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93歲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決港珠澳大橋難題

上海交通大學

本文原標題:《敬佩!“90後”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決港珠澳大橋不少難題,卻說自己沒什麼能耐》

今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它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里,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籌備6年,建設9年,港珠澳大橋歷時足足15年。

它的建成與通車,讓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往來更加方便了。

它的背後是無數大橋建設者們的愛國奮鬥,砥礪前行。

今天,讓我們走近其中一位,交大土木系1949屆校友、中國科學院孫鈞院士。

93歲的他解決了港珠澳大橋的不少難題,今年初還親自去走了一遍,眺望大嶼山與伶仃洋。

“90後”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心繫這座橋

今年2月,已經93歲高齡的孫鈞院士心情格外舒坦,站在港珠澳大橋東島非通航孔橋的橋面上,眺望著大嶼山與伶仃洋,“來了這麼多次,這次心情最輕鬆。”

港珠澳大橋被譽為“世界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穿著薄薄的羽絨外套、拄著柺杖,沐浴在祖國南方溫暖的陽光下,孫鈞神采奕奕。沒有人能猜到,這位“90後”院士,過去一年的工作強度是這樣的:前後出差30多次,而今年春節來臨前的最後兩次出差,孫鈞都是從上海趕往港珠澳大橋。


上交大93歲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決港珠澳大橋難題


孫鈞院士(左一)在港珠澳大橋上參觀

最近五六年,孫鈞的心思都撲在了這座橋上。過去每次到這裡出差,他都是以專家身份,為這座大橋施工建設中遇到的難題把脈、出謀劃策。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當前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隧道深埋在外海海底,它的長度和埋置深度都達到世界最長、最深的規模。由於這項“超級工程”涉及很多全新的技術,其蘊含的巨大工程難度都是過去不曾遇到過的。已至耄耋之年的孫鈞,頻繁地往來於上海和珠海,奔走於工地和會議室,前前後後參加各類技術風險評估會、諮詢會達三四十次。“每次提技術方案,他都知無不言,剖析問題更是絲絲入扣,條理分明。”


上交大93歲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決港珠澳大橋難題


孫鈞院士工作發言

在孫鈞的工作議程上,農曆雞年的最後一個學術會議,是關於港珠澳大橋橋樑美學的。港珠澳大橋,跨海段長度22.9公里,海底隧道長達5.9公里,還有兩個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這兩個人工島如何規劃,人工島的景色如何與海景協調,吸引更多香港同胞到這裡來旅遊,全橋景色怎麼設計更好,這些都是橋樑美學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在成為交通部指定的技術顧問、為港珠澳大橋“專業護航”前,孫鈞曾參與過很多“超級工程”,其中包括青藏公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洋山深水港、長江隧橋等。“我這一輩子,經手的大項目大概就是這些。不是我有什麼能耐,大概是我資格比較老吧。”孫鈞謙虛地說,然後哈哈大笑起來。

銘記求學歲月,難忘濃濃母校情

作為交大土木系1949屆校友,雖已離校多年,孫鈞卻對求學時的一幕幕記憶猶新,多次返校參加分享活動,時刻心繫母校發展。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思恩永久,源沛脈長,老院士已經成為飲水思源精神的最佳詮釋。


上交大93歲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決港珠澳大橋難題


孫鈞院士參加交大土木工程系“百廿校慶土木論壇——傳承與發展”論壇

“六十年前,我們這幫人也是像你們現在一樣的熱血青年。”老院士回憶道,“不過那個時候可沒有你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食堂連凳子都沒有,四年都是站著吃飯的,平常吃的都是青菜湯和米飯,只有禮拜天可以吃一點葷,稱作‘打牙祭’,晚上在圖書館看書看得太晚,就吃幾塊鹹餅乾補充營養,我看到你們現在的食堂,真是不知好了多少倍。苦歸苦,大家都是很努力地學習,想著早一天畢業,為國家做貢獻,像當時念數學系的吳文俊,念物理系的何祚庥等等,後來都成為了祖國的棟樑之材。我們是四九年畢業的,是解放前的最後一批畢業生,也是解放後第一批畢業生,可以說是‘承前啟後’的一代。”

雖然踏出校門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在老校友的腦海裡。“那棟看起來很小很舊的房子是校長府邸,只有在職的校長才能住進去;食堂旁邊是體育館,解放戰爭時期,同學們就是把共產黨、地下黨員藏在那裡,躲避國民黨的迫害,交大成了‘小解放區’,史霄雯和穆漢祥烈士也是在那時英勇捐軀的。為科學和真理獻身,這是我們交大人的優良傳統啊。”

關心母校發展,語重心長寄語青年學子

孫鈞院士時刻關注母校發展和土木工程專業傳承,熱心建言獻策。說到目前應該怎樣發展交大的建工專業,孫鈞院士殷切提出三點期待:首先,土木工程雖然是一個傳統學科,但離不開新技術的更新改造。他希望在今後的學科發展當中,土木工程學科可以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適應學科發展新態勢。第二,他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發展的前沿動態,運用理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第三,高校的教師要將自己的科研、學習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去,給學生帶去更加新穎的知識內容。

我們辦學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別人做什麼做的好,我們也去搞什麼,亦步亦趨是永遠追不上的。要敢於開發新的領域,研究新的課題,有一個高的起點很重要。

——孫鈞

除了關心土木系傳承與發展,老院士時刻關注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當代的大學生跟六十年前相比,孫院士說:“現在的大學生跟我們當時相比,思想比較複雜––當然,這也是很現實的,你們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要自己找工作,成家立業,撫養老人等等,而我們當時,考慮最多的是怎樣把功課學好,為一道題目爭論半天,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還是需要現在的年輕人學習的。”他語重心長地寄語青年學子:“目前你們要做的,是一定要打好基礎,培養自己獨立鑽研、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方法,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好好珍惜現在的機會,在大學中所學到的,能讓你一生受益無窮。”


上交大93歲院士一年出差30多次,解決港珠澳大橋難題


孫鈞院士在交大土木工程系恢復建系三十週年學科發展戰略論壇上精彩報告

來源:人民日報、文匯報、上海交大新聞學術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