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訪寧夏:吃糠面窩頭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風流人物,尤其是顯赫於世的歷代帝王將相,不乏流芳百世的偉大人物。

清聖祖康熙是歷代主政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61年,開創了“康熙盛世”的新紀元,為其後的“乾隆盛世”奠定了穩定發展的基礎。

今天,我們和大家共同分享康熙駐蹕寧夏的故事。

康熙皇帝訪寧夏:吃糠面窩頭

康熙駐蹕寧夏城的故事就發生在康熙親征噶爾丹的軍事鬥爭中。當時國內政局穩定,但沙俄不斷在北方製造事端,為了保衛邊疆,打擊沙俄,康熙親征噶爾丹。

據《清史錄》記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為了征討勾結沙俄進行叛亂的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離開京城,經大同,渡黃河,過榆林、定邊、花馬池(今鹽池縣境內),於三月二十七日(農曆)到達寧夏府。

康熙到寧夏府後,首先對討伐叛軍的陣亡將士進行祭奠和撫卹,後出北門檢閱綠營馬步兵操練,並登南門城樓巡防。他以寧夏為籌集軍需地,組織最後剿滅叛軍的征討大軍,陸續自寧夏府出發作戰。

在寧夏駐蹕18天后,於閏三月二十五日離開寧夏府,乘船北行,經蒙古回京。四月十五日,行舟至內蒙古布穀國時,適逢戰報告捷:噶爾丹於閏三月十三日在阿察穆塔臺服毒自殺。至此,北方分裂割據勢力基本消滅,沙俄陰謀未能得逞。

康熙皇帝訪寧夏:吃糠面窩頭

多年來民間演義為康熙三訪寧夏城,其來源是史學界有康熙三次親征的說法。史書記載康熙皇帝只到過寧夏一次,主要是組織軍事力量平息噶爾丹叛亂。但康熙皇帝在長期執政期間為了防止臣下矇蔽欺騙,親自出京到全國各地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六次南巡,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城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的這種治世精神為天下百姓所讚賞,於是便有了三巡寧夏的傳說,以及許多康熙訪寧夏的優美故事,其中“鐵打的洪廣營,紙糊的寧夏城”“康熙吃糠面窩頭”等故事就含有深刻的哲理被廣為傳頌。

紙糊的寧夏城

“鐵打的洪廣營,紙糊的寧夏城”的故事流傳在銀北地區的賀蘭、平羅一帶。

傳說康熙在寧夏府時,常常微服私訪,騎著一頭毛驢,深入到鄉村瞭解民情吏治。

一天他到寧夏府北面的洪廣營私訪,天已很晚,他想在洪廣營借宿,就去城門請守城軍士開門。

康熙好說歹說軍士就是不開門,並說“就是康熙皇帝來也不能違反軍紀開城門”。康熙就用錢買,直到把身上的銀錢全部給軍士也不行。

康熙實在沒有辦法,於是騎著毛驢連夜返回寧夏府,但因夜深,寧夏府城門也早已關閉。康熙便掏出一兩銀子給守門的軍士,這個守軍就打開了城門,放康熙進城。

第二天,康熙對洪廣營的將士大加表彰,稱之為“鐵打的洪廣營”,經得起考驗,對寧夏城的將士嚴加處罰,稱其為“紙糊的寧夏城”,經不起考驗。

吃糠面窩頭

“康熙吃糠面窩頭”的故事主要流傳在銀南、固原、同心、鹽池一帶。

傳說康熙訪寧夏時騎著黑毛驢到貧苦農家察看民情。當時,正值災年,百姓缺吃少穿,生活十分困難。

一次,他走了兩天也沒吃到一口飯。第三天,他到一農家,農婦只給了他兩個糠面窩窩頭,餓極了的康熙狼吞虎嚥地吃下去,感到十分香甜。

回到京城還念念不忘,便令御膳房仿製。可是做了許多次,都很不好吃。他就派人到寧夏府把這位農婦請到宮中,親自為他烹製糠面窩窩頭。

農婦深知,當年送他吃的糠面窩窩是窮人也極不願食的豬狗之食,只是人們在飢餓之時,為了生存不得不食,天下哪有好吃的糠面窩窩。

左思右想,她想出一個辦法,請太監稟告皇上,窩窩頭需要三天才能做好,而且三天之中皇上不能吃任何東西。

農婦睡了兩天半,下午胡亂做了幾個糠面窩窩,這時康熙已餓極了,吃了便大加讚賞,給農婦黃金萬兩,命農婦為皇家御廚,並詢問製作的方法配料。

農婦道破飢不擇食的道理,康熙大悟,便放農婦回家。

康熙皇帝訪寧夏:吃糠面窩頭

民間關於康熙訪寧夏的傳說很多,如平羅縣一帶流傳的康熙飲馬湖;賀蘭縣一帶流傳的康熙吃過樑寡婦的“金豆白玉飯,紅嘴綠鸚哥”;青銅峽一帶流傳的康熙訪寧夏府時,把葉盛鎮出產的大米欽定為宴席主食,稱為“珍珠粳米”;等等。但均已無從考證,正史無載。

歷朝歷代,皇帝出京親征都是極為平常的事情,而康熙駐蹕寧夏城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關鍵是康熙在位61年,多次微服私訪、體恤民情、整治官吏的親民作風,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情讚揚,便總結出許許多多的奇聞軼事大加褒揚,廣為流傳。

因此,康熙駐蹕寧夏城的軍事行動也遠遠超出了本來的含義,被人們演義為一代明君微服私訪、招賢納言、懲惡揚善的感人事蹟。

回味歷史,不僅是在歷史的真實性上進行考證,以正視聽,而且要從人民評價歷史、評價歷史人物的思想標準來研究各種傳說的深刻含義,認識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章來源:選自《話說寧夏》一書,圖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