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案!

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的本質,並不是是非之爭,而是派系鬥爭。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無不牽涉其中。無休止的權力鬥爭,取代了財稅、軍事這些帝國命脈,成為統治階級最為用心的事情。圍繞著三案的鬥爭耗盡了明朝統治階級的精力,成為壓倒大明王朝這頭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之一。而在鬥爭背後,是朝為了強化君主專制而採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明朝晚期的宮廷中,暗流湧動。萬曆皇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次子朱常洵為太子,這在當時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為朱常洛是萬曆偶然臨幸一名宮女後生下的,而朱常洵的母親,是萬曆最寵幸的鄭妃。但是在儒家文化中,關於誰能做太子、誰能繼承皇位都是有一套明確規則的:正妻所生的孩子優先於其他妻子的孩子,這就是“立嫡”,如果正妻沒有孩子,那年齡越大的就越有資格,這就是“立長"。萬曆的皇后沒有孩子,作為長子的朱常洛理應繼承皇位,而現在,皇上作為儒家禮教的最高代言人居然帶頭違反禮法,這成何體統。為此,大臣們分成了三派:其中佔大多數的是正統派,他們從維護禮法的立場出發,紛紛上書要求儘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投機分子,他們有意迎合皇帝和鄭妃,並希望藉此一步登天。除了這兩派,還有一個騎牆派,他們人數不多,但大都位高權重,因此並不輕易站隊,而是隨著形勢變化見機行事,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萬曆皇帝在他親自掌權之後,對於正統派的要求,萬曆當然不肯答應,但也無法直接拒絕,好幾年過去,也沒有找到能夠服眾的理由去廢長立愛。眼看著皇長子已經被拖成大齡男青年,萬曆無可奈何,勉強將朱常洛封為太子。然而,立儲的鬥爭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更加白熱化了。鄭妃和她的黨羽越發賣力地想要扳倒太子,而正統派群臣們對鄭妃等人的牴觸也越發強烈。山雨欲來風滿樓,三場大戲的帷幕就這樣拉開了。

首先發生的,是“梃擊案”。萬曆四十三年,一個手持大棒的漢子趁著夜色闖進太子居住的慈慶宮,見人就打,在打傷了一個守門太監後被眾人抓獲。此案的核心爭議點是:到底是鄭妃授意刺殺,還是太子自導自演?是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於行刺當朝儲君呢?從直覺上,行兇者背後最有可能是鄭妃在指使,這裡面的利害關係不用明說,大家都懂。但是仔細一想,會不會是太子朱常洛自己導演的一出苦肉計呢?一場失敗的刺殺,對自己毫髮無損,而鄭妃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在沒有獨立司法系統的明代,案情的審理變成了各方勢力的角力,每一方都能從罪犯嘴裡撬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事實因此而顯得撲朔迷離。

幾個刑部官員經過審理得出的結論是,犯人是個瘋子,在老家受了委屈,來京城是為了上訪伸冤的,闖進慈慶宮只是一個意外。犯人老家地方官的彙報,也與他們的審理結果吻合。但在正統派群臣看來,這不過是鄭妃等人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而編的故事而已。一個名叫王之菜的刑部主事偷偷審訊了犯人,得出的結論與前者大相徑庭:此人不瘋也不傻,而是被鄭妃手下的太監收買,刺殺太子也是受他們的唆使。消息傳出去,輿論大譁。刑部只好重新組織會審,得到的諸多線索,果然都指向鄭妃。不過鄭妃畢竟是萬曆皇帝的寵妃,她又是向萬曆哭訴,又是向太子求情,在求得諒解之後居然毫髮無損地過關了。二十五年沒有上朝的萬曆,帶著太子面見了群臣,告訴他們此事到此為止,不要繼續深究了。於是,在處決了一些小角色之後,轟動一時的梃擊案暫告結束。

