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1

“伊琳娜早就知道,要在這樣的日子裡活命,必須見著什麼逮什麼。她看見有人抱著個敞口箱子在賣衛生紙。她沒有猶豫,買了二十卷。就因為有人在賣。

她騰不出手來拿衛生紙……她把手探進袋子,找了一根繩子。她把衛生紙串在一起,毫不猶豫,她戴上了這條用衛生紙卷串成的項鍊。

沒有人覺得奇怪,那就是生活——見著什麼買什麼。她本想出門買雞肉,沒買成。她買了衛生紙。等她下次想買衛生紙的時候,也許買到的是雞肉。”

這是1985年夏天,莫斯科庫爾斯基火車站發生的一幕。伊琳娜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在一所學校教英語。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2002年,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美國記者戴維·霍夫曼出版了《寡頭:新俄羅斯的財富與權力》一書。書中,他記錄下了包括伊琳娜在內的大量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蘇聯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

那時,蘇聯已經是一個“重症病人”。生活物資短缺嚴重困擾著這個看起來依然強大的國家。1985年春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既沒有為伊琳娜這樣的普通人帶來生活改善,也沒有給這個國家提供治病良方。

在戴維·霍夫曼看來,那代人的生活充滿了漫長而緩慢的週期性短缺。當時的蘇聯將大量資源投入軍備競賽,老百姓得到的卻是衛生紙串成的項鍊和過期的鯡魚罐頭。伊琳娜的月工資是110盧布,買一雙普通冬鞋就要花費100盧布,還還還常常缺貨。

“麵粉袋突然擺上商店貨架時,伊琳娜看到了人們眼裡的熱望。頃刻之間,排隊的人多達五百,大家爭先恐後地在手心裡寫上排隊的序號。”

作為美國記者,戴維·霍夫曼在觀察紅色蘇聯時或許多少會戴著有色眼鏡。那麼來看看中國人的研究吧。中國學者黃葦町在《蘇共亡黨20年祭》一書中是這樣寫的——

“面向大眾的消費品質量低劣,供應緊張。蘇聯老百姓每年用於排隊購買食品和牙膏、手紙等日用品的時間,相當於1500萬勞動者的全年工時。人民對蘇共的感情和信任,就在這種令人難捱的漫長等待中流失了,耗盡了。”

他的結論與戴維·霍夫曼如出一轍:物品短缺挫傷著人們的感情。

2

蘇聯轟然崩塌後,許多專家學者開始研究其解體的原因。經濟學家普遍將目光聚焦到經濟結構失衡上。

蘇聯擁有當時世界一流的軍工實力,可以生產從航空母艦、核動力潛艇、戰略轟炸機到AK-47、RPG火箭在內的幾乎所有軍事裝備。

然而,與軍工強大的製造研發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聯民眾幾乎要排隊10年,才能買到一輛家用轎車。而這輛好不容易買來的小汽車,製造工藝往往十分低劣,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故障。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軍用民用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除了蘇聯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等原因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軍民產業缺乏融合、嚴重脫節。

在冷戰高峰,蘇聯GDP約為美國的40%,但軍費佔比卻大大高於美國,幾乎常年超過GDP的三分之一。按照美國海軍學院有關研究的估算,在整個冷戰時代,蘇聯軍費與美國大體相同。

如果只是比例的不同,蘇聯或許還沒那麼容易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倒下。但兩國在軍民融合程度上還存在著天壤之別。

蘇聯在大搞軍備競賽的同時,長期以來軍民分立,以軍工為主導,忽視軍民融合,最終導致國家造血能力不足。

而其競爭對手美國的軍工體制則受益於軍民深度融合,走上了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道路。包括網絡技術在內的大量軍用技術轉化為民用,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民用技術不斷升級,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大量反哺國防領域。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冷戰時期,蘇聯面對巨大的安全壓力,的確需要在軍事上投入很多精力。但軍民二元分立,如同把原本互相流動的兩個湖泊,變成了相對孤立隔絕的兩潭死水。水少的那潭先乾涸了,水多的那一潭最終也是同樣的命運。

