段時間滴滴和uber很火的時候,很多人下班去兼職滴滴賺錢,這個拿現在流行的說法也可以叫“斜槓青年”。不是說兼職去跑滴滴不好,只是如果把這些時間投入到學習或鑽研某項技能,是不是獲取的回報會更大呢?這就是典型認不清價值的情況。

你不能因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情,而要因為有價值才去做。這就是這個高手戰略的重要性,首先找到高價值區域。

然後說頭部的事情,為什麼說是適合自己的頭部領域呢?因為針對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對有的人來說,他的自身能力和優勢很大,所以就算他到競爭最激烈的高價值領域去,也是有可能拼搏出來的,但如果你自身沒那麼大的優勢,那麼就必須找到身邊的差異化領域。

舉例來說,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曾說過,如果你乘的是火箭,就不要管坐在那個位置。謝麗爾本來是在政府工作的,對互聯網是一竅不通,但她還是決定去Facebook,從打雜的做起,直到首席運營官。這裡不是要說一個勵志故事,因為謝麗爾是常春藤名校畢業,又在白宮裡幹過,能力本身就非常強,所以上了FB這艘火箭,也有機會往上走,但Facebook可還有上萬號員工在打雜呢。

那說到如何找到身邊的差異化領域,就不得不說前不久的極致踐行者大會上為大家做分享的46位嘉賓了,通過他們的動人講述,我們知道他們原來也是工作在普通崗位上的普通人,但是通過貓叔的社群和自身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差異化領域,並不斷精進,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成為了自己領域的頭部,這就是最好的躍遷的例子。

好了,關於《躍遷》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就是以上這些,回到我們最開始的關於“起跑線”的話題,不管你願意與否,人生的差距都已經無法改變了,當你前面的人在跑的時候,如果你不跑,差距就越來越大,如果你和他們一樣跑,差距不會縮短,所以我們要躍遷,就像貓叔說的,踐行不夠,我們要做的是極致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