梃擊案之後,就是紅丸案。紅丸案鬥爭的核心在於:是醫療事故,還是蓄意謀殺?這次,朱常洛沒有了上一案中的好運氣。萬曆皇帝去世之後,朱常洛順利登基,但皇帝的寶座還沒坐滿一個月,他就不爭氣地病倒了。不過蹊蹺的不是他的病,而是得病之後的治療。先是太監崔文升給他開了瀉藥排毒,導致他腹瀉不止。接下來,官員李可灼又獻上了兩顆成分不明的紅丸,說是“仙方"。這兩顆紅丸下肚之後,朱常洛竟猝然離世。

朱常洛早年沉迷酒色,身體很差,當時醫療水平又有限,即使貴為皇帝,也經常依賴各種偏方來治病。明朝許多皇帝都長期服用所謂的仙丹,本來是想延年益壽,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朱常洛的猝死,並非一定是陰謀所致。但在朝廷中拉幫結派、互相鬥爭的大背景下,任何事情都會受到不同的解讀。在立儲問題上就形成的兩派,從來都沒有停下互相攻擊,這下更是大有文章可做了。首輔方從哲受到群臣的責,因為李可灼這個人就是他推薦給皇上的。鄭妃也逃不掉眾人的聲討,方從哲正是依附於她才做上的首輔,太監崔文升也曾經服侍過她。在巨大的壓力下,方從哲不得不宣告退休,遠離政壇,直到其他閣老出來說情,才勉強壓住反對的聲浪。紅丸一案到此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紅丸一案尚未了結,又出了移宮案,本案的主題是:搶奪皇帝,忠奸難辨。按照明朝宮廷慣例,乾清宮是皇帝專有的住,只有皇后才有資格與皇帝在此同住。朱常洛的原配正妻早已去世,因此在他重病期間,他的一個側室李選侍就跟著住進了乾清宮。但在朱常洛去世之後,這個李選侍卻賴在乾清宮裡不走了。她挾持了朱常洛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與群臣討價還價,想給自己謀個太后的位子。而正統派大臣們堅持認為這不合禮法,拒絕讓步。雙方在乾清宮中對峙,甚至拉扯朱由校。直到朱由校登基的前一天,李選侍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搬出了乾清宮。

移宮一案的案情並不複雜,但卻有一個深遠的後果。在忠奸難辨的環境中,昏聵懦弱的朱由校本能地認為,誰給自己找麻煩,誰就是奸臣,誰給自己排憂解難,誰就是忠臣,於是一個名叫魏忠賢的太監獲取了他的信任,並得以一飛沖天。在移宮案中,魏忠賢站在李選侍一邊,為她出謀劃策,與群臣結下了樑子。在那之後,他更是成為了朱由校打擊東林黨人的武器。

所謂東林黨,指的是一群出身江南的文官,因為其成員主要在東林書院講學、談論國事而得名。他們以儒家禮法為宗,是正統派大臣的中堅力量,在三案的鬥爭中出過很多力,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然而,這些勝利卻只是暫時的,東林黨的坐大讓新上臺的天啟皇帝陷入了不安。他雖然是由大臣們擁立的,但繼位之後,就像其他皇帝一樣,他對文官集團總是以禮法約束自己感到極為不滿。而魏忠賢作為一個太監,可以不受任何禮法的約束,打擊教訓那些不聽話的大臣,為他換來一片清淨,這是天啟皇帝的小心思。而對於魏忠賢來說,打擊東林黨人,既是為皇帝分憂,也是一個剷除異己的好機會。

魏忠賢和他的黨羽們進攻東林黨的由頭,正是給三案翻案。之前失勢的各個派系紛紛開始要求重審三案。在魏忠賢的主持下,三案的結論全都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梃擊案中,最先將矛頭指向鄭妃的刑部主事王之菜,反而被認定為幕後主謀,被投入監獄,受迫害而死,那些附和過他的人也紛紛受到論處;紅丸案中,東林黨的重要人物,如鄒元標、高攀龍、李三才等人,都受到牽連;移宮案的罪魁,也被指為是東林黨的楊漣和左光斗等人。通過給三案翻案,魏忠賢將東林黨和文官集團中許多正直的大臣或是下獄,或是殺害,在朝野上下掀起陣陣腥風血雨。

