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原標題:《山體被扒皮破肚 村民作物絕收貸款難還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本刊記者 劉軍民 廖素冰

【國家3A級旅遊景區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寺口子景區周圍,是禁牧區、野生動物禁獵區及野生植物禁伐區,附近還有國家級中衛山羊保種場劉屋井保種站。但令人驚訝和遺憾的是,這樣風景優美的自然景區,卻被幾十家露天採石場的粉塵和噪音所環繞,山體被嚴重毀壞。而讓當地村民最納悶的是,採石場對環境的破壞比放羊嚴重得多,不讓放羊為什麼卻放任採石場越開越多?8月22日,《環境與生活》記者前往現場瞭解情況。】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畫面前方為國家3A級景區寺口子風景區,以丹霞地貌著稱。後方是正遭採挖的山體。遠望過去,兩者對比明顯。

今年8月,《環境與生活》雜誌接到景區和當地群眾的投訴信息,稱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寺口子景區的一些有證或無證的露天採石場,嚴重破壞環境,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本刊記者即赴當地蹲守採訪近半個月,調查核實投訴內容,聯繫採訪當地環保部門和環保專家,力圖客觀呈現寺口子景區周圍的生態環境。

卡車違規拉料 粉塵遮天蔽“目”

中衛市區到寺口子景區大約相距50公里。8月22日,《環境與生活》記者驅車1小時到達景區。剛進入景區附近的寺口路,就看到十幾輛載重幾十噸的大卡車拉著砂石料與記者的車擦身而過,有的卡車裝載貨物極重,行駛緩慢;有的卡車車廂堆得高高的,卻未見採取任何防塵措施。在一個較窄的轉彎處,一輛卡車拉著沒有遮蓋篷布的石料飛快駛過,從車上撒落下來的石子噼裡啪啦地砸在記者的車上。記者下車查看,發現車頭前發動機蓋被石子砸掉不少車漆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寺口子景區大門牌坊

記者在此觀察了半小時,發現近30輛載重卡車拉著石料從此經過,一些速度過快且沒有遮蓋篷布的車輛經過時,車上石料總會撒落下來,掀起煙塵,使對面和後面的車輛無法看清路面,來景區遊玩的私家車夾雜其中,可謂險象環生。

在漫天煙塵中,“寺口子風景區歡迎您”的牌子終於出現在記者眼前。寺口子風景區位於中衛市香山林場天然林保護工程天景山森林管護區的汪家園子村,同時也是禁牧區、野生動物禁止捕獵區及野生植物禁止砍伐保護區(中衛市人民政府確立頒佈)。景區屬國家3A級景區,同時還是寧夏全民健身攀巖基地和首批中國自駕車旅遊活動基地,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此地由兩種地質地貌組成,東景區屬於典型喀斯特地貌,以峽谷怪石著稱,被稱為“塞上奇峽景區”;西景區以丹霞地貌和蘇武牧羊傳說著稱,傳說西漢使節蘇武在匈奴牧羊19年,回來時路過此地並停留,留下一些遺蹟。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景區公園內的石壁洞窟上,有蘇武牧羊傳說遺蹟,遊客需攀爬上去才可一窺究竟。

據景區工作人員反映,因“現在都把石頭當黃金賣”,景區周圍生態環境已被周邊石料廠嚴重破壞。一方面是周邊山體被挖,影響了景區整體風貌;另一方面是來往大車太多,且不採取防護措施,總是掉石子,砸壞遊客的車,引來各種投訴。因此遊客已經越來越少。記者在景區內停留的兩個小時中,只遇見不到10位遊客。偌大的停車場內只停了兩三輛車。

記者發現,在天景山森林管護區內、景區門口等,隨處可見“封山禁牧”“禁止砍伐、禁止捕獵”“留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先行區”等保護生態環境的標語和大橫幅。然而站在景區,記者聽到的是挖掘機轟隆隆的作業聲,看到的是周圍山體千瘡百孔,有的整座山體外層被扒光,場面和規模令人咋舌。

