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沒有規劃的人,如今只能隨波逐流

我就是沒有規劃的人,如今只能隨波逐流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的話題來自後臺讀者的一段留言,大意如下:

“曉璃老師,您好,偶然間看到你的文章,一路追到了這裡。

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名38歲的寶媽,說起來慚愧,由於之前缺少規劃意識,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可以用‘失敗’去形容。

我大學那會兒就稀裡糊塗的,從來沒想過要給自己做規劃,整天沉迷於愛情小說裡,經常曠課、各種掛科......等到了畢業那會兒就懵了,慌亂之下,便聽從了家人的建議,來到一家國企做文職類工作.....如今38歲了,這才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一定不會像以前那樣度過,現在的感覺就是追悔莫及。

每次收到類似的留言,我的心情異常沉重。

做職業生涯諮詢這幾年來,我遇到過不少質疑的聲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類聲音就是:

“規劃真有必要嗎?浮躁的人能有幾個對自己有合理的規劃?萬一規劃的目標不是自己想要的,豈不是白規劃了嗎?”

果真?

一、因為資源有限,所以要提前規劃

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在我看來,規劃並不是一開始就給自己定死一條路,而是給自己設下目標,方能帶出希望,才可能集中一切精力和時間,將所有的行為都凝聚在這個希望的周圍,活出一番意義出來。

曾經有這樣一名諮詢者阿華(化名)讓我印象深刻。

阿華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家裡窮,小時候阿華更是稀裡糊塗,便聽從父母安排讀了箇中專,早早進入社會打工賺錢。

然而中專畢業後的他進入社會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沒有什麼選擇,他第一次意識到知識的重要,為了能夠攢學費上大學,他做了三年保安,就是看中了包吃住的待遇條件,這樣一來,他就能攢足自己上學的錢了。

當我問及他的渴望時,他猶豫半晌最終告訴我,其實這些年自己很喜歡體育,但苦於不知道可以從事哪些方向,經瞭解,他的觀察細緻、文筆不錯,我建議阿華不妨報考體育專業,未來可以從事體育老師或者體育編輯之類的工作。

現在算來,距離阿華上次諮詢已經過去了三四年的時間了。

如今的阿華考入了一所專科學校的體育專業,和其他同學想比,阿華無疑是規劃較為清晰的一個:他早早地打聽了專升本的路徑,瞭解當一名體育編輯需要學習的技能,並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及實施方案。

這些年他最大的改變就是,他看見了自己的進步,也明確自己正一步步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如今的阿華更自信了很多,他還積極參加校內的各種活動,按照阿華的話說,他現在沒有時間再猶豫彷徨了,他必須早做打算,為自己的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即便計劃趕不上變化,但終究“功不唐捐”

現實中,除去上述提及的阿華那種目標明確的人之外,可能多數人的狀態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那麼對於這樣的人,又有什麼可以參考的方法嗎?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達成以下三個共識: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選擇,源於缺乏成事的體驗;

最開始的成功可能是運氣,但持續的成功一定離不開能力及習慣的推動;

真正的高手最擅長一件事情,那就是持續優秀的表現。

1、你欠缺的,恰恰是做成一件事的體驗

隨著諮詢經驗的增加我發現,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的根源,在於他們從來不曾拼盡全力去做成一件事情。

事情和人的關係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現實中,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我們喜歡這個人本身,而是源於你在對方身上付出了太多,你割捨不下的,是這些年來你自己在這個人身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同樣的道理,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一件事情,除了真的不喜歡之外,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我們沒有沉下心來好好做事,於是我們在這件事的體驗很糟糕,我們討厭的,或許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在事情中不那麼成功的自己。

諮詢者燕燕(化名)曾經對自己的工作頗有怨言。

原來,燕燕是一家公司的財務人員,遺憾的是,工作多年的燕燕從來沒有摸索到這個職業的精妙所在,她深陷於瑣碎的事務中,從來沒有學會“工作”——更多時候,她更像一個學生,等待著領導的安排和命令,從來不去主動思考。

諮詢後的燕燕按照我給出的建議一步步去做了,一年後的她被提拔為財務主管,當我們再次回訪她的時候,雖然她也有抱怨,但顯然,她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溢於言表。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倒不如好好琢磨下如何做好眼前的事,等你真的做到了,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2、不要用現在的眼光和思維,去“臆測”自己未來的路

事實上,生涯發展最玄妙的地方在於,隨著你的能力和資源的增加,很多之前想也不敢想的機會,就會主動來敲你的門,從而在不斷的變化中,你會迎來更多的風景。

諮詢者婷婷(化名)前來諮詢的時候就是一名苦悶不已的大學生。

那個時候的婷婷剛上大三,她揹著父母偷偷前來諮詢,為了湊足諮詢費,婷婷更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在某寫作平臺上發表連載小說,先無償給讀者看,後期再嘗試付費閱讀。

最開始婷婷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攢足諮詢的費用即可。

最後的結果讓婷婷頗為振奮,有200多名讀者願意付費閱讀,婷婷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賺了好幾千,除去有限的諮詢費,都夠她一個學年的生活費了。

經過諮詢發現,婷婷在文字方面確實有天賦,我建議她報考中文系的研究生,說到這一點時,婷婷突然猶豫了:

“曉璃老師,我聽說中文系研究生的就業不太好,所以一直拿不定主意。”

我問婷婷,在網站連載小說的時候,你可曾預想到自己最終能賺上幾千塊的收入?

