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祝賀顧明遠先生執教70周年

導 讀

顧明遠,1929年10月生,江蘇江陰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師大二附中副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北師大副校長、北師大研究生院院長等。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副主席、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要著作有《魯迅的教育和實踐》、《教育學》、《比較教育》、《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集》等,主編了《中國教育大辭》、《中國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等。

今年是顧明遠先生從教七十週年,他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今年10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召開“中國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暨顧明遠教育思想研討會”,梳理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教育的成就挑戰,學習、研究顧明遠思想和智慧。2008年10月11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辦“顧明遠從教60週年慶典”時,顧明遠在發言時卻坦言,其實他從教不到60週年,其中有的時間在求學,有的時間被“文革”荒廢了。對於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說要感謝他的學生,是學生給予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被稱為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

提及顧明遠,很多人都會肅然起敬。

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教授曾說他是中國教育的“大哥大”,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人物、一個慈祥的老人。“如果顧明遠先生把家中的聘書堆起來,肯定會比他本人高得多。”

這樣一位堪稱中國“比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學代課。

顧明遠祖籍江蘇江陰,9歲喪父,幼時家境貧寒,上高中時靠親戚的資助才得以完成學業。加之時局動盪,他歷盡生活的艱辛。1948年,中學畢業後想做建築工程師的顧明遠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然而好夢難圓,他落榜了。當年才19歲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學任教。

顧明遠說:“我年輕的時候,起初並不想當老師!”可當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走近他後,他開始愛上了教師生活。1949年,他報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並被錄取。1951年,他被派往蘇聯留學,赴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教育系學習。

5年後,顧明遠學成回國,在北師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認為,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開始。在這裡,他接觸了很多優秀的教師,並認識到教育是藝術,是創造性的活動,還總結了關於教育的兩條真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祝賀顧明遠先生執教70週年

後排中立者為顧明遠先生

1962年,他回到北師大,開始從事教育學的教學,並在1964年參與了《外國教育動態》(後改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創刊和編輯,因此走上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山西勞動。在他看來,下放不但鍛鍊了身體,還讓他認識了勞動。

“文革”結束後,顧明遠針對“教育是階級鬥爭的產物”的極左觀點,提出“現代教育是現代生產的產物”;針對當時流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的教育原則”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批駁了教育理論的極左思潮,在全國引起很大轟動,對推動教育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

很多專家認為:現代教育理論、“主體客體統一論”、“比較教育理論”,是顧明遠對中國教育理論的三大貢獻。

在此之前,中國長期只介紹外國教育,而沒有對各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顧明遠是中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催生了比較教育這門教育學科,他也因此曾擔任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的主席(兩位主席之一)。他的“主體客體統一論”,是指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這也是顧明遠結合中國國情,對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創造性的發展。他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等觀點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這些理論大大豐富了中國現代教育的思想庫。

顧明遠具有開創性的比較教育研究,打開了中國教育國際化的視野。改革開放以來,他參與了我國許多重大教育決策,比如“終身教育”等現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國的。

平和敦厚的長者

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祝賀顧明遠先生執教70週年

顧明遠先生出席學術活動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謙和、樸實、平易近人,顧明遠就秉承了這種氣質和作風。

他從來不會輕易拒絕任何一個老師的請求——無論是請他去一所普通的學校講學,還是為一個普通老師的著作寫序。

顧明遠的平和作風有許多佳話。據說曾經有一位小學生給他寫信,向他訴說自己學習困難、成績差、與同學關係不好、心情很憂鬱的苦惱。顧明遠多次去信開導,直至問題解決。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學生給他寫信,訴說自己學習上的壓力、與家長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殺的,他及時回信開導、安慰;有的學生經濟困難,面臨失學,他總是寄錢接濟。給顧明遠來信最多的還是教師。凡是來信,他都一一回復,特別是對第一線的教師。

為了拉近與基礎教育的距離,他還經常參加各種義務的教育諮詢活動,甚至走上街頭擺攤設點,為家長教育子女釋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現,他的攤前總是排滿了長龍。

他非常關注教師的專業化問題。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聽到有人說中小學教師特別是沒太多知識的農村教師根本就不是知識分子,他心裡很不好受。回京後,他寫了《必須使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後來,經過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國務院學術委員會通過決議,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為中小學教師獲得研究生學位開闢了道路。在他看來,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是提升其社會地位的關鍵。

這是他60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兩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他從1986年開始,花了12年時間主編《中國教育大辭典》。他曾對人說過,這部800萬字的大辭典,是他和夫人周老師一個一個字地看、一個一個字地改過的。

