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東莞凝聚超600萬非戶籍人口的密碼

共享發展是東莞作為外來人口大市的重要發展經驗。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東莞,也比其他地方更早遭遇社會轉型所帶來挑戰——本地與外來人口嚴重倒掛、社會治安任務複雜繁重、勞資糾紛易發多發、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等。近年來,通過打造友善之城、加強治安建設、擴大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等舉措,東莞在“突出外來人口融入,構建和諧善治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實踐從未停步,和諧友善的文明形象一步步變為現實,良好的綜治環境已成為東莞優質營商環境和亮麗的城市名片。

海納百川:東莞凝聚超600萬非戶籍人口的密碼

狠抓社會治安增強群眾安全感

1989年,江西人蔣有德來到東莞萬江,和妹夫一起創辦了一家木刷製品廠。工廠經營得好,國外的訂單應接不暇。至1992年,蔣有德的員工超過500人。“那個時候最頭疼的是治安問題。一是工廠外面偷搶比較多,尤其是發工資的時候要派一大隊保安護送員工。二是員工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經常打架鬥毆。”

蔣有德的感受反映出改革開放以後東莞社會治安形勢的發展變化。彼時,以“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為號召和推力的“打工潮”形成,人口、物資、資金大量流動,東莞社會治安日趨惡化,刑事案件大幅上升,初步形成以流竄犯罪突出、驚天大案多發為特徵的動態化治安格局。

海納百川:東莞凝聚超600萬非戶籍人口的密碼

黃江鎮外來工交通安全教育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東莞在改革開放40年來緊跟時代步伐,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積極破解體制性障礙、機制性困擾、保障性難題,加快建立現代警務機制,夯實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根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1990年,東莞創新摸索出全市警民聯防機制,堅持巡邏放哨,加強社會面的控制,取得突出成效。東莞公安一方面夯實自身實力,繼續嚴打突出犯罪,堅決遏制犯罪高發勢頭;另一方面則堅持群眾路線,創新群防群治的方式方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治安形勢更趨嚴峻。從1998年開始,東莞積極推行以強化專群結合為導向、以夯實基層基礎工作為重心的社區警務改革。具體做法是在基層建立若干個警務區,實行派出所所長領導下的警長負責制,並把警務區劃分為若干個責任區,實行“一區一警、一警多能制”。這也是東莞首次提出“一警多能”的模式。

此後的2006年到2017年,東莞市政府連續12年將“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列為市政府十件實事之首。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深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東莞積極動用社會各種有效資源,建立治安防範網絡,實現打、防、管、控一體化,全市範圍內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同時利用“互聯網+”理念構建新型警務作戰平臺。在不懈努力下,東莞全市犯罪警情多年持續下降,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兩搶一盜”犯罪基本得到控制。

2017年9月,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對2013—2016年度全國綜治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東莞市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稱號,實現了三連冠,首次捧回了沉甸甸的“長安杯”。

“現在東莞治安非常好!”如今,蔣有德已經退休,但他創辦的工廠還在經營之中。相比於30年前,工廠周邊的治安已經不需要他擔心了。

擴大優化公共服務大力改善民生

“世上只有媽媽好,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裡找?”上世紀90年代,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火遍全國,唱哭了無數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一批又一批青壯年務工人員來到東莞,他們的子女不得不留在老家成為留守兒童,長期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兩地分居。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呼籲,希望能在東莞解決子女讀書的需求。為了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務,2009年開始,東莞在廣東全省率先實行隨遷子女積分入學政策。以隨遷子女父母在莞服務年限、居住年限、參保年限、納稅情況、文化程度、職業資格等多方面情況為依據進行積分,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到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就讀。通過積分入學制度,有效形成入學的公開規則,這一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東莞隨遷子女數量逐年增長,也在考驗著這座城市公共服務的能力。在人口流動壓力下,積分入學政策留住了不少城市發展的人才,增加了他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大力加強和改善民生事業,使城市發展更有“溫度”,群眾幸福更有“質感”,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全體市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穩步提升。

早在1992年,東莞就在全國率先實施職工社會醫療保險辦法,對職工醫療實行社會統籌,使職工醫療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2003年又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農(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4年6月1日開始,全市農民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全市戶籍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2013年,東莞率先在全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多層次醫療保險制度,這一全民的公平醫保制度體系覆蓋全市所有的人群,破除了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居民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開創了全國先河。

養老保險的改革創新也走在了全國前列,並摸索出寶貴的東莞經驗。2000年12月25日,東莞市召開建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暨兩個文明建設表彰動員大會,宣佈建立農民基本養老金制度,由市財政撥款10億元作為基礎資金。這標誌著我國地級市率先覆蓋全社會的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東莞全面推動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並軌,這是我國在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帶有全局意義的實踐。

在醫療衛生領域,東莞於2015年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至2017年底全市公立醫院藥品讓利15.22億元;全市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03所,形成了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海納百川:東莞凝聚超600萬非戶籍人口的密碼

1981年,道路的右邊是當年的海軍423醫院,即現在的執信公園位置,正在建築的是“虎門賓館”。

在戶籍制度領域,2007年,東莞出臺企事業人才入戶暫行規定,首次打開了外來人口入戶東莞之門。2010年出臺積分制入戶辦法,被稱為東莞入戶政策“二度破冰”。2011年出臺《東莞市積分制入戶暫行辦法》《東莞市積分制入戶管理實施細則》,確立了“條件准入”和“積分管理”相結合的積分制入戶工作模式。2017年又取消了“符合計劃生育政策”作為申請入戶的基本條件,積分入戶門檻進一步降低。2018年,東莞積分入戶政策全面取消,並實行“兩個五年”入戶條件。

