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起跑线已经落后的情况下完成逆袭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书是古典的《跃迁》,推荐这本书还有另外个目的是希望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在起跑线已经落后的情况下完成逆袭”。讲到起跑线,有个国外的实验,随机找了一群人,参加一个跑步比赛,谁赢了能得100美金,在跑之前问8个问题,如果回答是yes,可以从起跑线往前2步,这8个问题是:

如果你们父母的婚姻持续到了现在

如果你的成长环境里有个父亲般的人物

如果你有机会得到私立学校教育

如果你请过家教

如果你从来不用担心手机欠费

如果你从来不用和爸妈一起担心账单

如果你不是因为体育成绩优秀,才免交学费的

如果你从不担心下一顿饭

8个问题之后有的人离终点只有40米了,有的人还在原地,而这个差距和个人的努力一点关系都没有。

你没法去忽略这个差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尽力追赶,但怎么去追赶呢?我们也在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报了很多课程想提升自己,但试了这个不行,试了那个也不行,越努力却好像越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跃迁》这本书里提供的一些底层的,系统性的方法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所以接下去我主要讲讲要实现跃迁的3个方法

1、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2、 高手的底层思维

3、 高手的战略思考

一、先说学习这回事,作者提出高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4种:

1、 功利性学习

2、 联机学习

3、 提问式学习

4、 分享式学习

功利性学习的宗旨简单讲,就是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难度适中。

比如说我们想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那么就去找和运营公众号有关系的书,学到的知识能马上运用到公众号的运营中并有效果反馈,而且自己能看得懂。这就是所谓功利性学习。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知识也是有等级区别的,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就像论文、专业书籍;二手信息是一手信息的解读,三手信息就是简化知识,例如极简XX系列,而四手信息就是头条或微信里各种没有营养的标题党了。如果要真正有效学习就必须找到知识的源头,如果太难懂,也可以看二手解读,但没必要去看什么3天精通或者21天学会XX技能这种走捷径的书。

然后讲到联机学习,关于联机学习,再来讲个故事

18世纪印度有一个叫拉马努金的小伙,15岁的时候朋友给了他一本《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概要》的书,里面有5000多个方程,拉马努金花了5年的时间去证明这些方程。证明的过程中他发现了100多个数学定理,那个时候世界各地的信息传递还是很闭塞,而实际上这100多个定理在欧洲都是已经被发现的定理。当然拉马努金已经是一个旷世奇才,他是凭空发现这些定理的,只不过如果他能更早地了解到这些已经被发现的定理,他的成就可能会更不可想象。

猫叔在多次分享中都讲到,要去找高人学习,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花大量时间苦思冥想也没有结果的事情,在一些经历过这些事的高人那里,不但不是个事,而且都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提问式学习,简单讲就是带着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

《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实验,在学习某个未知知识时,有2组学生,其中一组先给学生做一个测试再开始学习,另一组则直接学习,最后再重新测试一次。之后的测试表明,先做测试的那组成绩比直接学习的那组成绩要高20%。简单讲这就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记忆机制,带着问题学习会更容易记住。

而且接着联机学习,提问式学习显然和联机学习更搭配,你肯定应该带着你最大的问题去请教高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直接应用到你所处的领域,这将大大提高你学习的动力。

但是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没人喜欢伸手党,去和高手会面前,你应该先了解所有的基础知识,然后提出一个具体的,有范围的,明确的问题,而不是那种我该如何成为比尔盖茨这样没有边界的问题。

分享式学习

如何在起跑线已经落后的情况下完成逆袭

这张图是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意思是说,教会别人是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分享可以实现90%的知识转化率。

有人说我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专家,怎么去教别人?那难道你一定要成为教授、老师才可以去教别人吗?比如在创业这个事情上,我写过商业计划书,和VC沟通过,注册过公司,开发过产品,尽管我不是写商业计划书写的最好的,我也不是专业代办注册公司的,但我也可以给从来没有创业经验的兄弟提供一些创业初期的指导,可以告诉他们如何梳理自己的项目,写一份能打动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这个过程我也能通过别人的项目梳理提升商业逻辑方面的能力。

有了学习方法,那么我们就有了能深入任何领域的学习能力,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但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底层思维方式,了解这些思维方式就可以快速进入多个领域,并掌握该领域的核心。

二、作者提出底层思维有3种:

1、 系统思维

2、 回路思维

3、 层级思维

系统思维

有个段子说,一个美国肥皂厂生产肥皂,流水线到包装这块,有时候会出现包装的肥皂盒是空的情况,那怎么把空的肥皂盒挑出来呢?美国人研究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多钱搞了个可以自动监测重量并将不满重量的肥皂盒取出的机器。后来中国也生产肥皂,也碰到这个问题,中国工人花了5分钟就解决了问题,流水线边上放个电风扇。

这段子一度大家都认为反映国人有办法,聪明灵活,美国人死板,但细细一想,流水线生产环境是一个系统,用电风扇解决一个问题但会催生其他污染的问题,而美国人的方法却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这就说到《跃迁》中提到的系统思维。面对诸如社会问题、人际关系、企业经营、心智模式等复杂系统,要用系统思维从底层,根本上解决问题。

听起来很简单,但大部分人做不到,举个例子,有个地方烘焙品牌,听说竞争对手通过新媒体做营销,投入少,回报还高,于是找了家营销公司也要做新媒体投放,投放的新媒体账号也一样,结果销售还不如竞争对手零头,事后总结,原来对手除了做新媒体投放,线下也同时联络了好多渠道商家,让用户可以很方便的买到产品。

所以下次你老板再微信里转发给你什么抖音网红一场直播营业额1000万,请你先思考一下,是马上去抖音做直播,还是先分析这1000万是怎么构成的?