無論是呼籲為中小學教師設立教育碩士學位,還是主編《中國教育大辭典》,他最看重的就是為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做實事。顧明遠說,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提高教師的地位,而提高教師地位的關鍵是讓他們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批評“三好學生”評選和“奧數”

中國當代教育的“大哥大”——祝賀顧明遠先生執教70週年

2016年7月13日,顧明遠先生參加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基礎教育學制改革研討會

然而,樸實而敦厚的顧明遠,批評一些教育問題卻毫不客氣。

2004年8月,在寧夏銀川召開的中美教育研討會上,顧明遠說,“三好學生”評選制度有很多弊端:評選“三好學生”和教育方針是相違背的,教育方針是要每個學生都變為“三好學生”,而不是少數人;同時,少數人評上“三好學生”,使大多數人的心理受到了傷害;許多學校在實際操作中,“三好”學生標準變成了“一好”,即學習成績好;一些學生評上了“三好”,就有擇校的權利,這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講是不公平的。因此,他倡議廢除“三好學生”評選制度。

他的觀點廣為媒體關注,在2004年成為了人們非常關注的教育話題。

2007年11月,作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的顧明遠在成都市青羊區的教育論壇上,非常激動地提到自己對“奧數”的看法。他說,現在數量相當龐大的家長在送自己的孩子參加“奧數”培訓,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這是非常有害的,“那是一種畸形思維,我非常反對強迫孩子參加‘奧數’培訓。”

顧明遠回憶,二十多年前,教育部在討論設立“奧數”培訓班時,“目的只是想針對極少數有這方面天才的學生,讓他們參加國際大賽。沒想到後來那些參加‘奧數’得獎的同學被大學破格錄取了,這樣‘奧數’就帶上了功利性。家長送孩子學‘奧數’,不少人把‘奧數’看成賺錢的工具,有的地方已經發展到了瘋狂的地步。”

在顧明遠看來,“奧數”教育屬特長教育範疇,只適合極少數有數學天賦的孩子。強制那些不想學的孩子去學“奧數”,反而會影響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孩子遠離數學。“‘奧數’成了萬人陪練的項目,如果不叫停它,會毀了很多中小學生。”

顧明遠認為,中小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壓力來自家長。他反對家長送孩子上各種培訓班,“特別是‘奧數’,那簡直是對孩子的摧殘。”他給教育部提建議,希望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奧數”。

一石激起千層浪,媒體紛紛報道,顧明遠因此被媒體評為當年“中國教育年度十大人物”。

顧明遠認為,推進素質教育要先從減負做起。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頑症,它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著民族的未來。

為此,他在分析了影響素質教育的外部和內部因素後,提出了九點建議:第一,各級地方政府要改變政績觀,不允許給教育局、學校壓升學指標,要建立政府在推行素質教育方面的問責制;第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學校,使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減少擇校的壓力;第三,實行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畢業生直接升入初中,免去“小升初”的擇校競爭;第四,規範學校辦學行為,不設重點班或變相重點班;第五,取消升中學的附加條件,停止“三好學生”的評選,取消奧林匹克班;第六,規範家教市場,在編教師不應從事有償家教;第七,課程改革要適當降低課程難度,讓教師都會教,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第八,下大力氣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這樣就可以少留作業;第九,建立現代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合理的、互相溝通的教育結構,使學生有多種選擇,“條條道路通羅馬”,每條道上都能有發展的機會。

他深知,減輕學生學業負擔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他呼籲教育部門要解放思想,進行制度創新。

精於研究教育理論,但對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更是孜孜以求,因此,顧明遠被他的學生稱為“真正的學者”。

顧明遠語錄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教育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組成部分,而人作為教育的主體,人的現代化又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是正確處理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係,正確對待外國思想和經驗,創建中國的教育理論體系。

●現代化的教育過程中,教育是終身和全時空的。教育的現代化要求教育不能侷限在學校的狹小範圍之內,它包含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生產的結合,體現的是教育對人生存發展的全局性的影響。

●做人的態度,應該像小草那樣學習,隨處生根,不要埋怨人生,不要浪費時間;像大海那樣做人,海納百川,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像松樹那樣做人,堅韌不拔,不要見風使舵,要正直、誠實;像細雨那樣做事,潤物無聲。不要過分圖名利,要樹立高尚的人生。面對浮躁的社會,要珍惜時間,不要糟蹋青春,應在等待中積累力量。

●教育孩子要學會四個對待,即正確對待自己,要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正確對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社會,要對社會有責任心;正確對待自然,要善待自然。

作者:朱寅年,轉自楊東平主編《新中國教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