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出版今年遇冷,看看這家文藝社如何抗寒

“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在湖南文藝出版社社長曾賽豐的辦公桌對面,掛著一幅臨自顏真卿碑帖的《裴將軍詩》。《裴詩》落筆雜糅草楷,楷書力透紙背,仿若鐵騎突出;草書神采飛揚,如同劍法輕靈——不知曾賽豐是否正是從這幅字中,悟出了出版人攻守一體的內功心法。

沒有人能否認,單論定力,湖南文藝出版社是全國最能“守得住”的幾家出版社之一。建社33年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幾代出版人不改初心,始終以“苦行僧”自居,篳路藍縷,在文學出版,尤其是原創文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曾賽豐執掌出版社的兩年多時間裡,面對文學出版在市場上節節敗退的艱苦環境,湖南文藝出版社的軍心絲毫沒有動搖,守住了屬於自己的陣地,取得了這場“戰爭”的階段性勝利。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湖南文藝出版社社長曾賽豐

放眼多變的市場,曾賽豐也清醒地感覺到,僅靠被動的“守”是守不住的,要想推動湖南文藝成為一家特色鮮明、品牌突出,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出版機構,從社長到編輯都必須主動攻出去,直面來自市場和讀者的挑戰。為此他也用戰略家的眼光為湖南文藝出版社劃定了下一步進攻的路線。守已困難重重,攻則更需勇氣,一攻一守之間,彰顯了出版人和出版社在大時代面前的選擇與決心。

守得雲開見月明

魯迅文學獎公佈前,曾賽豐自信滿滿。對於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參評的多部作品的質量,曾賽豐非常看好:“我堅信至少有一部能拿獎。”不曾料想,最終獎項公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山河袈裟》(李修文著)《流水似的走馬》(鮑爾吉·原野著)同時獲得“散文雜文獎”,這發雙響炮不僅填補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空白,也開創了地方文藝出版界的歷史。

雖然多少有些意外,但曾賽豐仍認為,拿獎不過是水到而渠成。“我們的原創文學作品數量多,質量高,都是為人民書寫,展現時代風貌的佳作。”曾賽豐說。在此之前,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榮譽室裡已經碩果累累:《機器》《命運》《長津湖》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延安文藝大系》《汶川十日》《我的名字叫建國》《我們家這十年》《娘》等圖書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張庚文錄》《歷代辭賦總彙》等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延安文藝大系》《安塔拉傳奇》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中國民間遊戲總彙》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在他看來,這些沉甸甸的獎項更多的是對湖南文藝出版社多年堅守的一種認可。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山河袈裟》

“湖南文藝出版社能有這樣的收穫,我認為首先離不開我們紮實的產品基礎。”曾賽豐表示。在他眼中,湖南文藝出版社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遠不止這兩本魯獎獲獎作品。近年來,湖南文藝出版社堅持服務大眾、精品出版的理念,用心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圖書。在小說領域,湖南文藝出版社今年陸續出版了張煒《艾約堡秘史》和劉醒龍《黃岡秘卷》兩部重磅長篇;收穫廣泛關注的報告文學《袁隆平的世界》和詩歌《搖搖晃晃的人間》,也同樣是值得歷史銘記的佳作;在2016年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的《刺槐樹》體現了湖南文藝出版社在引進文學作品上的過硬功力;轉載率超過30%的文學雜誌《芙蓉》則構成了出版社堅實的內容底盤。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流水似的走馬》

在文學出版領域,湖南文藝出版社涉足的領域很廣,版塊架構嚴整齊備,在地方文藝社中獨樹一幟。而在曾賽豐看來,這條路徑能走到今天,與湖南文藝出版社對原創的堅守密不可分。

“原創文學出版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立社以來的根脈所在。對於這兩個字,歷任的社領導和幾代編輯一直在堅守和傳承,現在仍在繼續努力和行動。”曾賽豐表示。2004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啟動“中國原創文學出版基地”的計劃,並以此為契機開發了一系列原創文學作品如“大風原創長篇小說系列”,後續也通過建立“原創之春”發佈平臺、創建“原創文學作家庫”的舉措實現了從經營作品到經營作家的轉變,為一部原創文學作品從創作到出版的全流程保駕護航。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袁隆平的世界》

饒是如此,原創對於出版人而言,仍是一門艱深的功課。“原創難,不僅因為它意味著更多的付出,也因為它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如果不是因為過人的責任心,一家出版機構是很難堅持原創十餘載的。”曾賽豐表示。他也承認,湖南文藝出版社也是幸運的,紮實的產業基礎、過硬的品牌和穩定的收益,足以支撐出版社繼續大力投入原創精品的打磨中,實現了文學圖書市場佔有率和排名的持續攀升。

不破樓蘭終不還

在湖南文藝出版社穩步前進,旗下精品文學圖書不斷獲得獎項和市場肯定的同時,國內的文學出版市場卻迎來了一陣“寒流”——據北京開卷數據監測,持續多年保持超過10%增速的文學圖書,在2018年上半年首次出現了總碼洋的負增長。當大牌作家、重磅新作不再洛陽紙貴,“原創”不再等同於“流行”,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下,湖南文藝出版社要如何去定位、去佔位,成為了擺在曾賽豐面前的一個重大命題。

