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學霸型高智商人士易鬱悶?科學家今揭開謎之「天才躁鬱症」

離家出走、跳樓自殺......

這些新聞不絕於耳

躁鬱症好像已經成為一個幽靈

不只是成年人,許多青少年也逃不過

這些情況能否得到正確的預防?

作為家庭成員

能否及時發現家人異常的精神狀態

採取正確的方式方法?

去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自金門大橋躍下身亡。自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的唐曉琳,課題是難度極高的RNA病毒方向。失聯前,她曾透露過自己壓力巨大,有投河的念頭。

去年2月,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劉薇薇在宿舍自殺身亡,年僅20歲。曾就讀於佛山一中的薇薇喜歡彈琴和唱歌,是名和關雎爾一樣的乖乖女;就在去世前,還通過視頻恭祝爺爺奶奶 “元宵節快樂”。

為何學霸型高智商人士易鬱悶?科學家今揭開謎之“天才躁鬱症”


匯聚全球精英的投行、證券等行業,在外人看來光鮮亮麗,但其實許多人都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導致自殺的新聞也不在少數。

在這個“人人都有壓力”的時代,前段時間“躁鬱症”再次刷屏,這不禁引起了我們對於“雙相情感障礙”的深思。

昨天還躊躇滿志,今天就足不出戶——都市精英人群的“心中之痛”,你究竟知道多少?

“低危抑鬱症”研究發現創造性人士多少患有此症


十年前,有一本名為《天才向左,瘋子向右》的書賣得特別火。這本心理學書籍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讓人們可以瞭解到瘋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

為何學霸型高智商人士易鬱悶?科學家今揭開謎之“天才躁鬱症”


對於躁鬱症,作者傑米森曾形容為“一個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敵人與同伴”——譬如毫無節制的購物,各種幻覺的產生,不斷說話,精力旺盛,無需睡眠,就像燃燒生命的火力突然加熱到平常的一萬倍、一千倍,然後,這一切又戛然而止。

躁鬱症到底是什麼?

這個曾經感覺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心理疾患,在十年前只是一個出現在書本上的“傳說”,如今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卻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驅之不去”的話題之一。

躁鬱症和抑鬱症有區別

躁鬱症是既有躁狂又有抑鬱的一類疾病,躁狂發作前往往有輕微和短暫的抑鬱發作,所以多數學者認為躁狂發作就是雙相障礙,只是抑鬱發作的才是單相障礙。尤其是女性可能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因此應做甲狀腺功能測定。

躁鬱症中將雙向障礙分為兩個類型,雙向l刑指有躁狂或混合發作及重性抑鬱發作,雙向II型指有輕躁狂及重性抑鬱發作,無躁狂發作。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躁鬱症容易被誤診為單相抑鬱,長期使用抗抑鬱藥治療,從而誘發躁狂快速循環發作,使發作頻率增加。因此正確診斷極為重要。

“昨天還躊躇滿志,

今天就足不出戶”,

這種看似尋常的反覆性心理,

其實內藏隱患。

而且“躁鬱症”似乎

“青睞”才華之士,

曾經在文藝界中造就了

李白、拜倫、梵高等文化巨人,

所以又被成為“天才病”

天才和瘋子中間那“一線之差”,並非只是由巨大創作熱情衍生而出的善意玩笑。

不久前,來自多倫多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專家共同發現,創造性人士或多或少都患有某種程度的“低危抑鬱症”,也叫“潛在抑制症(Low Latent Inhibition)”,而這類人群患上躁鬱症的幾率也會更高。

Q

對於天才而言,“想太多”確實是個問題。

A

這些人對環境刺激特別敏感,能產生更廣闊的思維,比普通人容易在更短的時間內接收並處理更多更綜合的信息。

換句話說,普通人對信息分類後就把它忘了,即使那些信息比他們想象中更復雜,可是“天才”總是對新的可能性更為敏感。

專家聲音

為何躁鬱症更青睞“天才”?

損毀了,陽光之人,

跨越閃動的眼球,

通往大腦,

帶著一種強烈的沉重和苦痛感

——這首來自英國詩人拜倫的詩歌,很好地詮釋了他內心的痛苦與不安。

在歷史上留名的很多傑出人物都可能是這種病的患者,

作家瑪麗•雪萊、弗吉尼亞•伍爾芙歐內斯特•海明威

作曲家艾文•伯林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

畫家保羅•高更傑克遜•波洛克……

對於普通人而言,面對每天的壓力和煩惱,頂多只是“鬱悶”而已;可對於“天才”來說,人生時而激昂亢奮,時而陰鬱痛苦,一不小心就“躁鬱”了。

“天嫉英才”這話或許說得不假,可是躁鬱症為何更常發生在“天才”身上呢?