然而,天啟皇帝朱由校沒活幾年便撒手人寰,他的弟弟朱由檢繼位,成為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三案也因此又翻了回去。這次翻案的本質,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崇禎皇帝要處置魏忠賢。在魏忠賢迫害東林黨的過程中,東林黨也試圖進行反擊,對魏忠賢的胡作非為多有彈劾,然而在天啟皇帝的庇護下,魏忠賢不但沒有被扳倒,反而越發強勢,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但隨著新皇帝的繼位,大權在握的魏忠賢對於崇禎來說,就是一個尾大不掉的禍患了。崇禎在才學和智勇上都比他哥哥強出許多,對於魏忠賢狐假虎威、打擊異己的所作所為,他當然心知肚明。他也知道朝中有許多人對魏忠賢恨之入骨。他登基之後,彈劾魏忠賢的奏摺果然如雪片般飛來。崇禎藉著朝中大臣的呼聲,火速查辦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結論也跟著翻了過來,冤死的大臣得到了平反和撫卹,被流放的人也被召回,官復原職。有了崇禎的支持,第二次翻案自然水到渠成。

不過,你可不要以為三案的反覆到這裡就結束了,事實上,只要各個派系的鬥爭還在繼續,三案就免不了被拿來當成攻擊對手的工具。直到北京淪陷後,在明朝殘餘勢力組建的南明小朝廷裡,因為三案而起的爭執依然沒有停歇,甚至引發內訌,讓不同派系之間兵戎相見。三案的影響數十年,直到南明朝廷覆滅,才算真的畫上了句號。持續如此之久的明末三案影響也是深遠而致命的,因為它們的本質並不是是非之爭,而是派系鬥爭,朝野上下,宮廷內外,無不牽涉其中。無休止的權力鬥爭,取代了財稅、軍事這些帝國命脈,成為統治階級最為用心的事情。這些派系鬥爭所帶來的結果是多方面的。對於皇帝來說,一個很好的效果就是,它保證了皇位的穩定。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曆史中,既出現過嚴嵩這樣強勢的首輔,也出現過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的宦官,但有意思的是,無論他們有多麼煊赫,勢力有多麼龐大,都無法對皇帝形成真正的威脅,因為在他們之外,還有各種盤根錯節的勢力來制衡他們。無論你是正統派、投機派,無論是后妃還是太監,朝堂之上,宮廷之內,所有人都處於鬥爭中,從而形成了一種動態平衡。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意,拉一派打一派,不讓其中任何一支強大到威脅自己的程度。類似三案這樣糾纏不清的宮廷大案,就成了派系鬥爭最好的抓手。

只不過,這些鬥爭耗散了統治階層的大量精力,嚴重影響了行政系統的效率,讓國家機器在面對內憂外患之時脆弱不堪。明朝原始的分權制衡有著巨大的缺陷,內閣、言官、太監等等系統之間的制衡過於繁複,以至於變成了無休止的扯皮。更重要的是,皇帝的意志才是這個權力天平上最大的砝碼,他倒向哪一邊,哪一邊就會佔據絕對的優勢。在各派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鬥爭中,所有人考慮的都是怎樣合縱連橫、攫取權力,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實現國家社會的良好治理就成了非常次要的問題了。明朝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東北女真人的叛亂越演越烈,朝廷上下卻像是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放著這些軍國大事不去處理,一心投身於宮廷鬥爭。好不容易出現了孫傳庭、袁崇煥這樣的能臣名將,卻又受到各種猜忌和排擠而無法施展才能。明朝的最終滅亡,就成了一個時間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