帶著疑問,記者驅車在景區周邊轉了一圈,在挖掘機、碎石機的嗡嗡聲中走訪了當地村民、卡車司機和石料廠。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石料廠的採石設備,貨車正往來其間。

石料廠立牌子 採礦權已過期

《環境與生活》記者先來到中衛市香山林場雙井子護林點,但這裡大門緊閉,沒有值班人員。

順著寺口路,記者走進中衛市石基業建化工貿有限公司。該石料廠門口豎著一塊藍色牌子,上寫“採礦權標識牌”,中衛市人民政府頒發,中衛市國土資源局監製,有效期為2014年8月25日至2017年8月25日。開採方式為露天開採,生產規模是6萬噸/年,礦區面積是0.007平方公里。從採礦權標識牌判斷,這家石料廠採礦權已經過期近1年,為何廠裡仍有機器在生產?仍有工人在幹活?有幾輛陝西牌照的大貨車停在門外,記者從大貨車司機處瞭解到,該石料場開了大概10年,他們來這裡拉料有四五年了。以前生意很好,這兩年環保政策連續出臺後,石料廠生意也不太好了,政策緊張的時候白天不敢生產,晚上偷著生產。司機們拉料也是白天不敢跑,晚上偷著跑。

離開石料廠,在去往寺口子景區方向的路上,記者看到最醒目的標誌牌是“泰達石料”,周圍又立著幾塊藍色小牌子,分別是明巨石料廠、勝金石料場的產品提示及路線指示牌。順著指示箭頭,記者來到泰達石料廠,以供料商身份要求見老闆,看門大爺稱張姓老闆不在。“最近拉料的車不多,老有檢查的人來,政府查得嚴了,要料的話,請等過一陣子再來。”大爺說。從泰達石料門口看山上,有挖掘機正在轟隆隆作業,山頂上不時向下傾倒石頭,漫山遍野灰塵四起。但看門大爺搖頭說不是他們廠的。

記者驅車從景區東門左側路口繼續向山裡方向行駛,經過一個山凹時,赫然展現在眼前的全是石料廠,除了最顯眼的“玉奇石料廠”,還有很多無名無牌的廠子。

繼續向裡走要經過很多岔路口,順著岔路口進去一看,工人們都在忙碌地採石料,哪塊山體是哪家的根本分不清楚。過了玉奇石料廠1公里左右,是一個大型石料廠,鐵皮網護欄上有醒目大字“勝金石料廠”。記者同樣以供料商身份詢問勝金石料廠的情況,大門處的一名男子稱,買石料要先給銷售處打電話,預約好了直接來拉,沒有聯繫好的不讓進去。在不遠的過磅處,幾輛大卡車正在此排隊過磅。

繼續前進兩三公里,按著指示牌方向,更大規模的“明巨石料廠”出現在記者面前。但在該廠門口的過磅處,記者的車被攔下,不讓繼續往裡行駛。一位來石料廠打工的工人表示,周圍大大小小、有證無證的石料廠加起來有二三十家,私挖亂採的很多,挖完沒人管,也不恢復山體。

深山開採山被扒皮 植被破壞殆盡

由於被多次攔截,8月23日記者再次探訪此地。這次記者循著羊腸小道步行,爬到對面山頂上,順著山樑從上往下邊走邊觀察。在一條深溝裡,發現挖掘機、剷車、裝載機、大卡車等聚集在一起,一座山已經被扒掉山皮,車輛來來往往,機器作業聲、汽車喇叭聲、山坡上往下滾落的石頭聲夾雜在一起,開採場面熱鬧。目測開採現場和記者所站位置直線距離約200米。

記者在山上觀察許久,居然看到不遠處還有另外一家石料廠,因為地處隱蔽,不仔細尋找還發現不了。石料廠的山頂已經被開採得光禿禿,但是沒發現作業跡象,只看見幾輛拉石料的卡車在門口出入。

