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行爲塑造之強化理論

兒童的行為塑造之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學習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由巴甫洛夫提出,後經斯金納、班杜拉等心理學大師的不斷髮展與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行為科學體系。行為主義特別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

理論介紹

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可以塑造,而塑造是通過強化來進行的。強化的效果,受強化物種類的選擇、強化方式的選擇、強化程序的安排等因素影響。強化作用不是取決於強化物的有無或大小,而是取決於強化物和行為的聯繫,通過控制強化的強度和頻率來調節行為。

兒童的行為塑造之強化理論

1.正強化與負強化。

根據強化物的性質,可分為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正強化是指由於某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後呈現,以增強該行為(反應)發生的概率,該刺激物稱為正強化物。例如,當個體做出某一行為後,給予他食物、錢或者表揚,那麼這種行為就會受到積極強化,這些食物、錢或者表揚就是正強化物。負強化是指由於某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後予以排除,以增強該行為發生的概率,該刺激物稱為負強化物。例如,如果犯人立功後,就給他減刑,這樣犯人的立功行為就會受到消極強化,而服刑年限則是負強化物。由此可見,不論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即增強該行為(反應)再次出現的可能性。

這裡有必要區分正、負強化與獎勵、懲罰的關係。正強化是與負強化相對應的,獎勵是與懲罰相對應的,正強化不等於獎勵,負強化也不等於懲罰。正強化和負強化都可增強行為發生的概率,因此都是一種獎勵。而懲罰是企圖呈現負強化物或排除正強化物以刺激某個反應,它僅是一種治標的方法,對被懲罰者和懲罰者都是不利的。斯金納的研究表明,懲罰只能暫時降低反應率,而不能減少消退過程中反應的總次數。在他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中,當白鼠已牢固建立按槓桿得到食物的條件反射後,在它再按槓桿時給予電刺激,這時反應率會迅速下降。如果以後槓桿不帶電了,按壓率又會直線上升。

兒童的行為塑造之強化理論

2.一級強化與二級強化。

一級強化是指滿足人和動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強化。一級強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溫暖、性等。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箇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物反覆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二級強化物如金錢、學歷、關注、贊同等,這些二級強化物起初並不具有強化作用。例如,金錢是和許多生活必需品(一級強化物)的提供聯繫在一起的。來自他人的關注、贊同和關愛之所以成為二級強化物,也是因為它們與來自他人的對一級強化物的滿足聯繫在一起(那些給予兒童贊同和關愛的成人也能夠給孩子提供食物、溫暖等一級強化物)。這裡的關鍵是隻要通過和一級強化物發生關聯,各式各樣的刺激都可以具有強化作用,然後這些刺激就可以獨立地運轉來控制行為。

3.外部強化、替代強化與自我強化。

班杜拉認為存在三種形式的強化,這三種強化都具有認知交互的特徵。第一種是直接外部強化,斯金納理論中分析的均是此類強化。第二種是替代強化,即個體以他人在相似情境中的行為結果為基礎來調控和改變自己的行為。替代強化是通過榜樣模仿形成的,認知因素在此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三種是自我強化,即個體以自己創設的結果標準為基礎來調控自己的行為。班杜拉認為,個體的行為並不只是迎合他人的喜好,在並不存在外在獎勵或懲罰的情況下,個體依然會有行為的保持或改變,這種保持或改變源自個體的自我獎勵或懲罰。

兒童的行為塑造之強化理論

4.強化程序。

強化與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如果強化的時間和比率不同,強化作用的效果也會大不相同。斯金納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強化類型表,根據這個強化類型表,一切強化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連續式強化(也稱即時強化),即對每一次或每一階段的正確反應都予以強化;二是間隔式強化(也稱延緩強化),即行為發生與強化物的出現或撤去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或按比率出現或撤去。間隔式強化又可按照時間和比率的不同分為以下四種:(1)固定間時強化,即每過一定時間間隔之後給予強化;(2)變動間時強化,即每次強化的時間間隔不等;(3)固定比率強化,指強化與反應次數之間呈一固定比例,在這種情況下,強化不是在一定時間間隔而是在預定的多少次反應之後出現;(4)變動比率強化,指強化與反應次數之間的比例是變化的。

研究支持

生活中似乎總存在一些迷信的說法,比如,我們可能發現,很多高層建築標示沒有第13層,其實13層一定存在,但沒有任何一層叫“13”層,這並不意味著建築師和建造者是一個迷信的團體,而是由於出售或出租13層往往很困難。一項對中學生和大學生運動員的研究發現,他們中40%的人在比賽前或比賽中有迷信行為。

斯金納認為,迷信行為的發生是由於迷信者(人或動物)相信或推測在迷信行為和某些被強化的結果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儘管實際上這種聯繫並不存在。人們相信這種聯繫,是因為某行為(如用某種方式擲骰子)被偶然地強化了(如擲出一個好點數)一次、兩次或幾次。斯金納稱之為非關聯性強化。為了證明非關聯性強化的存在,斯金納用其發明的“斯金納箱”以鴿子為被試進行了研究。