實際上,當時美國的科研投入也大部分用於國防領域。研究表明,直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國防研究佔聯邦研發基金的份額一直保持在50%左右。但這些費用在產生軍事價值的同時,也依託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很快轉化為民用效益,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是產生了“雙重效益”。

最終,受夠了長期為買衛生紙而排隊的蘇聯民眾,默然地看著蘇維埃的旗幟徐徐落下,而美國則在這場世紀之爭中兵不血刃地勝出。

3

殷鑑不遠。

紅色蘇聯的解體,直到今天仍然在警醒著我們:要建立起軍民深度融合的大格局,使富國與強軍相統一。

回顧歷史,中國屢屢因為文盛武衰、國富兵弱,成了稱臣納貢、割地賠款、任人宰割的“泥足巨人”;世界也不乏像蘇聯一樣要“大炮”不要“黃油”的國家,因為畸形生長而走向崩潰。

富國才能強兵,軍強才能國安。當今世界,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愈加交織,軍民融合已成為世界強國的共同選擇。能否下好軍民深度融合這盤大棋,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新中國建國之初,我國就提出了“軍民兩用”的思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提出“軍民結合”。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推進強軍事業,必須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作為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戰略之舉,作為構建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的必然選擇,單設專章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習主席任主任,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此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軍委機關有關部門設立專門機構;北京、河南、江西等省市先後建立軍民融合專項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機制……領導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凝聚力空前強大。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今天,中國正在受益於軍民融合這一大戰略。民用科技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軍事裝備研發也突飛猛進。從國產航母到萬噸大驅,從殲-20到“胖妞”,軍民融合的成果在每一種新型武器裝備上幾乎都能找到。

以“北斗”、“天河”、“蛟龍”等為代表,網絡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海洋資源、航空航天等領域呈現出軍民融合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大數據、3D打印等新技術、新業態,成為融合發展、軍民兩利的新引擎。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國在軍民深度融合上仍然有很多短板。發達國家主要領域的軍民融合度高達8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例僅在30%左右,制約軍民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完全破除,發展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4

“私營企業不得從事軍工、金融業的生產經營”。

這條規定,長期寫在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中。

2018年3月19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頒佈,廢止了《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自此,這條存在了30年的禁令終於成為歷史。

實際上,隨著我國不斷推進軍民融合,早在這部暫行條例廢止之前,大量私營民營企業就已經獲准進入軍工領域,為軍事裝備研發製造注入了更大活力。這也充分說明,在軍民融合領域,法規制度還存在一些不符合國家發展形勢的地方,有的規定明顯滯後,急需修訂或廢止。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事實上,我國有關軍民融合的法治建設還比較薄弱,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整,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力有時也不夠剛性化。隨著軍民融合重大政策的落實,社會上出現了鑽制度空子、走灰色地帶的現象,甚至有些組織打著軍民融合的旗號從事違法違規活動。軍民融合發展也出現管理體制不清、職責交叉以及各項政策措施缺乏強制力保障等問題,不利於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當前,市場主體更趨多元,利益格局日益複雜,要全面推進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就迫切需要強化法治保障,依靠法治來消解融合的壁壘,降低制度性成本,從而保證軍民融合健康發展。

“強化責任擔當,狠抓貫徹落實,提高法治化水平,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10月15日,習主席主持召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這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建設的意見》。會議提出的提高立法質量、立改廢釋並重、大幅度精簡審批事項、降低准入門檻等意見和舉措,對於推進軍民融合領域立法、提高軍民融合法治化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卷衛生紙,和一個紅色帝國的解體

融則兩利,合則共贏。軍民融合發展的衝鋒號已經吹響,必將釋放巨大戰略紅利,我們應該努力貫徹落實《關於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法治建設的意見》,加快法治建設步伐,從法治理念、法律實施、法律監督等方面全面展開,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強大的法治保障。

(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