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順德馬東——你可曾了解「永春拳」的起始

馬東村位於順德杏壇鎮的南面,南臨西江河馬寧水道。據說村子建於唐朝後期,馬姓和寧姓最先在此開荒定居,故取名為馬寧村,後拆分為東馬寧和西登村,具有千年的歷史。

獨特的地理位置

地理上的獨特位置,讓馬東在以水路經濟為中心的時代一度成為了杏壇重要的商業和交通樞紐,是江門至廣州貨運和客運的必經之路,吸引了多地人在此經商。上世紀70年代之前,廣西、江門等地的豬仔,糧米等貨物常常會以竹排木船的運送方式沿著西江順流而下運往廣州等地,路途之中都會在馬東停靠。

「一村一史」·順德馬東——你可曾瞭解“永春拳”的起始

「一村一史」·順德馬東——你可曾瞭解“永春拳”的起始

隨著之後馬路經濟的崛起,馬東水路交通樞紐的優勢逐漸喪失,碼頭繁華不再,慢慢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馬東的商業交通樞紐中心的角色也隨之褪色。與此同時,在馬路經濟時代,由於馬東偏離中心,馬路交通相對閉塞,在那個城市化和工業化飛速發展的年代,馬東逐漸被人遺忘。如今,沿著馬東堤圍行走,看著河道中來往的船隻,似乎依舊能夠感受到,當時竹排小船密佈,穿梭繁忙的場景......

「一村一史」·順德馬東——你可曾瞭解“永春拳”的起始

永春拳起始

馬東是武術永春拳的傳承之地,有著世代習武之風。作為永春拳傳承地,永春拳一代宗師陳華順(葉問的師傅),晚年於民國時期(1933年)返鄉回到馬東,隨後將永春拳術傳授給村裡的鄉親,永春拳得以在馬東代代相傳,至今已有百年多的歷史,目前已傳至第四、第五、第六代。可以說,只要是村內的村民,對永春拳都略懂一二,在村裡隨機遇到的一位路人很有可能就是永春拳的高手,可以為你講解何為永春拳。2013年永春被授國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馬東入選了佛山市百村升級行動計劃,成為古村落活化試點之一。

現有的陳華順故居是後人建的,故居的原址早已不在。

陳氏宗祠建於北宋年間,建築規模宏大,為三進祠堂,青磚灰瓦,雕欄畫棟,非常氣派。

門前燈籠高掛,對聯耀目,跨過門庭,一股永春武術氣息撲面而來,一廳的露天處左右兩邊的白牆上畫有永春拳的招式,男女各一套,栩栩如生,左右兩邊陳列各種永春無數兵器。走過前廳,進入第二庭,這裡是永春文化的主要展覽地。

據介紹,清乾隆末年(1795)年福建九蓮山少林寺被燒燬,寺內方丈至善纏身,邪兩途出走,後來至上的的知己由永春店後坐一角未完全燒燬,為紀念永春店至善將自己獨特的拳術命名為永春拳,全稱是少林永春後為躲避清廷通緝至上,來到佛山的內容,劃紅船戲班當伙伕之後他將詠春拳傳授給惠州人蘇三娘,三娘將武功傳給鹿頸,鹿頸又傳給唱大花面的黃華保和鄉二畫面的梁二娣,黃華寶良二弟又將詠春拳傳授給梁贊,這就是佛山有名的張先生,後來糧站又將永春。後來糧站又將詠春拳傳授給弟子陳華順,在當時陳華順甚至與黃飛鴻齊名,武功與黃飛鴻不中之間

嘉慶(1796-1821年)年間,永春拳為逃避官府圍剿,有一段時間曾稱作“詠春拳“(後”詠“字化簡為”詠“)。至道光末年(1850年),黃寶華華保良二弟兩師兄弟恢復“永春拳“叫法。

陳華順學成後,先在佛山蓮花地大街陶瓷店內教授永春拳術,傳人有兒子陳汝棉、葉問等,後回家鄉順德杏壇東馬寧縣(現在的馬東村)設館授徒,按照按照祖訓東馬寧的永春弟子恢復”永春拳”的名字。在20世紀20年代,其子陳汝棉在佛山昇平路西便巷開武館時,葉問等師弟送上牌匾賀禮,牌匾也赫然寫著”永春拳國術社“。葉問自幼投師陳華順門下習藝,20世紀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永春拳為業培養出黃純良張卓慶,李小龍等一批永春拳名手。

從民國(1912-1949年)年間至今,永春拳一直在順德杏壇東馬寧代代相承,經歷了第二代陳華順、第三代程汝棉等人,第四代陳家廉,第五代陳國基等人,現在已經傳至第九代。在傳承過程中,東馬寧弟子謹守“永春拳”一名,其他地區的永春弟子則沿用詠春拳的叫法。只是名稱不同,其實都傳承都是一家。

「一村一史」·順德馬東——你可曾瞭解“永春拳”的起始

素材整理:美麗佳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