作為一個務實的出版人,曾賽豐並沒有沉浸在榮譽帶來的喜悅中,他警醒地認識到,儘管他的團隊已在文學出版領域耕耘多年,積累了過硬的口碑,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尤其是一些針對性極強的新興品牌,湖南文藝出版社在產品的市場化和品牌的辨識度上都有所欠缺。“我們在產品上發的力仍有些分散,火力點還不夠集中。”曾賽豐表示。由守轉攻,不僅是環境變化的要求,也是湖南文藝出版社內部優化升級的必然結果。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艾約堡秘史》

在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立主腦、剪枝蔓”,要求旗下出版機構明確自身強項版塊的思路下,湖南文藝出版社也對主攻的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據曾賽豐介紹,未來湖南文藝出版社將延續鞏固、做大文學圖書和音樂圖書兩大品牌,並把特色文化圖書作為重要的輔助版塊。“我認為,未來我們有兩個事情要幹。”曾賽豐說,“第一個是在思路上要更加明確,對於文學、音樂更細分的品類,要做哪一塊,不做哪一塊,要有更精準的規劃。第二個是行動上要聚焦,要讓我們會上確立的目標和實際的行動保持高度一致,舉部門之力、產品線之力甚至全社之力去拼下這些目標。”

為了讓這些目標更加清晰明瞭,曾賽豐拿出了一套頗具特色的修辭:“搶佔‘上甘嶺’,開墾‘南泥灣’,挺進‘大別山’。”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黃岡秘卷》

上甘嶺是制高點。在戰爭中,奪取制高點不僅具有戰術價值,也有象徵意義,它能代表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的榮譽。而對於出版而言,標杆性的產品不僅是一家出版機構行業地位的體現,也能成為同類產品的標準。“作為文藝出版社,主題出版、原創精品、重大文化項目就是我們的‘上甘嶺’,我們要一個接一個地把它們拿下來,讓我們的團隊變得更專業、更自信。”

南泥灣是根據地。一個沒有戰略縱深、沒有側翼保障,沒有後續支持的團隊,是很難實現自身的長期穩定發展的。“不僅出版社如此,任何一個產品線、一個部門也是如此。”相比一時的爆款,曾賽豐更希望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每一個產品線都能夯實基座,打造長銷、穩定的優質產品集群和內容生產機制,對“上甘嶺”乃至全社的長期發展提供支撐與拱衛。“即便一年、兩年不能完成,我們也有決心,在三五年之內打造這樣一個體系。”曾賽豐說。

大別山則是新戰場的開拓。曾賽豐曾在媒體採訪中用“Open”(開放)一詞形容湖南文藝出版社,在他看來,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破局,關鍵在於把蛋糕做大,佔據文學出版的新風口,為此出版人應有更全面的能力,用更開放的姿態,對新時代不斷湧現的新作家、新文學乃至新讀者予以更深入的理解與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現階段多數出版社的短板,但是從長遠來看,尤其是在嚴肅文學持續萎縮的環境下,我們在規劃上肯定不能顧此失彼,放棄對面更廣闊的大市場。”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搖搖晃晃的人間》

在行動聚焦的背後,更深層的變化源於思想觀念層面。擁有紮實的經濟學背景,又在業內摸爬滾打近三十載的曾賽豐在內心深處頗為認可市場的作用,因此他所謀求的變化更多地表現在,如何讓出版人關注的核心從情懷部分轉向產品,轉化固有的習慣與思維方式,按照產品的邏輯去開展自己的工作。“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把編輯逼到市場裡面去。”曾賽豐坦言,“圖書市場也是一個競爭市場,市場不會考慮個人的情懷和傾向,讀者會用腳投票,最終要接受考驗的還是產品本身。”

但作為管理者,曾賽豐也知道出版社的產品化、市場化之路需要的絕非大刀闊斧的變革,而是細水長流的優化,在繼續保持原則和定力的同時,完成“精品圖書大眾化,大眾圖書精品化”的雙重突破。“誰都不能否認,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我們想要前進,必須在許多方面進行升級和優化。”曾賽豐表示。在他的倡導下,湖南文藝出版社內部的氛圍正在悄悄改變,也出現了一個個變化的突破口:編輯的選題思路愈發開放,產品的數字化和富媒體化趨勢日益加強,利用新媒體新渠道的營銷屢創佳績……如今這些點正在連綴成線成面,在湖南文藝出版社身上,不但綿長的文化根系仍在吸收原創養分,也有點點新綠在抽枝發芽,假以時日,這些新芽能否為這棵枝繁葉茂的“老樹”帶來新的生機?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文学出版今年遇冷,看看这家文艺社如何抗寒

出版人雜誌

[publishers]

隨性讀書,認真寫字

嚴肅活潑,偶爾脫線

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