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繼承皇位可能歷史會有不同

在本溪市石橋子響山子的東山坡上曾有一座大墳,當地人都管它叫金王墳,這座墳的主人就是滿洲開國時赫赫有名的安平貝勒杜度。

在平頂山碑林旁,有一座小院落,院子的中央有一通石碑,這通石碑,碑高285釐米,寬120釐米,厚42釐米。質地為漢白玉,周邊浮雕雲龍紋。年深日久,久歷滄桑風雨,碑額已經遺失,僅存碑身。這是清雍正皇帝為了紀念一位大清開國貝勒而樹,碑上陽刻滿漢碑文,漢字楷書4 行,滿行40字。碑文以雍正皇帝的口吻記述著墓碑主人的豐功偉績,“鴻文煥赫,賁泉壤以增光;寶命輝煌,映松楸而生色。”不吝溢美之詞。

大碑後面屋子裡有一尊滿洲武士身披盔甲的戎裝坐像。

這個小院,喚做杜度祠,這碑的主人正是愛新覺羅·杜度,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通過這尊塑像人們可以遙想這位尊貴至極的貝勒爺當年的風采。

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繼承皇位可能歷史會有不同

長子長孫

愛新覺羅·杜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大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長孫,“杜度”的滿語意為“斑雀”。愛新覺羅·尼堪,則是褚英的第三子,“尼堪”的滿語意思為“漢人”,可能是因其相貌或作風像漢人而得名。

他們的父親愛新覺羅·褚英能征善戰,廣有戰功,努爾哈赤因其英勇,封號“阿爾哈圖土門”,譯言為“廣略”,所以褚英封號為“廣略貝勒”。褚英因勇武過人而且頗有韜略,成為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努爾哈赤也將他視為自己事業未來的繼承人,命他主持國政。

恃才傲物的褚英打仗是把好手,玩政治就不行了。當上接班人後,不會施恩惠於大臣,不會論戚誼於弟兄。反而與“開國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以及皇太極等兄弟們不和。這些人在努爾哈赤面前經常告褚英的狀,努爾哈赤因此與褚英漸生疏離。隨後,努爾哈赤又抓住褚英的一朝之錯,解除了他的兵權。

性情剛烈的褚英將所有不滿溢於言表,這導致他不久被軟禁。褚英憤怒至極,行為更為過激,他甚至焚香詛咒告狀的五大臣和兄弟,並揚言等掌權後處死五大臣和不聽話的兄弟們,結果又被告了一狀。公元1615年的8月,褚英在圈禁兩年後,被努爾哈赤決心處死,時年只有36歲。

褚英死時,杜度已經18歲,而尼堪只有6歲。

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繼承皇位可能歷史會有不同

安平貝勒

杜度是努爾哈赤的第一個孫子,又值其父親褚英戰果輝煌的時代,是在倍受重視和關愛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的。父親的死讓杜度心靈倍受打擊和挫傷。但汗王祖父仍十分喜愛這個長孫,令其獨掌正白旗。褚英死後,杜度追隨二叔代善。杜度頗有才幹,能征慣戰,戰功卓著,是一員難得的驍將,努爾哈赤天命九年晉封貝勒。

杜度地位尊崇,戰功赫赫,之所以不像我們熟悉的多爾袞、薩哈廉一樣被封為親王,是因為在那個時候,滿洲還沒有引入漢人禮制中“親王”、“郡王”的封號,當時的“貝勒”就已經相當於後來“親王”封號,不可與後來“貝勒”的封號相提並論。

其實,早在1618年,薩爾滸大戰時,22歲的杜度已成為朝鮮人眼中的知名人物、後金國著名的將領。天命九年(1624)受封為貝勒,成為努爾哈赤孫輩中最早封貝勒爵者,其名次僅次於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敏四大貝勒,為隨班議政的十貝勒之一,躍入了後金的統治集團。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辭世,皇太極承位。由於皇太極與其父褚英結怨頗深,受父親的影響,杜度始終得不到皇太極的信任,失去了獨掌一旗的權力。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不佳,因此做事極為謹慎,唯恐引起皇太極的猜忌而招致災禍。天聰三年(1629),杜度隨阿敏出征朝鮮;四年隨大軍徵明;而後又多次參戰。在戰鬥中,杜度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輕傷不曾卸甲,並屢立功勳,卻功高不賞。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大封兄弟子侄爵位。杜度雖獲皇太極獎勵,但仍為貝勒,只不過爵位之前加“安平”兩字,成為“安平貝勒”,以後一直也沒晉升,為此杜度心中極為憤懣也頗有微詞。但即便是這樣,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杜度還是因卓越的才能與代善、嶽託、薩哈廉等同為“十大固山執政貝勒”,是當時滿洲舉足輕重的實權派人物。

努爾哈赤的長子長孫,繼承皇位可能歷史會有不同

杜度之死

崇德四年二月(1639),皇太極領兵攻打祖大壽鎮守的關外重鎮錦州,明崇禎皇帝委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執掌遼西軍事。錦州戰端一開,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步騎兵13萬馳援錦州,隨即明、清雙方几十萬大軍鏖戰遼西松山、錦州一線,這就是,明、清之間最後的關鍵之戰——松錦大戰。

戰爭開始時清軍一方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錦州城就是拿不下來,幾次強攻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崇德六年(1641)八月,對錦州城久攻不下的皇太極返回盛京,留下杜度繼續圍攻錦州。

對於杜度之死《清史稿》中記載:“翌年(1642),六月,薨。”“上聞之,為罷朝。喪還,遣大臣迎奠。”雖然都是子侄,對於杜度的身後事,皇太極顯然沒有像對咱本溪人非常熟悉的薩哈廉(東墳的主人)那樣重視。

杜度死後初葬於遼陽,雍正年間後遷至響山子。而據響山子當地人傳說,杜度不是因勞累過度而死,而是在攻打錦州時,力戰而亡。

在此之前杜度與多爾袞一同圍困錦州外城,皇太極以二人紮營離錦州城太遠有消極避戰之嫌為由,將杜度論削爵,詔罰銀二千。其實,拋去杜度力戰而亡傳說是真是假不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皇太極每遇苦戰、硬仗都會派自己不待見的兄弟、子侄打頭陣,而且督戰甚嚴,莽古爾泰就曾吃過苦頭。他的用意很簡單,打死敵人平外患,打死自己人除內亂,讓這些能征善戰的兄弟、子侄們不死於陣前,也受罰于軍法,時刻都要敲打這些兄弟子侄們一下,小算盤打得是相當精明。

這樣看來,再圍錦州之時,杜度力戰當先,不幸戰死沙場,落得身首異處的傳說就有了出處。關於杜度受罰一事,有明確記載,死於錦州也是事實,總之杜度之死是與皇太極脫不了關係的。

至於杜度為何葬於響山子,則不難解釋——因為此地乃杜度的王莊旗地。據記載,杜度的莊園旗地達到7000餘畝,主要分佈在我市的牛心臺、臥龍、石橋子、響山子一帶。能在“龍興之地”擁有如此大片的王莊旗地,也足見杜度作為努爾哈赤長子長孫的顯赫地位。

杜度死後最初安葬在遼陽的東京陵,1724年,雍正皇帝下旨為他立碑紀念他的功勞。遷到今天響山子村的東山坡上,該墳當時叫做金王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