婷婷搖搖頭。

我繼續說,只有我們真的去做了,你就會發現,隨著能力和見識的提升,從前你不敢想的機會就都來了,這才是生涯的玄妙所在。

就好像在很多人看來,我這名財務出身的會計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轉型為職業生涯諮詢師的,這實在是一個謎。

別說是別人了,換成五年前的我自己,也是迷茫的一塌糊塗。

在最迷茫的時候,我只確定一點,那就是,如果眼前沒有更好的選擇,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而轉機就會默默地埋在你的當下。

幾年過去了,如今的婷婷一邊在讀中文系研究生,一邊成為了某平臺的簽約作者,預計很快就能出版第一本書了。

如今婷婷的志向是,她希望自己未來投身作文輔導領域,因為她是寫作的受益者,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愛上寫作,從而改變人生。

瞧啊,雖然婷婷現在的志向和當初有所不同,但是這些年來她的沉澱和積累已經讓她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剩下的,就是好好發揮優勢,做讓自己感到開心和有意義的事,順便賺取收入。

三、規劃這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綜上所述,一個人的規劃可以很久遠,遠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同時也可以很近,近到當下需要做什麼,如何做得更好,等等。

不論是遠或者近的規劃,人一旦有了希望,就會感受到意義感,這樣東西能夠支撐我們度過漫長的積累期,讓我們養成自律、進取等優秀的思維與習慣,為今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那麼,一般人的規劃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1、從你喜歡的領域入手

我認識一名諮詢者,諮詢後她就是從自己喜歡的領域入手,去主動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最終通過考研改變了自己的軌跡。

當然,也有的諮詢者從愛好出發,例如有的人喜歡瑜伽,在大學期間就成為瑜伽館的助教,等畢業時就在同學們紛紛找工作的時候,她已經成為了資深的瑜伽教練。

2、多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多接收外界的訊息

你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兼職,沒準在這個過程中,就能發現新的機遇。

諮詢者Amy是一名90後,和很多人一樣,當時報考的會計專業也是父母建議選的。

大學幾年Amy唯一能明確的事情只有一點,那就是不要做會計。

於是她便利用假期四處兼職,正好接觸到一個機會做讀書活動的主持,就主動請纓去那裡幫忙,當時活動的負責人後來轉型做起了互聯網教育行業,而Amy正好就有這樣的機會進入了這家創業公司,如今的她負責很多事務,不論是能力還是資源在同齡人中都是讓人羨慕的。

與其說是她的運氣好,不如說是她敢於嘗試、不斷開拓視野的結果。

3、除去錘鍊核心優勢,還可以從價值不對稱性上入手

例如前文的Amy,在很多人看來,她的工作內容似乎就是做資源的對接和溝通工作,但在未來,這種“不對稱”或是一種職業發展趨勢。

例如,Amy所在的互聯網教育行業簡單來說就是這麼一個行業,一方面對接有培訓或教育需求的企業或組織,另一方面尋找具備專業能力的老師資源,從而牽線搭橋,促成兩方面的合作,最終達到共贏的商業局面。

這種不對稱性,在管理學中被稱為“精細化分工”。

而Amy的工作內容,無疑就是致力於價值的“不對稱性”:隨著對接的事務越來越多,Amy手中掌握了很多資源,如此一來,Amy的發展前景會超出很多同齡人,因為具備這種資源和能力,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無形資產”,未來時機成熟,Amy甚至可以自己成立公司進行商業化運作。

而任何創業,說到底就是資源變現。

讓我們再來回顧下本文的重點觀點和思路:

1、對很多普通人而言,由於我們的資源有限,為了集中精力辦成大事,促進自己更好地成長,就必須提前進行規劃;

2、規劃不是一開始就給自己明確一個具體的路徑,而是挖掘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並付出行動,讓自己的每一步都更接近這個目標,這樣更容易看見自己的進步,也更容易充滿動力和希望;

3、一次成功的規劃離不開兩點,一是過往的成就體驗和必要的能力及習慣累積,二是不要臆測自己的未來,允許自己根據後期的條件進行相應的調整;

4、想要過上有規劃的人生,首先可以從自己喜歡的領域入手,其次要不斷開拓眼界,最後可以留意價值的不對稱性,即在細分領域處多加留心,如果能成為掌握資源的人,不論對未來的創業還是轉型都很有利。

“我並不是仰臉望天等蘋果掉進嘴裡,我在盡我的一切努力,在付出比你大十倍的努力。”——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我就是沒有規劃的人,如今只能隨波逐流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