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在洪山區郵科院路88號,郵科院家屬區的深處,藏著一棟外表斑駁的兩層樓房。花木扶疏、樹影斑駁,一隻黃白色的小花貓,陪伴著“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夫婦,享受平靜的晚年生活。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趙梓森講述我國光纖發展歷程

和藹之中帶點幽默,86歲的趙梓森像其他普通老人一樣,是一位讓人如沐春風的老者。如果不是家中掛滿牆面的榮譽證書,人們很難把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掛鉤。

趙梓森的家中,保留著許多記錄了中國光纖發展歷史的老照片。它們或預示著中國光纖通信研究進入快車道,或記載了第一條實用光纖線路的誕生,或標誌著中外合資公司長飛公司的誕生。

一個秋日的午後,趙梓森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在老照片中回憶起中國光纖通信的“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光纖研究“前無古人”

廁所旁搭建簡易實驗室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1940年,上小學四年級的趙梓森在家中做滑翔飛機模型


1932年出生在上海的趙梓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從小愛玩的趙梓森並非是“學霸”。因青睞實用性學科,趙梓森先後從浙江大學農藝系、復旦大學生物系退學,兩次重新參加高考,最後於1950年入讀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電信專業。

畢業後,趙梓森被分配到武漢郵電學校(武漢郵科院前身)當老師。條件極其艱苦,基礎教學佔據了大量時間,趙梓森依然在動盪的年代堅持研究,無論是“可解三階微分方程的模擬計算機”,還是“0-∞法解網絡”解“梅森公式”都備受好評。尤其是1973年主導研究的大氣光通信難題,讓武漢郵科院為之歡欣鼓舞。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同事們都很高興,但是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大氣激光通信受到天氣和地形的影響太大了。”趙梓森表示。偶然機會聽說美國在研究光纖通訊,他為之振奮,“玻璃絲也能通信?中國都是用銅線通信,傳輸信號是模擬信號而非數字信號,這個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熔鍊出高純度玻璃絲

“八二工程”商業試驗圓滿落幕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看起來簡單的玻璃絲,要製作起來卻很困難。當時光纖通信的三個基本要素,光纖、激光器和通信機等在國內都屬空白,僅實用型光纖一項,我們就走了不少技術彎路。”趙梓森表示。

為了煉出高純度的石英玻璃,趙梓森曾想到用酒精燈與石墨爐,但因溫度不夠而無法保證純度。在連續考察了沙市與上海石英廠後,技術彎路終於被走通。

我們是瞎摸,畢竟不是這一個行當的,不能用石墨爐,必須得是氫氧焰——它的溫度能達到1400℃—2000℃。


就這樣,在極其簡單的實驗設備和製作工藝條件下,趙梓森就用氧氣、四氯化硅等原料拉制出了我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1977年在武漢郵科院趙梓森(左二)與同事討論石英玻璃熔鍊

1977年,在“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展示了自行研製的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得到了當時郵電部長的賞識,光纖通信由此成為國家級重點項目。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1980年在武漢郵科院趙梓森(右三)講解光纜研製過程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主建中外合資長飛公司

聯袂發聲力推光谷落戶武漢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國家領導人視察長飛公司的老照片,以及光谷廣場早年的航拍圖,也都是趙梓森私人收藏裡的“珍品”。理工科出身的趙梓森做事嚴謹,把它們一一製作成電子版歸檔,每張照片的故事都能說上半個鐘頭。引進西方技術、推動光谷落戶武漢,都成為趙梓森職業生涯記憶中的高光時刻。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1985年,中國與荷蘭達成合作協議,1988年合資公司長飛公司宣告成立,趙梓森一直給予技術指導。

趙梓森表示,與中外合資的好處顯而易見,“我們的光纖製造車床是普通車床改造的,不耐腐蝕,使用一兩年後就無法保證精度;借用飛利浦公司的技術後,我們一同研發了不鏽鋼車床,拉出的玻璃絲質量非常好。”

有趣的是,飛利浦這位“老師”在拉制玻璃絲的工藝上,還比不上長飛這位中國“徒弟”。趙梓森回憶,中國技術團隊前往荷蘭學習時,精密機床讓他們大開眼界,但在製作光纖的技術研發上,中國反倒走到了荷蘭的前面。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經過30年發展,如今的長飛公司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高科技生產企業,光纖光纜產品已遍及全球。

除了主建長飛公司外,趙梓森還曾和同仁聯袂發聲,力推武漢·中國光谷落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黃德修教授首提“美國有硅谷,中國有光谷”,得到了業界的關注,也為趙梓森所支持。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2000年,湖北省科協主持召開“中國光谷建設武漢地區院士和專家座談會”,趙梓森等26位院士與專家簽名,呼籲光谷落戶武漢。一年之後,緊鄰洪山區,武漢·中國光谷正式誕生。趙梓森所在的武漢郵科院也成為光谷最重要的創新源頭之一。

作為“中國光纖之父”,見證了光纖通信發展歷史的趙梓森已86歲高齡,不再進行研究工作,但桃李已遍天下:學生鄔賀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學生韋樂平則曾任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兼北京研究院院長。


致敬三十年丨數張老照片,折射中國光纖通信“那些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