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採老年人才「富礦」?專家們這樣說……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老年人力資源,是指60歲以上人口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並有願望繼續工作的老年人口。毫無疑問,老齡人力資源是一座“富礦”。

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對於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提高人力資本整體水平、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開採老年人才“富礦”?目前還有哪些制約因素?國外有哪些可借鑑的經驗?未來趨勢如何?

圍繞這些問題,本刊邀請了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海濤對該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五個均衡”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莫榮

中國勞動和社會

保障科學研究院

副院長


從政策制定來看,建議把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國家人力資源開發中長期規劃,並與國家產業政策緊密結合。


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必須要制定有利於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系統。


當務之急是研究制定老年群體重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法律問題,破除現行的勞動關係方面的政策瓶頸(即把老年人就業作為民事的勞務關係來對待),建議把老年人就業的經濟活動定性為視同勞動關係處理,在勞動標準上與勞動年齡內勞動者完全一致,在勞動合同期限和社會保障問題上允許靈活對待。


此外,還要完善退休年齡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制定實施彈性退休年齡政策和老年群體彈性工作時間制度。


在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時,應該遵循“五個均衡”發展理論:


一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老年人體力智力發展水平的均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和衛生條件的完善,老年人生命週期的延長,其人力資源中重要的體力得以延續,為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或延遲退休創造了條件。老年人的智力不僅不會因年長而消亡,反而因年長而豐富。


二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均衡。在工業化後期,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勞動者體力的要求逐漸降低,相反對勞動者智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要求提高,為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基礎。


三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均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要以適應社會關係變化為出發點,以構建和諧社會關係為重要原則,以適應社會發展對老年人的需求相均衡。


四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的均衡。在人力資源市場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的情況下,開發青年勞動力的壓力大於老年勞動力。在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均衡的情況下,結構性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中的老年人才是明智的選擇。在勞動力求大於供的情況下,開發所有勞動力資源均具有價值。


五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均衡。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教育培訓時間增加,繳費年齡相對減少而拿養老金時間相對延長,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均衡提出挑戰。解決的辦法是延長退休年齡,並實行彈性的、具有靈活性的退休和社會保障政策。


開發老年人才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杜鵬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隨著人們教育水平的提升,身體健康狀況的改善,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成為一種可能。但目前來看,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制約因素還比較多。


現行的退休制度,從上世紀50年代推行到現在,形成的觀念一時難以改變。


很多人認為,老年人退休之後能力就會不斷下降,不再鼓勵老年人就業。此外,隨著社會發展,老年人的知識、經驗可能也並不佔優勢,制度安排上更多的是強制退休,缺少有彈性的鼓勵老人繼續就業、創業的制度設計。


從就業的角度看,城市老年人大概不到5%還在從事經濟活動,農村佔比大概為40%。


以志願服務為例,雖然註冊的人數很多,除了維持交通秩序等外,其他形式的志願活動缺少系統的組織,老年人志願服務還處於自發的小規模的狀態。


對於少數老人而言,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技術方面的優勢繼續做許多專業性工作。


談及老年人力資源,很多人可能會片面理解為老中醫、老教師、技術人員等,實際上老年人力資源可分的種類遠不止於此。而且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並非一定是就業,也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在小區、家庭貢獻力量。


目前,鼓勵老年人就業創業的制度、政策尚未轉變過來。未來,當某個領域的人力資源緊缺時,可能會倒逼著制度發生改變。例如,在一些施工場地,鋪地磚的工人年齡偏大,原因在於找不到更年輕的人做這項工作。


不過,在更多的領域,目前還沒有受到這樣的需求壓力,所以制度很難主動改變。例如,在日本,出租車司機的主力是60多歲70多歲的老人;而在北京,則還沒有這種人力需求的壓力。


伴隨著一種社會需求的變化,相應的制度障礙會發生鬆動或改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行業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與其等著被倒逼,不如積極應對,主動進行調整。


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目的是讓老人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能因為年齡大就被排斥在外。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重新進入職場,但是能不能成為主流趨勢,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老齡化發展趨勢、制度設計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先從有意願的重點人群做起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王海濤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老年人力資源無疑是一個寶庫,但目前大量的老年人力資源並沒有被開發出來。從人社部公佈的我國平均退休年齡來看,尚不足55歲。


一方面,少子老齡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人均壽命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還是需要老年人繼續從事工作。


目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呼聲很高,但實際重視程度還不夠。原因在於,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保證年輕人的就業。


從世界範圍內看,延長退休年齡都會遇到較大阻力。對於我國而言,延遲退休年齡這個話題現在還顯得有點沉重,全面推開仍有難度。基於此,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建議可以從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就業意願的老年人先做起。


要先抓住主要矛盾,而不要想著一次性地全面推開。例如,科研人員、醫生、教師等技能人才是社會最寶貴的人力財富。從政策制度上,鼓勵這些既有意願又有專業技能的老年人繼續從事相關的職業。如果能將這部分老人的才智發揮出來,對經濟社會發展就會起到1+1>2的作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需要考慮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外,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還要考慮機構或組織人才的正常更新換代。建議將老年人力資源作為人力資源的輔助系統,與以年輕人為主力的主系統處理好相互配合的關係,這才是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


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必須要堅持一個原則:不影響機構和社會的正常發展、運轉及改革創新。


之所以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權威,他們所擁有的話語權就非常大。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如果退休之後還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個人聲望可能就會影響到新的決策,也可能會成為整個組織發展的阻礙因素。


封面報道丨老爸老媽不退休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我國已經進入人口發展深度轉型階段,“老齡化”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與挑戰。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制約了勞動力的有效供給,減弱人口紅利,影響社會活力;另一方面,老年人力資源雖然是一座寶庫,但只要退休時間一到,寶庫的大門就很難被再次開啟。

剖析原因,很多人認為:老年人退休之後能力就會不斷下降,不再鼓勵老年人就業。此外,隨著社會發展,老年人的知識、經驗可能也並不佔優勢,制度安排上更多的是強制退休,缺少有彈性的鼓勵老人繼續就業、創業的制度設計。

持上述觀點的人雖有不少,但還是有受訪者覺得,可以利用自己在崗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累計的嫻熟經驗、紮實技能,退而不休,繼續做許多專業性工作。同時,退休老人繼續發揮餘熱,也能讓他們身心健康,實現更多自我價值,讓他們的餘生更加豐富多彩。

今年10月17日是九九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我們謹以這組報道,向退休後繼續發揮餘熱並實現個人價值的老爸老媽們致敬!同時呼籲社會各界,充分重視併發揮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作用,出臺鼓勵性制度安排,使其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上文系本期《民生週刊》“封面報道”中的一篇,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下文鏈接。

  • 民生網 獨家報道欄目


如何开采老年人才“富矿”?专家们这样说……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原文標題:《如何開採老年人才“富礦”》

刊載日期:2018年10月8日 第19期《民生週刊》

記者:鄭智維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