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頭髮比命重要?隨意剪髮是大罪,還是酷刑?

老話有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因此古代文人搶破頭也要躋身官場,無論刑罰如何嚴厲,貪汙者仍然是前赴後繼。然而有這麼一個朝代,皇帝的酷烈刑罰,將貪官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

提到中國古代的酷刑,讀者們的頭腦中或許會浮現出剁手跺腳、刺面挖膝蓋,乃至剝皮實草、千刀萬剮等慘烈無比的肉刑。然而,有一種刑罰雖然不會給受刑者搞得鮮血橫流、慘叫不止,但同樣也是殘酷至極,比起上述肉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刑罰就是——剪頭髮!

在古代頭髮比命重要?隨意剪髮是大罪,還是酷刑?

現代人可能理解不了剪頭髮為什麼是一種酷刑,因為生活中即便再邋遢的人,等頭髮長了都要修剪。然而,古時候,隨意修剪頭髮可是一項大罪。因為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摘自《孝經》)。也就是說不能輕易毀傷、改動自己的皮膚和毛髮,而剪頭髮則意味著父母賦予你的最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被人給破壞了,是極不孝順的行為,到時候不但令父母傷心,也會令街坊四鄰看不起,從而在人前抬不起頭來,這對於把名譽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古人來說是巨大的精神折磨,不亞於上面所說的那些肉刑。

而且古人覺得頭髮與壽命和健康之間有某些神秘的聯繫,因而剪去頭髮可能會影響人的生命健康。已經剪掉的頭髮如果落入仇人、妖物或鬼怪之手,這個人的意志就會被控制,生命和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剪掉犯人的頭髮或許會對他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可預知的威脅,對其心理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在古代頭髮比命重要?隨意剪髮是大罪,還是酷刑?

因此,官方就從這些觀念上作文章,發明出了一種酷刑——髡(kūn)刑。即將人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最常見的是將罪犯的長髮剪為三寸左右的短髮。實際上,髡刑目的是將受刑人徹底釘在恥辱柱上,跟宋代在犯人臉上刺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髡刑的年代非常久遠,是上古五刑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屈原在《楚辭・涉江》中就曾寫道“接輿髡首兮”(接輿是春秋時的隱士,楚國人,曾遭受髡刑)。在此後的歷朝歷代,都將髡刑視作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直到清代,乾隆的繼後還因為剪斷自己的頭髮引起了軒然大波,並因此被廢。可見這種觀念流傳之久遠。

一個例子是,話說三國時期,曹操在一次行軍途中,命令屬下官兵不得踐踏麥田,違令者斬首。但就在這時候,一隻野雞突然飛出來,致使曹操的坐騎受驚,踩壞了不少麥苗。曹操當即把軍法官叫來,問該當何罪?軍法官不敢隱瞞,只能回答“應當斬首”,曹操說“製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 說罷,曹操就拔劍割下自己的一縷頭髮扔到地上。

在古代頭髮比命重要?隨意剪髮是大罪,還是酷刑?

不管曹操是真的“有法必依”,還是一種籠絡人心的詐術,這個故事至少說明當時古人對頭髮的重視程度。古人認為,頭髮是靈魂的棲息之地,是生命的象徵。在這種觀念下,頭髮可以作為人身的某種替代品——就像曹操用它來替代首級一樣。知道了這些,髡刑之酷也就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