原來,在寺口子景區外圍看到的只是採石場的冰山一角,真正的開採發生在隱蔽的深山裡面。細數記者經過的地方,採石場已不下10處,加上那些沒發現的,到底一共有多少家不得而知。採挖現場遺留下的廢石原地堆積,原來的植被破壞殆盡,只剩滿眼荒蕪。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因氣候乾旱少雨,當地植被稀疏,這些艱難生長在石壁上的花草尤顯珍貴。

響應號召種經濟作物 幼苗卻被“塵封”

這麼多石料廠在這裡扎堆生產,大卡車來來往往,除了影響景區風貌,給遊客帶來安全隱患之外,對當地汪家園子村的村民又帶來什麼影響呢?

記者採訪了沿途遇到的村民,其他村民發現後,也聚集過來向記者反映他們的難處。用村民的話說,他們如今已經走投無路。

都說黃河九曲富寧夏,寧夏是“塞上江南”,但寧夏中衛市地處缺水少雨的黃河上游,常年乾旱,當地人靠天吃飯,目前主要種植耐旱的枸杞、硒砂瓜等農作物。汪家園子村人在此繁衍生活了幾百年,20多年前才搬遷至離景區10公里的一個集中安置點。人搬走但土地依然在耕種。十幾年前,村民響應政府打品牌的號召,放棄種植玉米、大豆、穀子等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硒砂瓜和枸杞。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當地氣候乾旱,石料廠採挖現場又緊挨村民的農地,令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村民指著被採挖的山體徒嘆奈何。

在寺口子東門的路邊,一位正在地裡勞作的汪姓村民向記者傾訴他的苦惱。這位村民在硒砂瓜地裡套種了枸杞,補栽兩次後依然有七成死了苗。他認為石料廠造成的灰塵是死苗的主要原因。“我們這裡十年九旱,種一棵枸杞樹要到十幾裡外拉水來澆,剛剛看見嫩芽,沒多久就死了。我去中衛找枸杞專家詢問,原來是枸杞樹苗剛發芽時,被灰塵糊住了嫩芽,加上乾旱,剛發的葉子就壞掉了。”他說。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拉石料的貨車所經之處,路邊就是村民的硒砂瓜地和枸杞地,灰塵太多影響了作物正常生長。

七八年前,汪村人經常看到對面山上成群結隊的野山羊,有時候野羊羔還跟著他們的羊群回家。但近幾年一隻都見不到了。從封山禁牧以後,汪村人就沒地方放羊了,因為政府說要保護生態環境。以前採石場只有一兩家時,汪村人還沒放在心上,覺得國家政策慢慢會管理這塊。誰知封山禁牧以後,石料廠反而越開越多。讓這位汪姓村民最納悶的是,若為了保護環境,採石場對環境的破壞比放羊嚴重得多,為何就禁不得?

隨後又來了幾個村民,都姓汪。記者在與他們交談中得知,村民每家大概都有150畝地,主要種硒砂瓜和枸杞。往來石料廠的卡車滿載石料卻不蓋篷布,弄得路上煙塵四起,路邊硒砂瓜瓜皮上都可以寫字了,紅枸杞和綠葉也變成了灰白色。因為瓜的賣相不好,商人來了不收,或者低價收,一斤賣三四毛錢,甚至沒人要。村民為了種瓜種枸杞,都貸了幾十萬元的款,個個心急如焚。

瓜地近乎絕產 貸款照樣得還

除了影響農作物,村民認為他們的健康也受到威脅。“尤其是勝金石料廠的車,白天黑夜瘋狂地拉,拉料車經過時,捲起來的灰塵一下就瀰漫整條道路,好半天才慢慢落下。枸杞樹被粉塵汙染死一半,我們也得了塵肺病。”一對老夫婦氣憤地說:“地裡種的菜,在水裡泡上好長時間,洗上三四遍,菜葉還是白色的,用手一搓,菜葉上的白灰還在,怎麼吃?”

