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內向爲孩子的膽小不自信背鍋了,真的內向,根本不是那樣!

別讓內向為孩子的膽小不自信背鍋了,真的內向,根本不是那樣!

內向的男生坐在湖邊

有件事我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爸媽們問到孩子膽小、不自信怎麼辦時,總把它們和“內向”連在一起。

常見的句式是:孩子內向、膽小、不自信怎麼辦?怎麼能讓孩子變得外向起來?

言下之意,內向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膽小、不自信都是內向性格造成的;只要孩子變得外向起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但是,果真如此嗎?

到底什麼是內向和外向?

爸媽都會認為,自己能區分區分出孩子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從外在表現上,兩種性格的人也確實不太難區分。但當我們高頻率地使用這兩個詞時,真的是非常清楚它們所指的到底是什麼嗎?恐怕未必。

心理學有一套著名的自陳式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用於分析人格的典型特徵,其中的“內外傾向量表”就用來分析個性中的內向和外向特徵。

測量結果的分數高,表示性格外向,分數低,表示性格內向。但是,這裡的分數,並不是像考試分數一樣,高分好,低分不好,而是代表不同程度的內外傾向的。

內向的典型特徵是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對一般人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而典型的外向則正好與此相反,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情感易於衝動。

請注意,這兩組特徵都和膽大膽小、自信不自信,沒有一點關係。當我們把內向、膽小、不自信聯繫在一起時,實際上是讓內向莫名其妙地背了鍋。

別讓內向為孩子的膽小不自信背鍋了,真的內向,根本不是那樣!

Boy playing with boxing gloves outdoors

內向的人並不是不敢參與熱鬧,只是更喜歡“安靜”

在外面玩,好多小朋友都喜歡熱熱鬧鬧地一起玩,而自家孩子偏偏喜歡待在一邊自己玩自己的;

好多小朋友都是特別活潑,尤其喜歡在人多的時候好好表現,而讓自家孩子當眾唱個歌兒、跳個舞,孩子都不願意。

幼兒園或者小學老師提問時,別人家孩子都是搶著舉手,希望被老師叫到,而自家孩子只安靜地等著,被叫到或者沒被叫到都不在意。

綜合以上表現,很多媽媽會認為孩子這樣是膽子太小、缺乏自信,原因則是因為內向,所以會想著,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孩子。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確實常常是因為性格內向,但並不是像很多爸媽認為的那樣,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就是膽小、不自信了。

內向的成人和孩子,其實並不是“不敢”參與熱鬧,只是更喜歡“安靜”、“不願”參與熱鬧。“不敢”和“不願”,是完全不同的。

美國作家、《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蘇珊·凱恩在2012年發表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講到一個小故事:

我九歲的時候,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媽媽幫我打包好了行李,並在裡面塞滿了書。露營第一天,顧問老師把我們召集在一塊兒,讓大家一起喊口號,現場一片喧鬧。我當時就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生活要如此吵鬧?

雖然我還是盡力喊了口號,但我一直在等待休息的時刻,這樣我就可以遠離喧囂的環境,捧起我摯愛的書。

當我第一次拿起書的時候,一個姑娘就問我:為什麼你這麼安靜?

我第二次拿起書的時候,我們的顧問老師就走了過來,他向我重申了‘露營精神’,我們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些。

於是我收好了我的書,把它們放回了箱子。

對於蘇珊·凱恩的這個故事,真心媽媽特別能理解,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的人,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做事,而不喜歡熱熱鬧鬧地參與到人群中,不是“不敢”,只是“不願”。

到電臺做節目,我能毫不猶疑地侃侃而談,做讀者見面會,面對讀者的提問,我也是個熱情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回應者,和三兩好友聊天,聊幾個小時都沒問題,但是呆在一大群人裡,我寧可保持安靜。

對此,蘇珊·凱恩的解釋是:

內向的人更喜歡低刺激的環境——安靜,噪音少,動靜小,這是讓他們感到最舒服最有活力的地方。相反,性格外向的人渴望更多的刺激來達到最好的狀態。刺激形式各樣——社會刺激、燈光刺激、噪音刺激等等。因此,內向的人更可能和一位親密朋友一起安靜地喝一杯葡萄酒,而不是參加滿是陌生人的喧鬧派對。很多人認為內向者是反社會的,這是種誤解。內向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社交。

而很多父母,常常就是這樣誤解了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合群,不那麼熱情洋溢、活力四射,就不但會認為孩子這樣“太內向”、“不好”,而且會給孩子貼上“膽小”“不自信”的標籤。

別讓內向為孩子的膽小不自信背鍋了,真的內向,根本不是那樣!

可愛的小學生在圖書館看書

真正的膽小、不自信,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缺乏肯定

膽小、不自信,其實和內向沒有半毛錢關係,相反,如蘇珊·凱恩和很多心理學家認同的那樣,內向的人因為內省、情緒穩定,常常更相信自己、更有勇氣、更有力量。

當然,膽小、不自信的孩子也確實是有的,但這不是內向造成的,而是因為孩子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

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當孩子覺得如果我參與其中,可能做得沒有別人好,然後會遭受負面的評價,或者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會因此降低時,就很容易出現膽小、不自信的表現。

孩子會自卑,缺乏被肯定的經歷常常是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兩類小事,都會讓孩子缺乏肯定,可惜它們經常被忽視:

別讓內向為孩子的膽小不自信背鍋了,真的內向,根本不是那樣!

一是大人經常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為孩子樹立“榜樣”。

此類事情發生的頻繁程度,簡直是讓人吃驚。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遇到一位爺爺帶著三四歲的小孫子,一位媽媽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姑娘從旁邊走過,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跟媽媽聊天,爺爺就對自家孫子說:“你看那個姐姐多活潑,你要向她學習啊!”

真心媽媽在旁邊聽到,不禁失笑,這都哪兒跟哪啊,連路人甲都能成為自家孩子的榜樣,您把自家孩子當什麼人了嘛!

二是對孩子管得太多、要求太高,總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達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

很多爸媽簡直是隨時盯著自家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大人的監控、評價之下,你這樣不做不對、那樣做不好,隨時對孩子耳提面命;

在很多爸媽心目中,孩子做什麼事,都有個“更好”甚至“最好”的標準,孩子明明已經做得很不錯了,爸爸媽媽卻特別吝惜咱們,總是留個小尾巴:“下次要做得更好啊!”

這些被爸爸媽媽當成常規的“家庭教育”的行動,其實常常正是扼殺孩子自信、讓孩子遇事怯懦的罪魁禍首:他老是得向別人學習,老是擔心爸爸媽媽不滿意,怎麼可能會自信起來?

所以,別再讓內向為孩子的膽小不自信背鍋了,真的內向,根本不是那樣。內向是安靜,膽小不自信是因為缺乏肯定,是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搞混了的結果,可能既幫不到不自信的孩子,還可能讓原本內向但有內在力量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對“內向”的不認同、對“外向”的嚮往,而自卑起來。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