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項目常見的50種死法

巴菲特的黃金搭檔美國著名投資家查理 · 芒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我知道我將在哪裡死去,我永遠不去那個地方”,直接有力的道出了研究失敗的意義。

區塊堂發現,最近區塊鏈行業處在熊市階段,一些從業者將失敗歸結為熊市導致,但其實並不盡然,以下從九個方面來具體分析一下到底有哪些因素造成了一個區塊鏈項目的最終失敗。

區塊鏈項目常見的50種死法

區塊鏈項目發展深度研究

第一是團隊發展;第二是方向與策略;第三是合規化;第四是 Token 經濟設計;第五是項目融資;第六是市場運營;第七是上交易所;第八是市值管理;第九是企業戰略與管理層面。

一 團隊發展

1. 創業者自身品行問題,區塊鏈創業者整體比較年輕,有些創業者作為一個 Leader,既不能身體力行地從專業角度說服團隊,也不能以富有感染力地方式激勵團隊,更沒有和同行者慷慨分享成功和利益的氣度,這會使得項目很難有長遠發展。

2. 直接抄別人的白皮書。

3. 白皮書中有關團隊履歷展示不過硬,展示出來的運營團隊、顧問、投資人,都無法體現出他們有區塊鏈的開發經驗、產品的運營經驗,以及相關的行業資源。

4.Roadmap 不清晰,比如缺乏 Demo、小規模測試、公測、實際應用等的時間進度。

5. 在白皮書中誇大技術價值、忽略實際落地難度,拔高了投資者的預期,最終擾亂了自身發展節奏。

6. 團隊信譽風險,一些項目的核心團隊曾連續推出多個項目,這會影響團隊信譽與穩定性,該道理也適用項目的核心顧問或投資人。

7. 沒有對項目後續發展做過深度思考與詳細推演,空氣幣就非常典型,創始人的發心就是為了圈錢。

二 方向與策略

8. 去做了一些難度係數過高的方向,比如去解決 Sharding 與 DAG 存在的問題,但直到今年在 100% 的 POW 算法中使用分片技術依舊非常困難,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一些項目表明 POS 可以這麼去做,但分片技術實際上是存在安全隱患的,目前分片區間的通訊問題和分片區塊的整體安全性還有待解決。

再看 DAG,它的優勢是可以做到高效率、高併發,所以理論上來說它可以解決交易速度問題,但這項技術有明顯缺陷:

首先交易時長不可控,DAG 驗證規則是後面的交易驗證前面的交易,這就很容易出現最後的交易遲遲無法被驗證的情況;其次是會遇到網絡傳輸數據量大幅增加的問題;再有就是交易準確性差,DAG 不像同步操作驗證機制的區塊鏈,它是異步操作的,不存在一個全局的排序機制,所以沒法應用到像支付結算這類對一致性要求很高的金融應用中來;最後 DAG 的安全性也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驗證。

9. 對區塊鏈技術面臨延遲、容量、吞吐的問題認識不足,選錯了應用場景。業內也一直在探討,區塊鏈產品相對互聯網產品有優勢的應用場景在哪裡,目前唯一比較肯定的是,支付領域的應用是區塊鏈技術最先走向大規模用戶群體的場景。另一方面,保險、購物、打車等場景最不適合應用當下的區塊鏈技術,原因是這些場景中存在太多需要人工解決的不確定因素和高頻的系統響應需求。

10. 對區塊鏈技術的獨特性認識不到位,過早放棄。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速度是要快於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區塊鏈不依賴於摩爾定律,不依賴硬件技術的改進,所以區塊鏈技術從誕生開始就處於高速發展中。

11. 盲目追求上鍊,不考慮 Tokenized 的必要性。

12. 盲目追風口,導致項目定位有偏差,常見的偏差有市場空間不夠大,所選賽道擁擠度很高,所採用的技術創新程度低等。

市場的熱度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年初是公鏈,接著是內容分發、遊戲和 DAPP,然後是有運營能力、創新模式的交易所,再到前段時間很火的遊戲博彩類應用,如今大家又更多關注穩定幣,有的還去研究礦池幣,所以市場的風口在不斷變化,盲目追風口最終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13. 對目前市場的競爭程度有認知誤區,過早樹立了競爭對手的意識,進而盲目跟進競爭對手的動作。

實際上,當前區塊鏈市場看似激烈,但有力的競爭對手非常有限。CoinMarketCap 上前 100 名的項目中,主網上線並且可用的項目除了 ETH、EOS 外所剩無幾,很多項目的節點還都跑在自己的服務器上。未上線的項目中,大量項目技術上並不可行,開發者以及生態的建設也僅僅停留在用募資的錢進行二次融資。(區塊堂整理報道)

14. 應用生態建設風險(尤其是平臺類項目),比如基於該平臺的應用企業數量少、質量差問題也會導致平臺本身的信譽受損,進而影響投資者信心。

三 合規

15. 輕視 KYC 合規的重要性。

16. 不重視合規,我們看有些項目是非常重視合規性的,努力在海外獲得資質,但總體來看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項目是忽視的。

17. 公司註冊當地突然調整了法律合規。

四 Token 經濟設計

18.Token 產生機制缺少經濟學考慮,比如未考慮 Token 通脹程度、流通率、增發率、銷燬機制、回購等。

19.Token 功能與項目願景並不契合,不契合會導致沒有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而使得項目只具有炒作價值。