記者站在路邊和村民聊天時,恰好臨近傍晚,一輛輛大貨車帶起灰塵轟隆駛過,讓人無處可躲,瞬間灰頭土臉。據瞭解,這樣的場景,每天至少會上演幾百次。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拉石料的大貨車經過,捲起漫天灰塵。

除了石料廠,還有水泥廠、石灰窯、冶煉廠,汪家園子村的瓜地已被這些企業包圍了。如今,瓜地減產甚至絕產,貸款要還,人要吃飯,村民們無法再等待。前不久,全村人到中衛市環保局反映問題,但直到記者採訪時,仍然沒等來什麼說法。“我們都60多歲了,走投無路了。”幾個年老的村民低聲唸叨。

保種場山羊,因受驚難受精

在勝金石料廠和明巨石料廠之間,是國家級中衛山羊保種場。

露天採石場“圍堵”國家3A景區

與寺口子景區和各家採石場相鄰的國家級中衛山羊保種場

8月23日,記者來此採訪。中衛山羊是我國特有的裘皮用山羊品種,主要產於寧夏的中衛、中寧、同心等地。1958年成立的該山羊保種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下屬的山羊保種場,目前該種場有山羊1000多隻。據種場工作人員介紹,種場周邊的石料廠開了十多年,對山羊保種場的影響很大,不僅破壞了種場管護範圍的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是,趕上山羊的人工受精期,採石場只要一放炮,山羊就會受驚嚇,尤其剛剛受了精的山羊很容易流產。

在種場休息室裡,工作人員的話音剛落,坐在板凳上的記者突然感覺地面連續震動了好幾下。記者問工作人員是怎麼回事,工作人員說這是採石場在放炮。

當地環保部門稱進行過執法檢查

幾十家採石場集中在景區和保種場周圍開山放炮,當地環保部門對此有何說法?《環境與生活》記者隨後來到中衛市環境保護局環境執法支隊採訪,值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支隊長在休假,而且寺口子景區周邊環境破壞情況屬於沙坡頭區環保局主管。他們給記者提供了沙坡頭區環保局的電話,記者通過電話和沙坡頭區環保局分管工作的盧主任取得聯繫。對於記者反映的情況,盧主任稱,環保局專門進行過一次集中執法和檢查。“寺口子景區周圍總共有石料廠12家,2家磨石粉廠,除了寧夏勝金水泥石料廠不合格以外,其他廠子環保設施都比較完善。對於寧夏勝金水泥石料廠違規運輸和不採取粉塵汙染防護措施的行為,我們執法部門對該廠處以1萬元罰款,目前罰款已繳清。對不合規的車輛和公路揚塵行為要求採取一定措施,如灑水、運輸車輛必須蓋篷布等。”盧主任解釋說。

記者經過多日採訪,從採石場工人或村民處得知,這些作業中的石料廠,有的連採礦許可證都沒有或已過期,屬於違法開採。

環保整改 村民無感

《環境與生活》記者在寧夏環境保護網的“廳長信箱”裡,看到兩條相關的投訴材料。一條是8月2日發佈的,題目是《關於中衛市沙坡頭區天景山——寺口子旅遊區周邊亂開石料廠》,反映寺口子景區周邊石料廠破壞環境的問題。投訴稱,“請求環保廳領導能早日關注。實在沒人關心這裡的環境破壞行為,我們只好找中央巡視部門反映了。”

該投訴於8月29日得到處理。處理答覆概括起來為:景區周邊距離最近共有6家石料企業,除1家正在辦理環評審批手續外,其餘5家環評手續齊全;沙坡頭區環保局下發了限期整改通知書,對寧夏勝金水泥石料廠環境違法問題立案處罰,並聯合相關部門對寺口子景區周邊石料廠進行現場檢查,對生產現場道路未硬化、浮塵大,破碎機及篩分機未封閉、原料未遮蓋等問題,要求企業環保整改,完成後方可生產。

