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雙 於樹一:中美經貿摩擦—美國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李雙雙 於樹一:中美經貿摩擦—美國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了《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白皮書澄清了中美經貿關係事實,闡明瞭中國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政策立場。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我們需要進行冷靜和全面的分析,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從容應對。

全球化為提升全球生產率、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提高各國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避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全球化是各國應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今天各國處於全球價值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密聯繫的狀態下,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將對全球價值鏈造成嚴重破壞,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對美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給予回擊,並積極維護WTO多邊貿易體制,為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

從歷史來看,在美日貿易戰中,美國並未在日本讓步後就停戰,而是將貿易戰延宕30年之久,直到日本陷入經濟危機,與美國差距拉大,美國才放棄對日遏制;從現實來看,特朗普上任以來,中方為維護中美關係穩定做出多方努力——簽署2500多億美元訂單、兌現“百日計劃”的承諾等。然而美國在將這些照單全收的同時卻對我國商品遞增式加徵關稅,挑起並升級中美貿易摩擦,無視中方維護中美關係穩定的誠意。因此,以歷史和現實為據,即便中國退讓,美國也不會輕易收手,要終止這場貿易摩擦,只能從容應對,在貿易摩擦中尋找機會,將損失降到最小,同時求得新的發展。

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為中國發展造成了不穩定的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對中國內外政策形成新的考驗。我們必須轉變視角,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應對,在貿易摩擦下找到新的機遇。

要重新認識美國。冷戰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然而,事實證明,美國一直堅持單邊標準。以美國對待多邊貿易體系的態度和做法為證,當美國處於多邊貿易體系的中心並享受由此帶來的利益時,就維護它;當美國因自身制度和戰略政策問題而降低了對它的控制力時,就要改變它,甚至拋棄它,另建一個新的體系。

要重新認識自身。一方面,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中國在高鐵、通信等領域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並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與美國共同領跑,然而這些成績絕非靠抄襲美國得來的。麻省理工學院校長L. Rafael Reif也表示,“中國並不是一個主要通過抄襲他人想法,並以低成本快速生產來實現繁榮的創新失敗者。它正在科技關鍵領域積極進取,努力取得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膨脹和自負。

美方對中興的制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在芯片等高端核心技術領域還存在差距,在技術發展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積極推進國內相關改革。在2018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四方面擴大開放舉措,彰顯了中國迎難而上,繼續推動改革的決心。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工作面對的皆是“硬骨頭”,當內部動力不足時,外部困境反而可能成為助推改革的動力,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為中國推進關鍵領域改革提供了契機。

要堅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追求獨立自主發展是各國的權利,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ani Rodrik表示,“市場經濟模式不是唯一的,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做不同的選擇”。美國繞開WTO規則,利用國內規則單邊挑起並升級貿易摩擦的做法是要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將自身問題歸咎於他人,對中國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施壓。中國當然不會因美國施壓就放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是要在貿易摩擦中看清並補齊自身短板,追求獨立自主的發展。

要立足短期,面向長期。中美貿易摩擦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而且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市場規模擴大,難免會出現新的摩擦。面對不穩定的外部環境,內部環境需要更加穩定。中央政治局會議為2018年下半年經濟發展開出六個“穩”字“藥方”,強調要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維持這六方面基本穩定,有利於從容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有利於為改革創造更大空間,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於樹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