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青島互聯工業

在昨天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盧秉恆,請兩位中國互聯網工業的泰斗級人物為青島的發展,特別是青島互聯網工業的發展支招。

青島應發揮更大示範帶動作用

鄔賀銓說,中國提出“互聯網+”,既學習了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也學習了德國的工業4.0,但是又不同於以上兩者。中國的“互聯網+”起點比較低,涵蓋範圍更廣,道路更長,同時在深度上涉及體制改革,難度更大。

對青島而言,他認為,青島雖然是一個新興工業城市,但產業發展基礎不錯,不只是一般的傳統制造業,很多新興產業在全國都很有位置。而且,面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青島實體經濟的意識相當超前。不像有的城市,互聯網企業很積極,實體經濟企業不積極。目前,青島已經湧現出了像海爾、紅領、雙星等在互聯網工業領域率先探索的優秀企業,開始實現個性化的大規模生產,把服務跟製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可以說,在“互聯網+工業”的發展方面,青島已經走在國內的前列。

鄔賀銓認為,青島企業的探索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備很強的可複製性,國內有相當多的企業可以從中學習借鑑。因此,他希望青島在發展互聯網工業方面能夠發揮更大示範帶動作用。

互聯網工業最大瓶頸是教育

盧秉恆認為,德國、美國、中國在工業領域的實踐,各自的工業基礎不同,發展現狀不同,解決問題的途徑也不同。美國信息通訊技術發達,特別是原創的信息通訊技術很多,這些年來又努力發展3D打印,打造製造創新網絡,在已有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研發、製造等各個環節組成創新聯盟,共同升級製造業。德國的製造技術則更為雄厚,特別是裝備製造技術極其精良,在此基礎上又謀求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和智慧化。如果說德國處於向“工業4.0”邁進階段,那麼中國製造現在正處於從“工業2.0”向“3.0”邁進的階段。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雖然相對滯後,但工業體系十分完整,今後只要運用信息通訊等先進技術加快與傳統制造業結合,加快轉型,就能實現對德、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的追趕甚至超越。

他建議,青島作為國內製造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完全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率先進行互聯網工業的實踐。目前,青島的海爾在互聯網工業及互聯工廠、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製需求等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果。下一步,青島應在這些先發企業的示範引領下,加快從單一製造向“製造+服務”轉變,加快從單一銷售向全面滿足用戶的需求轉變,為國內製造領域加快轉型升級作出表率。

他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推進“互聯網+”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國內企業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理念、思維和流程,而是要全力突破圍牆,放眼全社會尋求優質資源,整合創客、設計、分包等各種積極元素,全面縮短生產和物流時間,降低成本,創造更大的效益,從原先的擅長製造大批量單一產品,全速過渡到可以大規模製造細分市場的個性化產品。

目前,國內互聯網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什麼?對此,盧秉恆明確指出,最大瓶頸是我國在工業和互聯網領域的教育滯後。“除了一批領軍企業,國內大部分企業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為什麼不強,歸根到底是缺乏具有創新本領的人才。在德國、美國等工業化和信息化發達國家,大學裡都有成熟的機制,支持和幫助學生在大學期間自己設計、製造產品,自己尋找市場訂單,進行充分的社會實踐,而不是像國內很多大學那樣,僅僅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不注重社會實踐或流於形式,真正具有市場敏銳力的創客便不會大量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