另一條投訴是於8月31日發佈的,題目是《中衛寺口山石質資源破壞嚴重》,以當地百姓的口吻反映了同樣問題。9月3日,該投訴得到與上一條一模一樣的處理回覆。

既然當地環保部門已有批覆,汪家園子村的環境是否有所改善?10月初,記者致電村民瞭解情況,村民說沒看到地面灑水、遮蓋車上石料等情況,他們該吃灰時仍舊在吃灰。

環境專家:農民可提起環境訴訟

《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就此案例,採訪了西北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張孫林,張教授表示,某些企業被處罰後仍然不整改,這裡面恐怕存在“運輸交通汙染,安全措施不到位”和“以罰代管,違法成本低”等問題。他認為,現在西部多地都在搞生態文明建設,但存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對生態破壞的認識和處理不夠得力。張孫林教授認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確離不開砂石骨料,石料資源也可有序開發,但若放任不管,乾旱、脆弱的寧夏山區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

對汪村搬遷農民響應政府號召回鄉種地,面對汙染無力還債的情況,張孫林教授認為,現在農民被逼“走投無路”,當地政府應及時介入,農民也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督促有關部門履職盡責。“留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等口號,西部人民多耳熟能詳,相信這一切不會只是空喊。

【專家視角】

露天採石場影響生態應做好預防

◎陳安平(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理事)

作為一個長期在沙漠裡從事沙漠化治理的研究者、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工作者,筆者深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保護我們黃河兒女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活的根基。

寧夏中衛地處常年乾旱、缺水少雨的黃河上游,這裡的黃河子孫過去都靠天吃飯,雖然貧窮,但也能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今雖然經濟增長了,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們不是沒有意識,而是為了經濟利益去破壞。

現階段,由於城鄉基礎建設的發展,露天採石場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出現環境惡化、水土流失、生物種類減少等一系列問題,給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威脅。一些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慢慢開始管理。

關於露天採石場對環境的影響,我們曾做了調查分析。總結起來有幾點:

一是植物影響。開採石料需要開發原本覆蓋植被的山體,砍伐覆蓋的植物,如果後期沒有采取措施予以恢復,大面積植物會缺失,導致嚴重的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一般開採區域的土質較貧瘠,植被一旦遭受破壞,恢復較為困難。如果是大面積森林砍伐,將改變原有生態,導致某些植被種類消失。

二是土壤破壞。山體表層一般會覆蓋一層土壤,開採石料要先剝離上層覆蓋的土壤。表層土的剝離及岩石開採會對整個土質結構產生破壞,使土壤生態系統功能惡化。當遭遇山洪、強降雨時很有可能形成泥石流。

三是水土流失。開採石料過程及採石場的建設本身就要開挖山體,並且還需要砍伐樹木、剝離表層土,會產生大量廢土、廢石堆等,這些都會造成水土流失。

四是生物減少。採石場的生產勢必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這些生態效應會導致植物種類、數量銳減。靠植被生存的其他生物,其生存環境也遭遇威脅,導致數量減少。

五是水體汙染。石料的開採過程會產生一些化學與物理汙染,在地表水的作用下,汙染可能滲入地下水,或者流入附近河流,造成水汙染。若採石場在飲用水源地附近,其影響將更嚴重。

六是噪聲粉塵。採石場的生產過程離不開對石料的爆破加工,難免會產生粉塵,造成空氣汙染。另外,採石、加工、運石、裝車、堆石等過程產生噪聲,會對石料廠周邊、車輛運輸線路沿途居民造成干擾,影響居民生活。

如何做好露天採石場的植被恢復工作?我們建議回填坑窪。採石場生產完成後,應該利用廢棄石料、石渣對坑窪進行回填處理。回填後進行整平、碾壓密實,四周做好排水設施,以免雨水沖刷。若回填的廢棄土、石料不能滿足種植需要,應在上面再覆蓋一層種植土壤,然後再種植花草樹木。

總之,露天採石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大的,只有在石料開採工程的前後做好相應的管理預防措施,才能使生態受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作者為內蒙古梭梭肉蓯蓉研究所所長、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理事、中國渉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協審專家,曾就露天採石場對環境的影響做過調查。)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