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吸引逾700萬人加入,「相互保」爲啥這麼火?

“相互保”火了!這款由螞蟻金服聯合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面向螞蟻會員推出的相互保險產品,從10月16日在支付寶上線,七天時間,加入該保險計劃的成員已經超過700萬人。

“相互保”到底是啥?有什麼魅力吸引這麼多人?加入“相互保”有沒有風險?……

7天吸引逾700万人加入,“相互保”为啥这么火?

什麼是“相互保”?

“相互保”其實屬於一種相互保險,目前國內只有三家相互保險社,信美相互是其中一家。

對於國內多數人來說,相互保險是一個新鮮事物。實際上相互保險在國際上已經有著成熟的實踐和廣泛的應用,是國際上主要的保險組織形式之一。

相互保險指是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並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該類組織在平等自願、民主管理的基礎上,以互助合作方式為其會員提供保險服務,並不以營利為目的。

這款由螞蟻金服聯合信美相互推出的“相互保”,芝麻分650分及以上的螞蟻會員(60歲以下)無需交費,便能參保獲得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100種大病保障,最高享受30萬元保障金。另外,在他人患病產生賠付時才參與費用分攤,自身患病則可一次性領取保障金。不滿40週歲的用戶,賠付金額為30萬元,超過40週歲的,則為10萬元。確診患病,只需手機拍照上傳相關憑證,公示無異議後便能拿到保障金。

7天吸引逾700万人加入,“相互保”为啥这么火?

加入“相互保”花費高嗎?

與一般保險產品根據疾病發生率定價、需先行支付固定保費不同,“相互保”服務根據實際發生賠付案例的情況進行費用分攤。

“相互保”相關負責人方勇介紹說,根據規則,加入“相互保”需經過90天等待期,成功加入後,每月兩次公示、兩次分攤。在公示日,期間發生的確診賠案均會在適度隱藏敏感信息的前提下,給予公示並接受異議申訴。公示無異議的所有賠案產生的保障金,加上規定的10%管理費,會在分攤日由所有用戶均攤。據測算,單人投保“相互保”一年,所需分攤保費約為100多元。

有保險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統計學上,當樣本足夠多的時候,發病人數和總參保人數的比例會保持穩定,所以參保人數超過一定數量後,每個人分攤的金額並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動。”

方勇介紹,一般保險產品會根據疾病發生率定價,用戶需要先支付固定保費。而用戶0元加入“相互保”,後續費用會根據每期賠付案例進行分攤。有則收無則免,門檻很低。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100人加入了“相互保”,有一個人生了大病,治療費超過了30萬元,分攤到每個人,大家當期就得各自掏出3000塊錢。如果沒人生病,那就不用掏錢。

加入“相互保”有沒有風險?

對於風控,信美相互表示,在使用科技手段之外,“相互保”也使用了保險的一些基本風險控制手段,比如在產品設計上設置等待期,限制保險金額,防止投保中一些不良傾向。

此外,購買產品時會要求健康告知,在理賠過程中,保險公司會核實調查用戶申報材料的真偽,並進行公示,鼓勵參保用戶一起監督,如果存在欺詐行為,公示後會拒絕賠付。

“相互保”是在銀保監會備案通過的保險產品,承保公司信美相互也擁有相互制壽險牌照,接受銀保監會的指導和監管,能夠長期穩健運營。這與網絡互助平臺推出的“互助計劃”有著本質區別。相反,目前市面上很多“互助計劃”經營主體並沒有納入保險監管範疇,也沒有看到較清晰的營利模式,未來走向存在不確定性。換句話說,“相互保”是風險可控的保險產品,而網絡互助平臺不是保險,不受金融監管。

“相互保”不能代替重疾險

還有網友表示:“相互保”分攤價格比重疾險低不少,是不是可以替代重疾險呢?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明確答覆稱,“相互保”並不能替代現有的重疾險。

第一,“相互保”保障額度還不夠高。39歲以下保障額度為30萬,40歲到59歲保障額度為10萬。現實中,重大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醫療成本遠遠高於這一數額。

第二,“相互保”的保障期限不夠長。“相互保”會在60歲後自動退出,而《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數據顯示,重大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遞增而不斷升高。在最需要保障的時候,“相互保”並不能起到作用。

因此,“相互保”更多是作為重疾險的一種輔助,可以惠及更多缺乏商業健康保障的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