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侵華看日本氣魄不足,難成大事

軍事上分為戰略家和戰術專家,自古以來,大陸上的強國往往會誕生偉大的戰略家,而島國小哥往往很難誕生大的戰略家,只是誕生一些戰術專家。以中日兩國為例,中國即便近代落後,依然有層出不窮的大的戰略家,而日本即便近代向西方學習,走在中國前面,但依然很難有大的戰略家,在重大戰略決策方面往往會失誤。

由日本侵華看日本氣魄不足,難成大事

以淞滬會戰為例,日本的既定國策是仿效蒙古滅亡南宋,由北向南,從山西到陝西,從黃土高原過黃河,佔領四川、雲貴,通過迂迴包抄,佔領中國。如果這個政策能夠實行,那麼我們的抗戰就很難建立重慶這樣一個穩固的抗日後方。抗日形勢必將更加艱難。

可是這個政策沒有成功執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日本在上海受到國民黨的挑釁,引發了淞滬會戰,進而日本攻佔南京。雖然以淞滬會戰來看中國戰敗,但是從整個中國抗戰的全局來看,日本原本集中兵力由北向南變成了分兵兩路,一路在北方進行太原會戰,一路在南方進行淞滬會戰。而且淞滬會戰之後,日本佔領中國東南最富庶地區,作為島國心態,捨不得丟下到嘴的肥肉,只能分兵把守,而且由北向南的戰略方針也變成了由東向西。

由日本侵華看日本氣魄不足,難成大事

由於中國特殊的山川地理形勢,和元朝的行省疆域劃分,自古以來,中國從北向南進行統一很容易,而從南向北進行戰鬥很艱難。從西向東進行統一很容易,從東向西進行統一很艱難。從北向南打的是越打越平緩,氣候越打越溫暖,越向南方越富庶,沒有後勤的困難。相反,從東向西打,地勢越來越高,氣候越來越冷,而且越來越貧瘠,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比如如果從北向南的話,穿著棉衣到南方之後,可以把棉衣脫掉;但是從東往西打的話,地勢越來越高,天氣越來越寒冷,卻沒有棉衣可穿,就需要後勤給百萬大軍準備棉衣,困難當然就大得多。

而日本在淞滬會戰之後,由於貪圖小利,導致日本整個侵華方針從北向南變成了從東向西。

由日本侵華看日本氣魄不足,難成大事

與之相反我國建國之後,在經濟極端困難情況下,依然進行了對印度自衛反擊戰,對越南自衛反擊戰,而且都是在極端有利,兵臨對方首都時刻,果斷撤兵。沒有給對方任何將中國拖入美國越戰泥潭一樣,使中國陷入持久戰的機會。想想如果在當時那個國內國際局勢都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大氣魄,沒有大戰略,不能果斷撤兵,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由此可見日本島國心態,狹隘小氣,即便一時佔得先機,也往往難成大事。而大陸強國不拘小節,氣吞萬里如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