以文明城市為目標填補社會建設短板

1990年,導演成浩與謝麗虹來到東莞,在虎門鎮南柵工業區和打工者們一起生活了幾個月,進行電視劇《外來妹》的創作,講述打工者的個人故事和命運變遷。《外來妹》播出後,在全國引起轟動。富有改革開放時代特徵的東莞形象首次走進了全國人民的心中。

2007年1月,經過全市範圍公開討論,東莞市委市政府正式公佈東莞精神的表述詞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海納百川”體現了東莞開放的氣魄和包容的胸懷,是東莞改革開放精神的真實寫照,既反映了東莞特殊人口結構的城市特徵,又符合東莞位於珠江口瀕臨大海這一區位特點;“厚德務實”既是東莞的城市人文精髓所在,更是時代精神的重要元素,符合東莞城市及經濟社會發展對市民道德品行的要求。

海納百川:東莞凝聚超600萬非戶籍人口的密碼

此後,東莞連續四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在文明城市建設中,東莞突出問題導向,創新性地將文明創建的高標準延伸至鎮村,進行環境大整改。在2017年“全國文明村鎮”的評選中,全市兩個鎮、三個村同時入列,顯示了東莞統籌推進市鎮村一體化文明創建的紮實成果。一個個民主和諧的“好村社”在莞邑大地不斷湧現,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基層善治“風景林”。

在基層社會治理改革推進過程中,東莞打造出一批省市共建、市鎮聯建的治理創新優秀項目。同時創新探索將積分制管理由公共服務領域廣泛導入至社會管理、居民自治、社會信用和志願服務領域。

東莞還通過推進社會治理“智網工程”、建立“平安建設促進會”工作機制、異地商會積分制管理、平安文化建設等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平安東莞、法治東莞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數讀

2010年

2010年,東莞在全省率先出臺積分制入戶辦法。截至2017年底,共有44624人獲得積分入戶資格,加上隨遷家屬56806人,共有101430人通過積分入戶落戶東莞。

2010年,在東莞中小學、幼兒園就讀的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學生數量為70.3萬人。2017年,這一數據增長至110.5萬人,約佔全市在校生總人數的77.6%。

2012年

自2012年以來,東莞市財政累計投入1800億元用於民生建設,年增長率均保持在10%以上。

2015年

東莞於2015年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至2017年底全市公立醫院藥品讓利15.22億元,“藥佔比”從32.9%下降至26.26%。

東莞全市已經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03所,形成了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志願者是文明城市的亮麗風景線,目前東莞全市註冊志願者達97萬人,佔常住人口比例超過13%,收穫了“志願者之城”的美稱。

金句

“東莞治理”與“東莞製造”齊飛

2017年,東莞再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成功實現“四連冠”。這塊“金牌”意義特殊。眾所周知,“全國文明城市”是綜合反映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協調發展的最高榮譽稱號之一,含金量頗高;而這麼多指標中,又以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干係最為重大。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和求真務實,東莞探索治理現代化,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海納百川,厚德務實

2007年1月,東莞精神的表述詞被正式確定為“海納百川,厚德務實”。如今,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會聚東莞,追夢圓夢,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沿海與內地等多元文化在這裡交匯,呈現出一片創業熱土、一方生活福地、一個和諧家園的美麗景象。

友善東莞,讓城市更溫暖!

2016年,在眾多市民的共同參與下,東莞市“友善之城”建設主題宣傳口號確定“為友善東莞,讓城市更溫暖!”這句口號體現出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反映了友善東莞的溫暖和諧,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潔響亮,富有感染力,能夠很好地向外傳遞友善東莞的獨特魅力。

評論

“東莞治理”正成為又一個“金字招牌”

截至2017年末,東莞全市常住人口834.25萬人,其中非東莞戶籍人口622.94萬人,佔總人口的74.67%。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從“人口倒掛,矛盾疊加”到“共治共享,文明城市”,東莞能夠凝聚眾多外來人口,得益於不斷創新社會和諧善治機制,不斷開創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海納百川:東莞凝聚超600萬非戶籍人口的密碼

改革開放起步後,經濟的快速工業化、農村的快速城鎮化、龐大的外來人口、毗鄰港澳的特殊區位等因素,給東莞提出了更加嚴峻的社會治理難題,使東莞早早開始著手傳統社會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填補社會建設的短板,探索治理的現代化。

隨著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包括東莞在內的東部先發地區率先遭遇“成長的陣痛”,普遍呈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而東莞更自有其特殊性:一是經濟結構特殊,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加工貿易的重鎮,東莞長期以勞動密集型、外向型產業為主;二是地理位置特殊,毗鄰港澳的區位成就了發展,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衝擊;三是行政架構特殊,市下不設縣,直管鎮的扁平結構;四是人口結構特殊,遍地工廠的村社區裡,“洗腳上田”的農民仍是滿腦子農村思維。在上述背景下,東莞一度面臨“產業低端化與空心化”“快速城市化帶來‘城市病’”“新移民的服務與管理難題”“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病’”四大城市發展陷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東莞早生病,也早診斷、早吃藥、早治癒,成了社會治理創新的探路者。

在東莞,不僅第一聲“號角”由此吹響,整個社會治理創新從問題的診斷,到政策目標,到方案舉措,再到引導落實的全過程,黨委政府都是“掌舵人”和“設計師”。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東莞人深刻認識到,只有在黨政主導下,社會才能“放而不散、活而不亂”。

為此,近年來,東莞不斷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探索和實踐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加快建設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社會”“好社會”,加快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要求相適應的“小政府”“強政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重要的社會支撐、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通過不懈努力,“在黨政主導下有序引導社會參與,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初見端倪。繼“東莞製造”後,“東莞治理”正日益成為這座城市又一個拿得出、叫得響的“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