20.Token 分配比例不健康,比如團隊、投資機構、顧問團隊的分配情況不利於後期項目推動及幣值維護,團隊和基金會持有的 Token 比例最好不要超過總量的 20%。

五 融資

21. 拿不到足夠的錢,無法支撐團隊運作。

22. 拿不到著名機構的資金,無法得到背書及相應的行業資源。

23. 硬頂過高,流通盤比例小,最終導致投資人對於後續幣值維護有顧慮而拒絕投資。

24. 鎖倉機制不合理,比如早期投資輪發幣不鎖倉,後期投資人反而鎖倉,導致鎖定了後期投資人的流動性,讓早期投資人有時間窗口砸盤。

25. 項目越接近落地,想象空間就越小。

六 市場運營

26. 項目報道的媒體數量與級別不夠。

27. 到達用戶的渠道不夠廣泛,缺乏路演、搜索熱度、媒體報道。

28. 留存用戶的能力不夠,社群活躍度不夠,現在一般項目推廣國外是 Twitter 和 Telegram,國內主要是微信和知識星球;去年一個項目有三五千的粉絲就算社群活躍度高的,但今年的項目動不動就是十萬粉絲,而這大部分是殭屍粉。

29. 早期過度許諾,造成可信度降低,其實區塊鏈項目的發展需要長期佈局,需要在用戶中建立廣泛且可靠的共識。

30. 過於追求發展速度,沒認清市場現狀。目前市場正在迴歸理性,二級市場中的很多 Token 價格都回歸到了公募甚至是私募價格,這也讓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有更多選擇,可以在二級市場上去買一些優質項目,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追逐新項目,投資者也將更看好真正能落地的項目。

31. 缺乏信息披露監督機制,比如白皮書中公佈的 Roadmap 與實際發展不匹配,代碼也做不到公開等,長此以往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

七 上交易所

32. 上交易所梯次低,導致交易量低。可先上性價比相對高的交易所,其次爭取國內頭部交易所,最後再嘗試國外交易所,但具體先上哪個後上哪個,要根據項目的本身去考量。

33. 交易所對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

34. 牛市使得上交易所費用過高,而項目方也不惜一切代價上交易所,最終留給項目用於產品研發的經費不足。

35. 投行機構保證上幣,而後面卻出現種種問題,使得上幣也不了了之,導致項目錯過了週期或完全沒有流動性。

36. 某些交易所存在暗箱操作,存在砸盤割項目方的現象。

八 市值管理

37. 持幣集中度風險,比如前十名集中度很高。

38. 鎖定與解凍風險,鎖定時間過長或解鎖時間恰逢熊市;比如,在 2017 年的時候鎖倉三個月就算長的,但到了 2018 年動不動就是要鎖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而且還是線性釋放。

39. 社群活躍度及市場關注度風險,關注度不高,導致資金流入短缺。

40. 市值管理團隊與項目方沒有共識,出現市值管理團隊割項目方,項目方割市值管理團隊的亂象。

九 企業戰略與管理層面

41. 不清楚長期戰略,創業不能只知道今天干什麼,不知道明天干什麼。長期發展戰略處在一個混沌狀態,你就沒法給員工指明方向。

42. 戰略只在淺層打轉,缺乏探求深層規律的魄力和本領;一些企業只是在過往經驗上找出路,只在表面資源上做文章,結果導致企業都沒長大。一定要跳出來,通過創新方式使企業獲得發展。

43. 不敢擴張或者無序擴張,擴張是一把雙刃劍。對於創業者來講,第一,不能做小腳女人—不去擴張。第二,不能偏聽偏信資本運作者的主意,在不該擴張的時候去擴張。要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去做。擴張不及則憂,但擴張過度,比不及還差,就像一句成語「過猶不及」。

44. 資本運作戰略出問題,很多企業家缺乏資本運作的判斷能力,偏聽偏信財務顧問。但如果企業制定了資本運作的規劃,企業家一定要自己首先搞明白,完全明白是不大容易的。要持續積累,這是非常重要的。

45. 財務槓桿的戰略不當,不利用財務槓桿,沒有合理的負債,那你就不是一個很好的企業家。但如果負債過高,流動性風險就增高,正常情況下高負債還能撐得住,一遇到經濟環境變化,特別是金融危機,就撐不住了。

46. 實施家族式管理,缺乏輔助決策體系的監督。

47. 核心創業人員持股比例過低,核心創業人員的持股比例如果低於30%,成功率就低(國有企業除外,國有企業給員工10%或15%的股份就很好了,因為基礎不一樣)。我們投過這樣的企業,行業很好,企業水平也很高,但從這個公司出來的人,已經締造了一批偉大的公司,而這個企業卻走向沒落。原因就是骨幹沒有股份。還有一些靠風投支持下來的公司,大股東是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團隊持股比例很小,這種企業的成功率也低。創業者骨幹股份少,做事的心態和辦法都不一樣。

48. 激勵與約束不匹配,激勵不到位,等於不激勵。該花100元的只花了60元,等於白花。我一貫的主張是,單給團隊高薪水、高待遇是不行的,應該給他股份。約束也非常重要。約束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人「有賊心無賊膽」。賊心管不了,但賊膽可以靠制度來管。

49. 創業團隊的智力結構過於單一,風格過於重合。

50. 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產品與技術的水準要與眾不同。產品與技術市場基礎要牢固,市場要有一個認可度。產品與技術的經營管理要略勝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