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說的「等級賦分」是什麼意思?應該如何理解?

草莓蛋糕


新高考實行選考學科“賦分制”是與現有高考制度明確的區別之一,這也是新高考的槽點之一。其實新高考中,“賦分制”才是最科學合理的賦分方式。

在經歷了漫長的“一分壓倒千人”的現有高考制度後,同一學科,我考了100分,你才考了98分,最後我兩分數卻一樣,高分的就感覺不能接受。因此,要大家能夠理解並接受賦分制,就得搞明白新高考為什麼要實行“賦分制”。

由於新高考實行的是“語數外”必考加“6選3”選考模式,而“賦分制”是針對選考學科的。“6選3”則存在著20種組合,而高校錄取時不同的專業對於所選學科存在六種限制要求。除了某些特殊專業限定了全部的三個學科外,大部分專業只會限定其中的某一、兩個學科,甚至有的專業不限定所選學科。這自然就出現了某一高校的某一專業,所填報的考生所考學科不同的情況,如果直接用考生的考分卻錄取,不同的學科存在學科差異,難易程度也不可能一樣,是無法直接比較的。你說物理考80分和歷史考90分,到底誰更好,無法比較,因此只有用“賦分制”才更科學合理。

舉個例子,某一高校的某一專業只限定了一個學科物理,也就是說除物理外,其他的5個學科不作限定,這樣就出現了有物化生、物化歷、物化政、物生歷等10種組合的考生都可以報考。某同學物化生考了270分和另一個同學物生歷考了270能是一樣嗎?

那“賦分制”又是什麼呢?所謂的“賦分制”就是按考生所考分數按比例確定等次,每一個等次對應一個分數,這個分數就是每年考生最後該學科記入高考總分中的分數。“賦分制”大致原則是一致的,但各省的等級和比例可能略有不同,具體的要以各省的方案為準。

在此以前期北京市剛剛出臺的方案為例。北京實行的是“5等21級”賦分制。,不管考生各學科的實際卷面分是多少,這裡關鍵的是他的卷面分在全省對應的學科中是排名是多少,假如某同學選擇的是“物理、化學、歷史”三個學科,其中高考中該同學物理排在30%,化學排在20%,歷史排在15%,那他三個選考學科記入高考的分數分別就是82、85、88,再加上他的語數外得分就是他最終的高考分數了。

更多教育觀點、教學經驗、學習資源、教育技術,敬請關注“輕風教育”。


輕風教育


遵循“原始分數——百分比例——等級——轉化分數”的等級賦分路徑。

以浙江為例,


學生A和學生B的物理卷面分相差5分,但實際上所處在同一等級,賦分之後相同都是82分。學生A的物理與學生C的化學卷面分都是75分,但由於排名比例決定這兩個分值屬於不同的等級,賦分之後分差為6分。我們還可以看到原始分總分最高的是學生C,232分,但是賦分之後學生C的成績反而是是最低的。


山東為例:

“賦分” 方法

等級考試科目的等級計分規則:

將每門等級考試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

參照正態分佈原則,確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為3%、7%、16%、24%、24%、16%、7%、3%。

等級考試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首先說明,8個不同等級的比例,是參照了山東省歷年高考考生的總體成績分佈狀況確定的。

假設小明考了62分(考生原始成績),小明成績位於按比例劃定的8個等級中的C等,轉換到的分數區間為51-60分(這個可以看上圖)

已知在這個等級中,最高分為69分,最低分為58分(考生原始成績);最終轉換到的分數區間為51-60分。

那麼小明轉換後的等級成績為54分。

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具體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69-62)÷(62-58)=(60-x)÷(x-51)

計算出來 x=54.27≈54(四捨五入取整數),即最終成績。

通過等比例轉換,去除四捨五入的影響因素,每門等級考試科目內考生的成績排名順序是不變的。


因為賦分等級,不是考查你卷面成績能考多少分,試卷會有難易程度、試卷裡面的題型、題目可能對有些同學會比較熟悉,對有些同學可能不那麼熟悉,很多因素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當次考試的一個結果。賦分等級排名比例的一個狀態從根本上說,不考查你能考多少分,那考查什麼呢?它考查的是每一個同學對這門科目目前的一個掌握程度的情況是怎樣的?能力狀況是怎樣的?這門科目在整體中你處於哪個階段,給予你在那個階段的一個成績。從另一角度來講,在賦分等級的前提下,成績真的沒有家長和學生想的那麼重要,是能夠在高考中幫我們拉很多分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