第二个我们讲回路思维

回路思维的核心是你必须避免自己进入反向回路,形成恶性循环。作者给出的辨别方法也很简单,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你往往要警惕:长远的损失是什么?当这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励:长远的收益是什么?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喜欢打游戏,打游戏很容易沉迷,为什么?我在游戏行业从业6年,对于游戏厂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无时无刻的正向反馈机制。打死一个怪要有金钱或经验收获,完成任务要有装备奖励,跑了多少路要有成就奖励,充值达到多少会给予特殊称号等等,总之就是不断激励,不断正向回馈你,而且是立即,马上的反馈,而正向反馈会让你持续获得快感。

而学习这个事情则相反,学习一个学期,最多期中期末考2次考试来反馈你的学习情况,不但反馈周期很长,而且还不一定是正向反馈,万一考个不及格还会增加挫败感。

人生来就是有惰性的,但如果你没有自制力控制自己,那么也没法取得任何成功。

第三层级思维,简单讲就是不要坐井观天

有个朋友抱怨自己工作很努力,但是老板一直没有给他加薪,周围跳槽过来的同事工资比他高,但是职位没他高。我问那为什么不跳槽呢?他说跳槽也有风险,外面说是奖金很高,但是要看业绩。我说那你努把力提升你的业绩,不就可以拿到比现在double的奖金吗?他又说那样会非常辛苦,经常要加班,要发展客户,老公司有各种补贴,算起来日子还过的去,所以还是算了。

《跃迁》里讲到,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主要是被困在“平面思维”,即在最低维度思考,并以为高层的人也是如此。很多人看到BAT某些项目组年终奖拿了上百万,会很自然地安慰自己,那帮人都是996,永远在加班,根本没时间享乐。或许现在他们是很忙,但别人看不到,这帮人不是靠每年加点工资来实现财富自由的,再过几年的锻炼,这些人可能会被猎头高薪挖走,要么成为管理层,要么自己创业拿风投,身价呈指数级别上升,从而实现财务自由。

掌握学习能力和底层思维,接下来要讲的就是最重要的战略思考。

三、高手的战略思考主要有2方面:

1、 找到什么是高价值区域

2、 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成为头部的领域

如何在起跑线已经落后的情况下完成逆袭

在讲战略之前,先看个图,假如把竞争领域分为高价值和低价值2个维度,把竞争力分为高优势和低优势2个维度,高价值定位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20%,高优势定义为你的实力排在该领域前20%,这样分成4个区域。

高价值高优势就是头部,你可能就是BAT的总监级副总级人物。

高价值低优势就是肥尾,你还是在BAT,不过可能只是普通员工。

低价值高优势就是鸡头,你可能在某个创业小公司,但也是副总或合伙人。

低价值低优势就是沙漠,你不仅在一个小公司,还是小公司里的边缘人物。

看这4个区域,有人肯定会说了,那不是明摆着吗,我也知道要往头部走啊,往头部走不是就先要提升自己的优势嘛,问题我也努力工作,老板不给我升职我也没办法啊。

其实大多数人最大的问题是认不清高价值区域在那里

就像之前有段时间滴滴和uber很火的时候,很多人下班去兼职滴滴赚钱,这个拿现在流行的说法也可以叫“斜杠青年”。不是说兼职去跑滴滴不好,只是如果把这些时间投入到学习或钻研某项技能,是不是获取的回报会更大呢?这就是典型认不清价值的情况。

你不能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情,而要因为有价值才去做。这就是这个高手战略的重要性,首先找到高价值区域。

然后说头部的事情,为什么说是适合自己的头部领域呢?因为针对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对有的人来说,他的自身能力和优势很大,所以就算他到竞争最激烈的高价值领域去,也是有可能拼搏出来的,但如果你自身没那么大的优势,那么就必须找到身边的差异化领域。

举例来说,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曾说过,如果你乘的是火箭,就不要管坐在那个位置。谢丽尔本来是在政府工作的,对互联网是一窍不通,但她还是决定去Facebook,从打杂的做起,直到首席运营官。这里不是要说一个励志故事,因为谢丽尔是常春藤名校毕业,又在白宫里干过,能力本身就非常强,所以上了FB这艘火箭,也有机会往上走,但Facebook可还有上万号员工在打杂呢。

那说到如何找到身边的差异化领域,就不得不说前不久的极致践行者大会上为大家做分享的46位嘉宾了,通过他们的动人讲述,我们知道他们原来也是工作在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人,但是通过猫叔的社群和自身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领域,并不断精进,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成为了自己领域的头部,这就是最好的跃迁的例子。

好了,关于《跃迁》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上这些,回到我们最开始的关于“起跑线”的话题,不管你愿意与否,人生的差距都已经无法改变了,当你前面的人在跑的时候,如果你不跑,差距就越来越大,如果你和他们一样跑,差距不会缩短,所以我们要跃迁,就像猫叔说的,践行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极致践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