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爲什麼不用自已的貨幣對等交易,而非要用美元呢?

用戶4388639927394


想法很美好,但是缺乏客觀可行性。首先貨幣與貨幣之間如何對等交易,倘若失去美元衡量標準,其他貨幣價值如何體現。一歐元兌一人民幣還是10人民幣,一英鎊換100日元還是500?如何界定貨幣價值?有了貨幣存在,我們知道10塊錢可以買2斤西紅柿,3斤黃瓜,四斤土豆,倘若失去衡量標準,西紅柿要換幾斤土豆,如何確定價值。

其次,歷史原因決定美元貨幣地位,世界貨幣體系需要有世界貨幣,早期金本位,以黃金作為貨幣符號,以黃金作為衡量標準,但是黃金基本都被幾個大國掌控,對其他國家不公平,而且當今黃金的存量,完全不能滿足當前世界貨幣需求,才會有紙幣。二戰以後,世界貨幣格局形成了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再與各國實行固定匯率,美元充當國際結算的貨幣職能。

後來經濟不平衡,佈雷頓森林體系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因為美元享有的特殊地位,在黃金生產停滯下,國際貨幣儲備完全取決於美國國際收支情況,於是後來IMF確定以美元為基礎,各國之間浮動匯率格局。

我是Roseview財經,更多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Roseview財經


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是美國國力上升、美進英退的歷史必然。為建立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美英在安排戰後全球秩序時,對美元充當世界貨幣作出了特殊的安排,這就是“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由來。

美國向世界承諾:美元與黃金掛鉤,一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形成固定匯率。顯而易見,美元成了一座橋,所有國家的國際結算,都以美元為結算和計價貨幣。因此,要先把本幣換成美元,再用美元去購買商品和服務。

如果沒有美元充當結算貨幣,那麼國際經貿活動將是非常複雜和麻煩的。兩國貨幣要確定兌換比例,總是需要一個參照物,而黃金就是這樣一個約定俗成、全球公認的參照物。美元曾經被稱為“美金”,就是因為它與黃金掛鉤,任何國家都可以按1:35的固定比率用持有的美元去兌換黃金。那時候,你賺取的美元多,就等於你存在美國金庫裡的黃金多。隨取隨用,童叟無欺。所以,那時的美元是真的很堅挺,人見人愛!

如果不要黃金這個參照物,兩國直接比價,就只能以本幣的購買力為基礎進行比價。這也算很公平。如果一國發生通脹,本幣購買力就變小、減弱了。那麼,確定與他國貨幣的比價就變得更加困難。如果對方也處於通脹之中,雙方貨幣購買力都處在急劇變動的狀態。如此一來,要想確定比價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確定,也是數量少,常常變,沒有定準。這樣,市場信號紊亂,交易過程複雜,成本高企,必然嚴重阻礙國際經貿活動的正常開展。

這種狀態,會讓全世界的經貿活動亂成一鍋粥。每個國家都需要與所有有經貿關係的國家進行貨幣比價,這是相當繁複、低效的工作。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參照其他貨幣之間的比價關係。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超級計算機系統,來儲存相關信息,進行繁複的運算,並在博弈中確定比價。

總之,利用市場機制,以供求關係確定本幣與美元的比價,是理所當然、費省效宏的事情。其定價過程,大致上也與上述過程類似,只不過只剩下一種比價關係了。而且,在美元獨霸天下的格局下,這種比率是相對固定的,即:(國內外經濟狀況+全球美元供求狀況)x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的權重=本幣兌美元匯率。

總之,美元因緣際會,取代英鎊,在73年前就一舉成為全球公認的世界貨幣了!(10.17.2018)


太平洋之遠


現在貨幣體系是信用貨幣,是依靠各國政府的信用背書來發行和流通的。歷史上是金、銀本位制都存在過。商品要流通就要媒介,很明顯作為媒介必須要的就是其本身是有價值的,並且有衡量的尺度、並且要被普遍接受和認可,來兌換同等勞動價值的商品。紙幣本身不像金、銀有價值,同時也很難被大部分人可能。


那麼我們現在梳理一下:貨幣本質上要滿足三大條件:1、本身要有價值;2、可以作為衡量商品的尺度;3、普遍認可; 以前國際上的買賣都是用黃金或者白銀結算的,那現在為什麼幾乎大部分的國際貿易都是用美元結算呢?因為美國現在有全球最多的黃金儲備,大概有9千多噸,中國目前只用2千噸的黃金儲備。在上個世紀40年代中期“佈雷頓森林”體系確定了一盎司黃金於美元錨定兌換,到了70年代才取消黃金兌美元的掛鉤,但是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已經使用習慣了美元作為結算貨幣。之後美元又和石油掛鉤,能源領域幾乎都用沒有結算,直到現在依舊如此。美元:和黃金錨定就有價值、也被全世界認可,同時各國貨幣也大部分錨定美元,所以美元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中國的人民幣,目前在全球貿易結算只佔2%左右!美元佔60%以上,差距是很明顯得,所以為什麼人民幣要走出去,可以削弱美元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