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顺德马东——你可曾了解“永春拳”的起始

马东村位于顺德杏坛镇的南面,南临西江河马宁水道。据说村子建于唐朝后期,马姓和宁姓最先在此开荒定居,故取名为马宁村,后拆分为东马宁和西登村,具有千年的历史。

独特的地理位置

地理上的独特位置,让马东在以水路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一度成为了杏坛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是江门至广州货运和客运的必经之路,吸引了多地人在此经商。上世纪70年代之前,广西、江门等地的猪仔,粮米等货物常常会以竹排木船的运送方式沿着西江顺流而下运往广州等地,路途之中都会在马东停靠。

「一村一史」·顺德马东——你可曾了解“永春拳”的起始

「一村一史」·顺德马东——你可曾了解“永春拳”的起始

随着之后马路经济的崛起,马东水路交通枢纽的优势逐渐丧失,码头繁华不再,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马东的商业交通枢纽中心的角色也随之褪色。与此同时,在马路经济时代,由于马东偏离中心,马路交通相对闭塞,在那个城市化和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年代,马东逐渐被人遗忘。如今,沿着马东堤围行走,看着河道中来往的船只,似乎依旧能够感受到,当时竹排小船密布,穿梭繁忙的场景......

「一村一史」·顺德马东——你可曾了解“永春拳”的起始

永春拳起始

马东是武术永春拳的传承之地,有着世代习武之风。作为永春拳传承地,永春拳一代宗师陈华顺(叶问的师傅),晚年于民国时期(1933年)返乡回到马东,随后将永春拳术传授给村里的乡亲,永春拳得以在马东代代相传,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目前已传至第四、第五、第六代。可以说,只要是村内的村民,对永春拳都略懂一二,在村里随机遇到的一位路人很有可能就是永春拳的高手,可以为你讲解何为永春拳。2013年永春被授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马东入选了佛山市百村升级行动计划,成为古村落活化试点之一。

现有的陈华顺故居是后人建的,故居的原址早已不在。

陈氏宗祠建于北宋年间,建筑规模宏大,为三进祠堂,青砖灰瓦,雕栏画栋,非常气派。

门前灯笼高挂,对联耀目,跨过门庭,一股永春武术气息扑面而来,一厅的露天处左右两边的白墙上画有永春拳的招式,男女各一套,栩栩如生,左右两边陈列各种永春无数兵器。走过前厅,进入第二庭,这里是永春文化的主要展览地。

据介绍,清乾隆末年(1795)年福建九莲山少林寺被烧毁,寺内方丈至善缠身,邪两途出走,后来至上的的知己由永春店后坐一角未完全烧毁,为纪念永春店至善将自己独特的拳术命名为永春拳,全称是少林永春后为躲避清廷通缉至上,来到佛山的内容,划红船戏班当伙夫之后他将咏春拳传授给惠州人苏三娘,三娘将武功传给鹿颈,鹿颈又传给唱大花面的黄华保和乡二画面的梁二娣,黄华宝良二弟又将咏春拳传授给梁赞,这就是佛山有名的张先生,后来粮站又将永春。后来粮站又将咏春拳传授给弟子陈华顺,在当时陈华顺甚至与黄飞鸿齐名,武功与黄飞鸿不中之间

嘉庆(1796-1821年)年间,永春拳为逃避官府围剿,有一段时间曾称作“詠春拳“(后”詠“字化简为”咏“)。至道光末年(1850年),黄宝华华保良二弟两师兄弟恢复“永春拳“叫法。

陈华顺学成后,先在佛山莲花地大街陶瓷店内教授永春拳术,传人有儿子陈汝棉、叶问等,后回家乡顺德杏坛东马宁县(现在的马东村)设馆授徒,按照按照祖训东马宁的永春弟子恢复”永春拳”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其子陈汝棉在佛山昇平路西便巷开武馆时,叶问等师弟送上牌匾贺礼,牌匾也赫然写着”永春拳国术社“。叶问自幼投师陈华顺门下习艺,20世纪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永春拳为业培养出黄纯良张卓庆,李小龙等一批永春拳名手。

从民国(1912-1949年)年间至今,永春拳一直在顺德杏坛东马宁代代相承,经历了第二代陈华顺、第三代程汝棉等人,第四代陈家廉,第五代陈国基等人,现在已经传至第九代。在传承过程中,东马宁弟子谨守“永春拳”一名,其他地区的永春弟子则沿用咏春拳的叫法。只是名称不同,其实都传承都是一家。

「一村一史」·顺德马东——你可曾了解“永春拳”的起始

素材整理:美丽佳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