就此話題,記者採訪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賈豔濱教授

“有研究提出,富有創造力、高智商的人更容易得躁鬱症,這可能是由某個特定基因引起的,因此具有遺傳性。一般家族當中有人患上躁鬱症,其他成員的患病率較高,但目前兩者關係研究尚未完全明確。”

為何學霸型高智商人士易鬱悶?科學家今揭開謎之“天才躁鬱症”



賈豔濱教授表示,躁鬱症並非是單一因素所致,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因素導致的。

“和常人相比,高創造力者,如藝術家、詩人、演員等,他們更為精力充沛, 工作時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想大膽, 擁有深刻而多樣的情感體驗。”

著名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說過的一句話:“疾病可能不會毀掉一個傑出的天才,但這卻並不意味著天才就絕非病態。”

那些讓天才“瘋狂”的原因,除了主觀因素之外,社會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賈豔濱教授解釋:

高創造力個體的異常表現

較容易遭到常人的反對和排斥,

以至於缺乏較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遺傳和環境應激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導致這類人群躁鬱症患病率更高的重要因素。”

情緒高低起伏出現異常也需警惕

俗話說,你有壓力,我也有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雖然過得比以往滋潤,但心理的承受壓力也隨之增加。

以為自己是“學渣”就能逃過“一劫”嗎?

雖然說“躁鬱症”多青睞於“精英”,

但也有專家指出,

這種喜怒無常的情緒表現,

並非只出現在“天才”身上,

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

都有可能躁鬱。

為何學霸型高智商人士易鬱悶?科學家今揭開謎之“天才躁鬱症”


“大家所熟知的躁鬱症患者是某些名人,所以很容易忽略正常人患躁鬱症的情況。實際上人群中雙相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5%~10%,這就意味著20個人裡面就有1個到2個人可能患上雙相障礙。”

賈豔濱教授告訴記者,

“學渣”也是雙相情感障礙的高危人群,他們往往因學習成績不好,排名落後,而得不到肯定,從而導致價值感缺失,與同學的關係也較為一般,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這些綜合因素也容易導致他們患上雙相障礙。

然而,情緒低落或一蹶不振很容易被“識別”,

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躁鬱症,

卻很難被自己和身邊人發現。

“想要識別和治療躁鬱症並不容易,通常這類患者會因抑鬱而前往就診,在醫生診療過程中發現躁狂相。”

賈豔濱教授說,

“少數患者能夠自我覺察到自己情緒高低起伏的異常,但單純靠調節自己的心理或改變認知,並不能完全消除病情,達到自愈。

一旦確診為雙相障礙,往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系統治療,主要方式為藥物治療輔助心理治療。

躁鬱症的表現:

抑鬱時情緒低落、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腦子反應遲鈍、消極自卑等;

躁狂時情緒高漲、自我感覺良好、言語增多、行為衝動等,則需要前往專業醫院尋求幫助。

躁鬱症患者能否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與他們的病情發展有著重大聯繫。診斷病症後,患者首先要跟家裡人進行正確的溝通。

1、自己建立對躁鬱症的正確認知,同時幫助家人正確認知

首先,躁鬱症並不是無法解決的,你可以通過正規的治療和藥物控制,以及正向思維訓練和好的生活習慣養成,對你的病症進行控制和改善,甚至完全治癒。

但是這件事僅憑你一己之力很難完成,你需要得到家人的精神支持,與他們協同處理。

2、不抱怨

即使你的躁鬱症的確診原因可能源自於遺傳,那也請不要和家人抱怨。

3、清晰表達求助內容

不要給家人提出空泛的要求,而是要把自己的需求清晰化、具體化,例如“請陪我看診、督促我服藥”。

而作為患者家人,更應該對躁鬱症客觀認知,但也不要把躁鬱症無限誇大,而應該與患病的家人保持良好的溝通。

高功能焦慮症:從情緒狀態變為心理障礙


“天天活在焦慮中,還自以為是精英”,除了躁鬱症之外,焦慮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對於普通人而言,焦慮並非一無是處,“轉換”得好的話,甚至還有可能成為推動自己奮發向上的“動力”。

和“躁鬱症”一樣,

“焦慮”一旦發生在精英人群身上,

“效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約有4000萬成年人在某一特定時段都處於焦慮之中。在這些人中,約18%的人口屬於“高功能性”焦慮症。

高功能性焦慮症:

指那些由於渴望“成功”又無法達到,從而出現焦慮、失眠、性情暴躁,甚至免疫力愈下的狀況,尤其頻繁地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

“高功能焦慮症在內向個性者完美主義者身上更容易發生,他們經常感到擔憂與緊張,神經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出現肌肉緊張等軀體症狀,難以放鬆,入睡困難,白天疲憊無力等。”

賈豔濱教授告訴記者:

一般的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比如很快要交工作報告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會緊張擔心,這就是正常的焦慮。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

適度的焦慮對人是一種激勵

“但是如果有些人出現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擔心害怕,出現緊張的事件與焦慮的程度不相稱的驚慌,且持續時間過長時,就很可能發展成了一種病理性的焦慮症狀,也稱為焦慮障礙。”

專家建議:

冥想

是減輕精英人群心理壓力的一個較好的方式,只需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著或者躺著,放鬆身體,專注呼吸,對出現在腦海中的念頭不抗拒,不評判,只是專注呼吸。這樣真正的放鬆和寧靜便會隨著用心呼吸而自然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