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怒懟鈦媒體「混淆視聽」

7月10日午間,鈦媒體爆出獨家新聞,直指36氪股權眾籌平臺2015年上線的項目猿團“涉嫌詐騙”。

當天晚上11點,36氪在其公眾號上發表聲明,開頭便強調:“在36氪公司的業務結構上,鈦媒體混淆了視聽。”

但是,《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現名為“氪金融”的股權投資平臺仍然以“36氪股權投資”的名義,將鏈接掛在36氪網站的菜單裡,且在該平臺首頁上,還有15家知名投資機構以“36氪頂級投資機構聯盟”的名義現身,儘管其中部分機構並未領投該平臺上的任何項目。

如果真如36氪所言,股權眾籌業務與作為媒體的36氪分屬不同的獨立公司,那為何至今該股權眾籌平臺仍放不下“36氪”這塊招牌?

36氪怒懟鈦媒體“混淆視聽”

撲朔迷離的關係

36氪所說的“混淆視聽”是怎麼回事?

36氪在聲明中提及,36氪屬於媒體而非金融公司的業務品牌。母公司北京協力築成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16年12月底完成了對旗下業務的重組,目前有4家下屬獨立運營公司:

北京品新傳媒文化有限公司,包含業務品牌36氪、零售老闆內參等;

北京創業光榮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包含業務品牌創投助手、鯨準投資管理系統等;

氪空間(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包含業務品牌氪空間等;

北京協力創成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互聯網非公開股權投融資業務。36氪認為,鈦媒體所指控的“股權眾籌”業務屬於協力創成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36氪、創投助手、氪空間等品牌分屬同一母公司下的不同公司。

那麼,分屬不同公司,該平臺就和36氪毫無關係嗎?

打開36氪官網,點擊標題欄的“投資人服務”,便出現了二級目錄“36氪股權投資”,點擊可進入“氪金融股權投資平臺”的首頁,從上往下瀏覽,最下方的就是“36氪頂級投資機構聯盟”。

對於自身在眾多行業上並不具備研究能力的散戶投資者和中小型投資機構來說,相比於創業項目本身,業內知名投資機構或產業基金或許更像是投資選擇的“風向標”。顯然,這家股權投資平臺也深諳這樣的心理,在“36氪頂級投資機構聯盟”區域直接展示出了15家知名投資機構的LOGO。

36氪怒懟鈦媒體“混淆視聽”

其中包括:IDG資本、紀源資本GGV、北極光創投、DCM中國、啟明創投、經緯中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貝塔斯曼亞洲基金、真格基金、深創投、晨興創投、光速中國、SAIFPartners、藍馳創投、險峰華興。

只“掛名”的投資機構

然而,“36氪頂級投資機構聯盟”這一概念,並沒有一個相應的解釋。為何氪金融股權投資平臺主頁上顯示的是“36氪頂級投資機構聯盟”,這些投資機構是否投了氪金融股權投資平臺上的項目,還是隻是和36氪、創投助手、氪空間等其他業務品牌有合作關係,來為該平臺做背書?

《國際金融報》記者將36氪股權投資平臺上陳列的53個項目進行了整理(不包括已消失的“猿團”和“宏力能源”):

36氪怒懟鈦媒體“混淆視聽”

36氪怒懟鈦媒體“混淆視聽”

36氪怒懟鈦媒體“混淆視聽”

從表格中可以看到:除了2個項目沒有領投方外,其餘51個創業項目的領投方中,並未出現15家“頂級投資機構”的身影。

記者和這15家投資機構中的3家取得了聯繫,並向其詢問“和36氪股權投資平臺在哪些方面有所合作?”、“是否曾領投過該平臺上的一些項目?”

其中兩家機構表示,暫時沒有投資過這一平臺上的項目,目前也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另一家機構則表示,之前和創投助手(屬於36氪母公司下屬的另一家公司)有過合作,但由於不太瞭解36氪具體的業務劃分,所以對此不便回答。

難道這些機構只是在該平臺上掛了個名?它們究竟是和36氪還是和平臺有合作關係?

記者就這一問題撥打了36氪股權投資平臺主頁下方的電話,客服人員表示並不瞭解此事,需要諮詢其他有關人員後給予回覆,但截至發稿前,記者仍未收到答覆。

中小投資者面前的風險

36氪因“猿團”涉嫌詐騙,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基於互聯網的非公開股權眾籌平臺並非只有其一家。

在雲投匯、京北眾籌、36氪聯合撰寫的《2017互聯網眾籌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報告》中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正常運營的眾籌平臺共計415家,其中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共計118家,光北京地區在2015年一年便有21家股權融資平臺上線,遠超當年公益眾籌、物權眾籌、綜合眾籌、回報眾籌新上線的平臺數量。

這讓人不由好奇:為何互聯網獨獨偏愛非公開股權融資類的眾籌呢?

鈦媒體文中提及了一段對36氪股權投資平臺總裁袁俊的採訪,對方回應說:“所有關於猿團項目的盡調信息,都來源於領投方,即蔣濤和極客幫,我們作為平臺扮演的是FA(Financial advisory)角色,只是把領投方提供的信息展示給眾籌者。”

那麼,什麼是FA,它又在投資機構、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知乎專欄VCInsights的文章《年輕人到底應該去VC還是FA呢?》中寫到:FA的門檻相對比VC的要低一些,對資源和經驗的要求並不高,一般FA的收入是融資金額的3-5%,如果是一些特別大額的項目(億元級別以上的),費用可能在1-2%。FA的好處是不用考慮項目後續賺不賺錢,只要有買方願意投資,促成了交易,就可以收到佣金。

互聯網自身帶有信息相對公開、透明、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的特徵,這樣的模式從表面來看,解決了散戶投資者和中小型投資機構尋找投資標的的困難,也省去了創業者在現實生活中和眾多投資人溝通交流的麻煩,但問題也相應而來。

股權投資本身就具有較大的風險。成熟的創投機構、天使投資人往往會在數個領域分別設有專門的研究團隊,並且不會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即使有一些投過的項目死亡,也可以在其他投資的項目上獲得收益,這樣一來風險就大大降低了。而散戶投資者和中小型投資機構往往對創業項目缺乏鑑別能力,在FA的過度包裝中便更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斷。

而更殘酷的事實是,“過度包裝”的現象可能普遍存在。“比較優秀的項目一般也不太願意上股權眾籌平臺,因為優秀的項目都希望拿到大品牌基金的錢,而且股東數越少越好。”Pre-Angel創始合夥人王利傑對此分析。

就像鈦媒體文中寫到的:“難以想象僅在這次36氪平臺第二輪眾籌(猿團)的涉事金額就有500萬,且涉及近百位投資人。”數量過多的投資人,對於處於創業成長期、專心業務發展的企業來說,及時對每一個投資人的問題做出回覆,是一件十分耗時耗力的事情。

也許,投資項目死亡時先倒下的是創業者,然後是沒有做好風險控制的投資者,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不會受到過多影響。但作為整個創投生態圈的一環,平臺或許也不應只顧及眼前利益,過度粉飾或故意隱瞞創業項目存在的問題,單純追求成交量,從而從成交的每一單中抽取手續費,畢竟釜底抽薪並非明智之舉。正如天使灣創投合夥人龐小偉所言:“如果(平臺)具有非常好的投資識別能力,股權眾籌平臺則會發展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