斯金納將箱子中的食物分發器設定為每隔15秒落下食丸,而不管鴿子當時在做什麼。也就是說,不管鴿子做什麼,每隔15秒都會得到一次獎賞。

被試是8只鴿子。連續幾天對這些鴿子喂少於它們正常進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測試時它們處於飢餓狀態,由此增強尋找食物的動機(增加強化效果)。讓每隻鴿子在實驗箱裡待幾分鐘,對其行為不加任何限制。在這期間,每隔15秒強化自動出現。幾天後,2名獨立的觀測者記錄了鴿子在箱子中的行為。

2名觀測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記錄,8只鴿子中有6只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反應。如一隻鴿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時針轉圈的條件反射,在兩次強化之間轉2—3圈;另一隻鴿子反覆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鴿子們表現得就好像其行為會產生食物似的。

接下來,斯金納想知道如果兩次強化之間的時間間隔被拉長,則又會發生什麼。他以前述實驗中一隻搖頭的鴿子為被試,把兩次投放食丸的時間間隔慢慢增加到1分鐘。這時,鴿子表現得更加精力充沛,間隔時間內它一直像在表演一種舞蹈。

兒童的行為塑造之強化理論

理論應用

1.加強決策前的科學調查,避免“一鬧就管用”的強化效應。

斯金納曾舉例說,當小孩哭喊引起母親的抱怨時,母親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正是她自己做出的強化行為,導致小孩的哭喊聲音越來越大。因為小孩根據自己的經驗,哭喊能夠引起母親的回應。一旦得不到回應,小孩可能會加大哭聲。而母親很有可能隨著哭聲的增大而提高回應概率,久而久之,小孩就會不斷增加哭喊的強度。跟孩子哭鬧相類似的是,近年來圍繞城市管理等議題的公共決策也常常呈現出“聚眾一鬧就停”的現象。鑑於此,決策部門一方面應高度重視決策前的科學調查,避免“拍腦袋”決策帶來的執行困難,另一方面也應堅持法治精神和程序規範,否則“一鬧就管用”的強化效應不但會影響公共決策的實施,也會給一些不當行為帶來示範效應。

2.在少兒節目中對親社會內容添加表揚環節,在負面鏡頭後置入批評環節,以促進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比如,在影視劇中出現主人公尊敬老人、不亂丟垃圾、排隊讓座等行為時,可設置“點贊”情節或添加“點贊”字幕予以強化;出現暴力或搶座、插隊、謾罵鬥毆等鏡頭時,同樣可設置“批評”情節或添加相應字幕予以強化。在新聞報道中,設置類似的強化環節可能更容易。

3.面向低幼兒童的電視節目可設置模仿環節,對受眾進行自我強化。

低幼兒童有自主、探究的心理需要,而且模仿力比較強。例如,巧虎故事系列動畫片之《一起來分享》旨在引導孩子學會排隊。一開始,大家都在焦急地等著玩鞦韆,因為有小朋友佔著鞦韆不下來。後來,小花貓提出大家輪流玩的建議。動畫片沒有停留在說教上,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小花貓提出解決辦法後,小夥伴們通過依次排隊體驗著輪流蕩鞦韆的好處和樂趣。親自體驗的快樂所帶來的自我強化效果,要比僅僅通過外部強化效果更好、更持久。

4.親社會行為的引導要堅持“小步子”原則。

一方面,我們深感社會上好人好事不夠多,亂丟垃圾、排隊加塞、損害公物的行為屢見不鮮;另一方面,我們推出的榜樣人物有時太過於高大上,許多是普通人“高不可攀”的學習榜樣。社會的進步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社會風氣的改善需要“步步為營”,因此媒體可借鑑強化理論的“小步子”原則,不吝傳播人人能踐行的普通好人好事,以此為起點,逐漸引領社會風氣的好轉。

應用案例

湖南衛視熱播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受到各年齡階段觀眾的喜愛。其中,該節目後期所配的“塗鴉式”特效字幕,給節目增添了不少樂趣,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字幕,按功能分類大致可分為提示場景、解釋或強調人物語言和行為、內心戲補充等類型。

孩子在節目中的表現,往往出人意料,又讓人感動。然而,孩子們良好的行為表現,很多時候只是小小的舉動,可能並不突出。如果沒有字幕,觀眾很容易忽略。把孩子們好的行為用字幕加以突出強調,可以提高觀眾對孩子們好的行為的關注度。對於年齡小的受眾來說,有利於其潛移默化的模仿、學習;對於成人受眾來說,也會對自己教育孩子在內容與方式上產生借鑑意義。

這些字幕,經常採用“標籤+內容”的形式。如:孩子們在重逢時,熱情奔向對方,這一行為,字幕用“好兄弟(標籤)”+“一夜不見,如隔三秋”來表現。短短几字,表現出孩子們之間純真的友誼,同時又富有趣味性,具有較好的強化效果。再比如孩子們簡單的一句“再見”,被字幕加以突出,並冠以“禮貌”的標籤,同樣能起到一定的強化作用。

點評:強化理論可廣泛用於人的激勵和行為改造中,當然,由於人的個性特徵及其需要層次不盡相同,不同的強化機制和強化物所產生的效應會因人而異。因此,在運用強化手段時,應採用有效的強化方式,並隨對象和環境的變化而相應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