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碗窑!

对于古村落,苍南人总有一种难以舍弃的情怀。或许是因为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或许是因为它小桥流水的精致,又或许是因为它历史沧桑的厚重......

再见!碗窑!

如果你反感于乌镇、西塘的商业化,那么在苍南不远处的碗窑古村,一定会让你很喜欢!

再见!碗窑!

有故事的古村落

当你走进这古风古韵的古窑,当你用双手触摸这古朴陈旧的老墙,当你把目光停留在这已经长出绿树的古窑顶上,眼前这些经历沧桑和岁月的尤物承载了多少风雨、多少过去,留下了多少遥远而又神秘的故事?

再见!碗窑!

昔日相依在烈焰中孕育陶瓷的建筑依然在风雨中,默默地为人们挡风遮雨。

再见!碗窑!

这些建筑,大片散落在街巷两边,他们和古窑上空陈旧的电线把天空分割得四分五裂,像是古窑数百年来的叹息。

再见!碗窑!

碗窑古村落应该是苍南人尽皆知的一个地方了,它是具有清代民居建筑与陶瓷烧制工艺及其作坊设施高度协调统一的古村落。

再见!碗窑!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居民大多从福建连城迁入。

再见!碗窑!

▲萧云集拍摄的碗窑老照片

据说在清雍正年代,一个巫氏的家族从福建迁居桥墩蕉滩,见这里高岭土,贮量丰富,林木葱茏,而且燃料充足,加上交通通畅,发展陶瓷业得天独厚,所以开始陶碗传家,初创了陶瓷工业。

因此,这个地方便称为碗窑。

曾经鼎盛一时

在清末民初,陶瓷业最为鼎盛时,窑工多达四五百人。

再见!碗窑!

▲1992年萧云集拍摄于碗窑

村民们引溪流穿村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口,以水流冲力带动沉重的水碓研磨瓷土。

再见!碗窑!

又用瓷土做成成碗、盆、壶、罐等器物的坯胎,晾干后装入炉窑,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高温焙烧。

再见!碗窑!

然后涂上青花釉彩,运往温州、宁波和闽、沪、赣、粤、皖、鲁等地销售。

再见!碗窑!

▲1992年萧云集拍摄于碗窑

最繁忙时40多个水碓、18条龙窑一齐开工,整村彻夜不眠,是当时温州地区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其中又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

再见!碗窑!

▲手工作坊里,车头盘用原木制成,用手拽引旋转

几百年来,碗窑的陶瓷制作工艺一直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厂房矮小,工具简陋,借用水碓舂土。

再见!碗窑!

随着科技的发展,鼎盛了近三百年的碗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停止生产。

再见!碗窑!

但从现存的最后一座依山而筑、用木柴作燃料的13节龙窑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明初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的手工工场和生产工艺。

鬼斧神工的技艺

碗窑的古建筑也是其他地方少见的。

富丽堂皇的三官大帝庙,它的伞形屋顶,是传统建筑中极为罕见的螺旋式藻井,共13旋。

再见!碗窑!

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花草,这种建筑样式彰显着皇家的气派。

再见!碗窑!

在碗窑能有这样的鬼斧神工确实令人惊讶!

再见!碗窑!

“三官庙”和古戏台对峙而立,是通过厢房形成一个连体建筑群。

再见!碗窑!

村里的大爷说,以前不管刮风下雨,台上照演,台下照看。

最鼎盛时期,碗窑每个月都演戏2次,有很多地方的人都会赶来看戏,锣鼓喧天,场面可热闹了。

再见!碗窑!

再见!曾经的碗窑

虽然那些鼎盛已是历史,现在的碗窑,随了岁月,呈现的只是一栋栋败落的吊脚楼一扇扇破旧的门板。以往曾经有过的喧嚣早已无关紧要。

再见!碗窑!

在碗窑西200米处的石壁脚自然村,有座纯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主楼居中,两翼伸出成为左右厢房。

再见!碗窑!

▲90年代的碗窑村落

二楼出挑,悬出前廊,成为家人从事家务、晒衣、纳凉的处所。

再见!碗窑!

或许你觉得碗窑古村落少了几分灵气与温婉,但是它则多了几分岁月与沧桑。

现在还偶有摄影爱好者或者画家去村里采风,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古韵吸引着他们吧!

再见!碗窑!

▲大雪中的碗窑你见过么

这些老旧的房屋记载了数百年来碗窑古村的故事与人物,是历史的见证者。

如今的苍南碗窑正处于景区提升工程施工建设中,或许我们应该跟曾经的它说再见了,再也不见,曾经的喧嚣与辉煌!

我们都在期待碗窑的全新蜕变!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