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總是宜早不宜遲:坐收紅利的李氏大藥廠已經開始行動了

有些事總是宜早不宜遲:坐收紅利的李氏大藥廠已經開始行動了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2018年對於嚮往香港資本市場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註定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隨著港交所針對生物醫藥行業更為開放包容的新制落地,這種雖然夾雜著諸多未知卻實則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蓬勃生氣幾乎充盈了整個“新興”的生物科技製藥行業,或者說是整個醫藥行業。

就在“後起之秀”們紛紛冒頭進駐香港資本市場的同時,許多港股醫藥行業的“老前輩”們也開始不落人後地展露自身的實力大放異彩,比如曾在今年初的一個月內股價暴漲了1倍多的李氏大藥廠(00950-HK)。

有些事總是宜早不宜遲:坐收紅利的李氏大藥廠已經開始行動了

(李氏大藥廠今年以來股價走勢圖 來源:港交所)

如上圖所示,雖然經歷了年初的股價暴漲及上半年整體波動後,李氏大藥廠的股價自6月份開始便走出了一波醒目跌勢,但不可否認的是,2018年仍將是李氏大藥廠日後想起值得回味的一年。

“調整期”或將結束,李氏大藥廠邁入成熟發展階段

先說說李氏大藥房的成長之路。2002年7月15日,李氏大藥廠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代碼8221。上市之初的李氏大藥廠主要透過彼時其非全資附屬中外合資企業兆科經營業務,從事開發、製造及銷售以對抗心血管疾病及病毒性性病為主的優質生物製藥產品。

作為研究及市場雙向主導的生物醫藥集團,李氏大藥廠多年來在其生物製藥的科技及研發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和現在的許多生物製藥科技公司一樣,新千年初剛剛踏入香港資本市場的李氏大藥廠還處於連續虧損的狀態。一直到2005年,公司才首度錄得整體盈利,但當年淨利潤也僅有15.3萬元(港元,下同);2006年李氏大藥廠再度轉虧,好在隔年又迅速轉盈,並開始逐漸實現了整體業績的穩步增長。

2010年5月14日,李氏大藥廠成功從港交所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而轉板一舉似乎確實成為了其發展路上的一塊“踏板”,此後李氏大藥廠迎來了業績高速發展的時期。2010年李氏大藥廠營業額僅有2.56億元,淨利潤約為5800萬,到了2014年集團營業額飆升至9.55億元,淨利潤也達到1.93億,這段時期李氏大藥廠的成長速度可見一斑。

自2015年開始,李氏大藥廠的業績增速開始放緩,乃至其於2015年的營業額還小幅回落,但盈利水平仍然在提升。相較於2010至2015年的瘋狂增長,2015年至今,李氏大藥廠的業績表現開始進入調整階段。2017年,雖然李氏大藥廠淨利潤罕見下滑,但集團營業額也首次突破10億元水平;2018年上半年李氏大藥廠的營業額恢復了較快增長,業績體量有望邁入新臺階:

有些事總是宜早不宜遲:坐收紅利的李氏大藥廠已經開始行動了

2018年9月10日起,李氏大藥廠還獲納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名單——某種程度上來看,經歷了數年的“休整期”之後,2018年的李氏大藥廠或將就此進入一個更為成熟的發展期了。

“收割期”如約到來?兌現藥品研發紅利

前面提到,李氏大藥廠最初對自身的定位就是研發及市場聯合主導的生物醫藥集團,其實公司從連續虧損到實現穩定盈利的過程,大體上也就反映了其從研發投入到產品成功商業化的過程。回顧李氏大藥廠的經營歷史,其過往花在藥品研發方面的費用逐年增加,當然,伴隨集團不斷加大旗下藥品研發投入力度的,便是其在研發層面不斷取得的豐碩成果。

進入2018年,李氏大藥廠也迎來了產品研發的成果收割期,不僅多個研發項目取得可喜進展,更在年內實現一個全新藥品的獲批上市:2018年8月16日,公司公告宣佈旗下一種用於預防接受中度或高度致吐化療方案的患者的噁心和嘔吐的產品Sancuso®(格拉司瓊透皮系統)已於今年7月24日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Sancuso®將進一步提升李氏大藥廠在治療腫瘤領域為患者提供綜合治療解決方案的地位。

下表所列為李氏大藥廠在今年以來披露的研發項目進展情況:

有些事總是宜早不宜遲:坐收紅利的李氏大藥廠已經開始行動了


有些事總是宜早不宜遲:坐收紅利的李氏大藥廠已經開始行動了

從上述眾多研發項目的推進情況來看,李氏大藥廠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陸續實現及享受更多研發成果帶來的紅利,這對於一家生物製藥公司而言,就是最有價值,也最有力量的成長基石。

持續增資腫瘤藥物開發業務,新增長點培育宜早不宜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持續推進自身藥品研發項目,李氏大藥廠在昨日(10月22日)又增資認購旗下一間主要從事腫瘤藥物開發的附屬公司COF,進一步加強其財務實力以發展腫瘤藥物開發業務。

據李氏大藥廠今年1月3日一則公告披露,2007年7月,公司一間間接全資附屬LPI成立COF,2014年9月,LPI及美創集團各自以代價7799美元及4200美元認購7799股及4200股COF股份,完成後COF全部已發行股份由LPI及美創集團分別擁有65%及35%。此後至2017年2月,LPI及美創集團又分別先後8次合共增資238.68萬美元及128.52萬美元認購COF股份。今年3月14日,LPI與美創集團再度分別斥資46.8萬美元及25.2萬美元增資COF,持股比例維持LPI擁有65%及美創集團擁有35%。

昨日李氏大藥廠公告顯示,LPI此次再聯合美創集團分別斥資1397.5萬美元及752.5萬美元增資認購COF股份,完成後二者持有COF股份比例維持在65%及35%。也就是說,在2014年第一次認購COF股份後,李氏大藥廠至今又對COF增資10次,合共增資金額達到1682.98萬美元。

資料顯示,李氏大藥廠斥巨資投資的這家主營腫瘤藥物開發業務的公司至今仍然虧損,2017年度淨虧損為662萬元,不過已較2016年的2018.3萬元收窄了67.2%。其實李氏大藥廠這個投資思路倒是不難理解,雖然COF目前仍未能實現盈利,但腫瘤藥物研發的價值及前景是不言而喻的,何況從長遠出發,公司未來新增長點的培育總歸是宜早不宜遲,就看其兌現紅利的時機來得有多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