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碗窯!

對於古村落,蒼南人總有一種難以捨棄的情懷。或許是因為那古樸典雅的建築,或許是因為它小橋流水的精緻,又或許是因為它歷史滄桑的厚重......

再見!碗窯!

如果你反感於烏鎮、西塘的商業化,那麼在蒼南不遠處的碗窯古村,一定會讓你很喜歡!

再見!碗窯!

有故事的古村落

當你走進這古風古韻的古窯,當你用雙手觸摸這古樸陳舊的老牆,當你把目光停留在這已經長出綠樹的古窯頂上,眼前這些經歷滄桑和歲月的尤物承載了多少風雨、多少過去,留下了多少遙遠而又神秘的故事?

再見!碗窯!

昔日相依在烈焰中孕育陶瓷的建築依然在風雨中,默默地為人們擋風遮雨。

再見!碗窯!

這些建築,大片散落在街巷兩邊,他們和古窯上空陳舊的電線把天空分割得四分五裂,像是古窯數百年來的嘆息。

再見!碗窯!

碗窯古村落應該是蒼南人盡皆知的一個地方了,它是具有清代民居建築與陶瓷燒製工藝及其作坊設施高度協調統一的古村落。

再見!碗窯!

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居民大多從福建連城遷入。

再見!碗窯!

▲蕭雲集拍攝的碗窯老照片

據說在清雍正年代,一個巫氏的家族從福建遷居橋墩蕉灘,見這裡高嶺土,貯量豐富,林木蔥蘢,而且燃料充足,加上交通通暢,發展陶瓷業得天獨厚,所以開始陶碗傳家,初創了陶瓷工業。

因此,這個地方便稱為碗窯。

曾經鼎盛一時

在清末民初,陶瓷業最為鼎盛時,窯工多達四五百人。

再見!碗窯!

▲1992年蕭雲集拍攝於碗窯

村民們引溪流穿村而過,流經家家戶戶門口,以水流衝力帶動沉重的水碓研磨瓷土。

再見!碗窯!

又用瓷土做成成碗、盆、壺、罐等器物的坯胎,晾乾後裝入爐窯,經過四五個小時的高溫焙燒。

再見!碗窯!

然後塗上青花釉彩,運往溫州、寧波和閩、滬、贛、粵、皖、魯等地銷售。

再見!碗窯!

▲1992年蕭雲集拍攝於碗窯

最繁忙時40多個水碓、18條龍窯一齊開工,整村徹夜不眠,是當時溫州地區最大的瓷器生產基地,其中又以荷花蓋碗最負盛名。

再見!碗窯!

▲手工作坊裡,車頭盤用原木製成,用手拽引旋轉

幾百年來,碗窯的陶瓷製作工藝一直保留著古老的生產方式,廠房矮小,工具簡陋,借用水碓舂土。

再見!碗窯!

隨著科技的發展,鼎盛了近三百年的碗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逐漸停止生產。

再見!碗窯!

但從現存的最後一座依山而築、用木柴作燃料的13節龍窯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明初商品經濟萌芽時期的手工工場和生產工藝。

鬼斧神工的技藝

碗窯的古建築也是其他地方少見的。

富麗堂皇的三官大帝廟,它的傘形屋頂,是傳統建築中極為罕見的螺旋式藻井,共13旋。

再見!碗窯!

藻井層層描繪人物、花草,這種建築樣式彰顯著皇家的氣派。

再見!碗窯!

在碗窯能有這樣的鬼斧神工確實令人驚訝!

再見!碗窯!

“三官廟”和古戲臺對峙而立,是通過廂房形成一個連體建築群。

再見!碗窯!

村裡的大爺說,以前不管颳風下雨,臺上照演,臺下照看。

最鼎盛時期,碗窯每個月都演戲2次,有很多地方的人都會趕來看戲,鑼鼓喧天,場面可熱鬧了。

再見!碗窯!

再見!曾經的碗窯

雖然那些鼎盛已是歷史,現在的碗窯,隨了歲月,呈現的只是一棟棟敗落的吊腳樓一扇扇破舊的門板。以往曾經有過的喧囂早已無關緊要。

再見!碗窯!

在碗窯西200米處的石壁腳自然村,有座純木結構的二層小樓,主樓居中,兩翼伸出成為左右廂房。

再見!碗窯!

▲90年代的碗窯村落

二樓出挑,懸出前廊,成為家人從事家務、曬衣、納涼的處所。

再見!碗窯!

或許你覺得碗窯古村落少了幾分靈氣與溫婉,但是它則多了幾分歲月與滄桑。

現在還偶有攝影愛好者或者畫家去村裡採風,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古韻吸引著他們吧!

再見!碗窯!

▲大雪中的碗窯你見過麼

這些老舊的房屋記載了數百年來碗窯古村的故事與人物,是歷史的見證者。

如今的蒼南碗窯正處於景區提升工程施工建設中,或許我們應該跟曾經的它說再見了,再也不見,曾經的喧囂與輝煌!

我們都在期待碗窯的全新蛻變!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