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在中學語文課本上,我們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做《飛奪瀘定橋》,講的是紅、軍北上,長、徵、途中一場著名的戰鬥,但是讀者們知道瀘定橋的歷史嗎?這可是一座經歷過三百多年時間和歲月的橋樑,而它的建造者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當年,為修建瀘定橋,可算是愁壞了康熙皇帝,所以今天小編就給您揭秘讓康熙頭疼的三個難題!

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瀘定橋,位於地處偏遠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座小縣城,因橋得名,這地方後來被稱作瀘定縣。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頒詔:“準行打箭爐市,番人市茶貿易”;打箭爐是清朝時期對現在康定地區的古稱,所以詔書大概的意思就是,允許商人將四川地區的茶葉和布匹,以及糧油米麵等生活物資運到康定,然後出口到印度和尼泊爾地區,這樣一來就促進了邊疆地區的貿易發展。

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然而,大渡河這道天險依然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商人們只能靠木船或者藤索渡河,但是大渡河水流湍急,每每渡河都危險頻發;於是康熙皇帝就在公元1706年下詔,命當時的四川巡撫主持在大渡河上修橋。古代修橋,大都因地制宜,有堅固耐用的梁橋,還有外形考究的拱橋,以及簡單便捷的索橋。而現在要修橋的地方是在偏遠山區,大渡河寬過百米,終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測,在這樣的條件下,修橋就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不要忘記,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最終經過數月的商討,決定修鐵索橋。雖然修建瀘定橋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但是這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解決三個“老大難”問題,而這也是讓康熙皇帝頭疼的事情。

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第一:如何鑄造鐵索?這個問題就比較尷尬了,因為當時瀘定縣並不產鐵,甚至是連熟練的鐵匠都沒幾個。於是,人們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公里外的滎經縣,位於現在的四川雅安市境內,因為滎經縣自古礦產資源豐富,鐵礦更是藏量巨大,所以當時人們就遠赴滎經縣鑄造鐵索。經過數月,一共鑄造了13根碗口粗的鐵索,4根為左右扶手,9根為橋面;而且每根鐵鏈又有900多個鐵環相扣,累計用鐵21噸,平均每根鐵鏈重1.6噸。

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第二:如何將鐵索運到對岸?面對這平均每根重1.6噸的鐵鏈,除非是天神,否則根本無法將它們的另一頭運到河對岸。於是這個問題又困擾了匠人好幾個月,期間也嘗試過直接用羊皮筏子或者船運過去,但是數次都未能成功,還險些讓工匠們喪命。最後,還是用“頭腦風暴”解決了這個問題,人們聚在一起集思廣益,七嘴八舌的討論,終於搗鼓出來一個妙招:先用粗竹索繫於兩岸,將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個短竹筒,然後將鐵鏈系在竹筒上,最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這樣就十分巧妙的利用“索渡原理”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三:如何修橋?經過數月的忙碌,現在已經是“萬事俱備之前東風”了,就差最後一步,將鐵索固定在橋的兩端。但是這個難度可不亞於前面遇到的問題,要考慮到這是13根重21噸的鐵索。於是,就在兩岸用大塊的條石修建橋頭,一端橋頭高14.5米,另一端高5.2米,形如碉堡,堅固耐用;然後在兩端橋頭內挖深井,並且在井底用生鐵澆鑄橫向臥龍樁1根,縱向地龍樁7根, 累計又用鐵20餘噸。最後將13根鐵鏈與地龍樁相連,並在在底面9根鐵鏈上鋪設木板形成橋面,左右各2根鐵鏈互相之間用小鐵鏈相連。就這樣,工匠們圓滿地完成了瀘定橋的修建。

康熙皇帝修造瀘定橋,建橋中遇到3個難題,克服困難的辦法想不到

如今,瀘定橋橫跨在大渡河上已經300多年了,雖然有很多次的小修小補,但是它在無數場風風雨雨中依然屹立不倒;現在這裡已經成了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每年都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人們瞻仰革、命先、烈的同時,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一種由衷的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