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1——五賢帝時代

《羅馬帝國衰亡史》一一一寫在啟蒙運動一時期,是歐洲人對羅馬帝國衰亡的反思。在創作時,作者愛德華·吉本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開創了“通史"這一全新的寫法,從公元96年羅馬的“五賢帝時代"一直寫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前後後涉及了1300多年曆史。

對於這部書的解讀將分為六期,本期為第一期,將為你講述:由於羅馬擁有500年深厚的共和傳統,在它轉變為帝國之後,也為其帶來了混亂;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方式,使繼承製度穩定下來,帶來了五賢帝的黃金時代;皇帝馬可·奧略留破壞了繼承傳統,任人唯親,導致了羅馬帝國最後的黃金時代走向結束。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少數幾個世界級帝國之一,分量可以和中國的漢帝國、唐帝國相媲美,它的興盛和衰亡,對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古到今,每當歐洲人想要開展“文化尋根"的時候,總是很自然地會到希臘羅馬的歷史裡去找。

本書中,作者之所以從五賢帝時代這個時間點起筆,就是要探究羅馬帝國從衰落到滅亡的線索,為啟蒙運動的歐洲提供歷史借鑑。五賢帝時代是羅馬最後的黃金時代,在這之前,整個帝國總體處於上升通道,在這之後就江河日下了。在作者看來,瞭解一個巨大帝國是怎麼一步步瓦解的,對現在的社會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羅馬帝國衰亡史》成書的18世紀,距離歐洲人認為的“15世紀羅馬帝國終結"不過兩三百年,就像一座大廈倒了之後餘波還在,這些餘波就包括了剛才說的啟蒙運動,這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整個歐洲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次運動以“理性主義"為原則,開展了一系列批判和自我反思。羅馬帝國衰亡,既是反思的對象,也間接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產生。

作者本人出生在英國中產家庭,年少時體弱多病,性格內向,反而讓他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在這段時間裡,作者接觸到了啟蒙運動前期很多思想家的著作,對他的世界觀、歷史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也不可避免地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比如他早年曾經信仰天主教,由於受到啟蒙運動“反教權"這個思想的影響,又改信了基督新教。在動筆寫《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後,他甚至把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看作是導致羅馬帝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給予了批評。

《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部開創性的偉大著作,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寫法,在這部書被創作之前,歐洲還從來沒有過這樣規模巨大的“通史"類著作,即便有一些歷史題材的作品,要麼就是對某一時代的描寫,要麼就是徹頭徹尾的“神學史觀"。在書中,作者堅持了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原則,按照時間順序對羅馬帝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民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正是由於作者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這部作品才得以成為經久不息的傳世經曲

一丶五賢帝時代的開始

從公元96年到180年,相繼有五位賢明的君主擔任羅馬帝國皇帝,在這將近100年的時間裡,羅馬帝國無論是國力還是民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帝國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由於這五位皇帝都以仁政著稱,所以被稱作“五賢帝"。這個黃金時代之所以能夠降臨,是由於從公元96年開始,羅馬帝國採取了一套舉賢任能的皇帝傳承製度。在五賢帝時代,皇位不是依靠血緣繼承的,而是在上一個皇帝生前就開始尋找、挖掘帝國內部有才幹的人,收為養子培養,然後讓他繼承王位。凱撒和屋大維處在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轉變的過渡時期,距離五賢帝時代不過100多年,因此,這時的共和思想依然非常深厚。按照羅馬共和國的傳統,羅馬的權力架構由公民大會、元老院和執政官相互制約,是一種平民政治、貴族政治和君主制的混合體。公民大會是由羅馬人從基層一級一級選上來的人組成的大會,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直接民主;元老院代表貴族利益,是羅馬特有的一種權力組織,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時代的一百位家族首領;執政官,是負責執行公民大會和元老院決議的人。

理論上,執政官應當由元老院選舉產生,但隨著羅馬共和國末期軍事權力的上升,選舉越來越流於形式,直到凱撒掌權,把自己任命為終身獨裁官,共和制也走向解體。屋大維平定內亂,改組政府,建立了集軍事、經濟、宗教大權為一身的獨裁政體“元首制",他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被授予“奧古斯都"的稱號。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中國古代的皇帝,含義不太一樣。同時代漢朝的君主制裡,講的是“天子"的概念,主張皇帝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旨意。在權力等級上,中國古代皇帝的權力是絕對的,它的傳承是按照“家天下"的原則在家族內部按血緣繼承。

羅馬雖然也叫做“皇帝",但本質上,這是一種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由於之前500年的共和傳統,羅馬的社會心理不允許出現像同時期中國那樣的“家天下"的傳承,但此時元老院的選舉已經不起作用了,世襲的血緣傳承又不被接受,所以屋大維死後到五賢帝這80多年間,剛剛誕生不久的羅馬帝國出現混亂。起初,是把皇位傳給養子,再往後,由於軍事權力上升,軍人階層已經成為一個小集團,又出現了軍人擁立皇帝的情況。

公元96年,涅爾瓦在登位後,找到了當時有很高聲望的圖拉真,將其收為養子,把他視為未來皇帝的繼承人,就這樣,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誕生了。這種制度既保證了權力的平穩交接,又讓下一任皇帝的才幹得以施展。正是由於這種繼承製度的確立,才讓羅馬在接下來的80多年裡,密集出現了高水平的皇帝,迎來了五賢帝的黃金時代。

二丶五賢帝時代的終結

五賢帝時代的最後一位皇帝馬可·奧略留,是一位“哲學家皇帝",著有《沉思錄》。奧略留一生戎馬生涯,文武兼備,但是,他沒有堅持之前四位皇帝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而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從一開始就被內定為王帝,但他缺乏政治經驗,再加上少年成名,遭到了家族中其他人的嫉妒。在一次刺殺風波後,康茂德對治理國家徹底失去了信心和興趣,他開始任用近衛軍,而對不瞭解的國家將領濫殺無辜,敵視元老院,不經過審判就抓人殺人,整個帝國上上下下,被他搞得烏煙瘴氣。康茂德沉迷於狩獵和角鬥,把國家大事都交給近衛軍長官去處理,造成宮廷內臣大權獨,權錢交易橫行,百姓怨聲載道。當矛盾激化的時候,他的處理方式也不是首先反省自己,而是把近衛軍長官交出去頂罪,最後終於被近衛軍合謀殺死。康茂德死後,羅馬帝國又開始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亂,並且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曾經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