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銳評丨重拾監督職責 家委會方能回歸「正途」

賴以溝通的微信群隨時觸動著家委會的敏感神經。

近來,不斷有家長群日常聊天截圖在網絡流傳,有如宮鬥劇,有如炫耀場……要知其進退才能避免被圍攻,還需小心翼翼把握與老師交流的分寸。此前有報道,上海某小學的家長微信群競選家委,競爭激烈,參與的家長個個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能力和資源。

紅星銳評丨重拾監督職責 家委會方能迴歸“正途”

▲圖據澎湃新聞

家委會,本應是服務於學校教學的一個公益性自治組織,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家委會越來越普及,公眾對其產生質疑也越來越多。現實中,家委會因功能變味,屢屢被曝光於大眾視野。本應安靜身處校園一隅的家委會,卻身患各種“社會病”,淪為風波不斷的江湖……

究其根由,在於一些家委會偏離了其功能本位,丟失了本應秉持的監督功能,成為了一個名利場、是非地。

當我們談論家委會,首先應立足於其本位。何為家委會?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可以視為家委會的“合法性”依據。《指導意見》指出,家委會是“支持和監督學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可以看出,家委會的功能屬性很明確,就是支持和監督學校的教學工作,這也是家委會得以存在的根基。

然而,毋庸諱言,現實中,家委會的這兩個主要功能已有所偏廢,其表現就是,家委會要麼成了為學校和老師分擔風險和責任的“義工隊”,要麼一些家委會成員的表現過於功利,希圖以貢獻自身的資源和勞動,以換得一些對自己孩子有利的回報,比如在孩子換班、評先評優、升級考試中,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青睞和照顧。

當前輿論所披露的一些家委會怪象也多集中於此,諸如,有的家委會的所為不過是代行班級勞動委員和生活委員的職責,或在學校和老師不便參與的收費等工作中,由家委會出面,充當老師和學校的“臨時工”……在某種程度上,家委會支持學校工作的職責得到了體現,但是,在他們的工作中,卻很少能見到“監督”的功能。

監督,其實是家委會非常重要的功能。學校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外界的監督難以企及。學校教學工作如果出現偏差,家長的監督則顯得非常必要。但是,正如我們所見,家委會在此方面,做得並不令人滿意。

當然,家委會代行的職責出現偏差,導致功能出現變味,這也不能全怪家委會。實際上,即使是選拔出來的家長代表,家委會成員的身份仍是家長,在家長老師之間的關係上,前者仍然處於弱勢。家長和老師地位的不平等,導致作為家長代表的家委會,也很難對老師和學校行使監督職能。

家委會,本身有“合法”的生存依據,其支持、家督教學工作的職能也有“法”可依。既然如此,在當下,其角色功能出現異化、變味的情況下,家委會要重新贏得家長信任,還是要回歸本位,履行其支持和監督教學工作的職能。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將之前缺失的監督功能補上。同時,家委會還要分清支持和介入教學工作的邊界,不要淪為只是為學校分擔風險和責任的“義工隊”。畢竟,“義工隊”角色其實是對家委會角色功能的矮化和窄化。

不過,家委會要回歸“正途”,也有待學校的支持和教育部門的引導。畢竟,作為服務教學工作的公益性群體,家委會和學校都不應該被捲進充滿是非的漩渦,家委會和學校一樣,都應該多一點純淨和愛,少一點爭端和齷齪。

END

文丨柯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