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從90元到頻頻跌破1元 「風電概念第一股」ST銳電如何自救

股价从90元到频频跌破1元 “风电概念第一股”ST锐电如何自救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於玉金 北京報道

股價頻頻跌破1元成為“仙股”,令昔日千億市值的風電巨頭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T銳電/華銳風電,601558.SH)進入人們的視野。

儘管10月22日,收盤在1元/股,擺脫“仙股”陣營,但隨著A股市場持續低迷,10月23日,ST銳電再次跌破1元。從90元/股到數次跌破1元/股背後,是華銳風電上市後“事故”不斷。細看華銳風電的前世今生,2011年上市鐘聲敲響時,命運似乎就開始發生轉折,首日破發更是預示著華銳風電今後的坎坷之路,虛增利潤、高層動盪、老闆被判刑、兩度披星戴帽、竊取技術等跌宕起伏的戲碼接連上演。

如何提振股價,真正擺脫“仙股”?華銳風電相關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已經完成大部分大額債務清理工作,解決諸多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公司負債總額大幅下降;2017年度公司實現扭虧為盈,已消除退市風險警示。2018年業績整體向好,預計未來3年盈利樂觀。”

“仙股”危機

A股市場避險情緒濃厚,潮水褪去,誰在裸泳一目瞭然。ST銳電成為中弘股份後又一加入“仙股”隊列的個股。

在10月18日,股價收盤跌破1元后,ST銳電當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如果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1元/股),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次日,ST銳電股價收盤仍低於1元/股。

經過高層輪番喊話後,10月22日,股市提振,ST銳電收盤在1元/股,擺脫“仙股”陣營,但隨著10月23日股市回調,ST銳電再次跌破1元報0.99元/股。

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銳風電股價低迷,今天又跌破1元,其退市的風險依然很大。”

與此同時,第一大股東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重工起重)火速馳援。10月19日午間,重工起重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增持ST銳電A股股份,如ST銳電股價低於1.05元/股,則重工起重將通過股票二級市場公開增持1000萬股-1億股。

而在更早的10月16日,ST銳電祭出最高達到2億元資金的回購計劃,ST銳電錶示擬回購發行的A股社會公眾股份,在回購資金總額為5000萬元-2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人民幣1.2元/股的條件下,若全額回購,預計可回購股份4166.67萬股-1.67億股,佔本公司目前總股本的比例為0.69%-2.76%。

“為促進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基於對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認可,為使股價與公司價值匹配,維護公司市場形象,在綜合考慮公司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的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公司擬用自有或自籌資金進行股份回購,以期增強投資者信心,保護公司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對於回購ST銳電稱。

“公司已經完成大部分大額債務清理工作,解決了與大連重工、美國超導等諸多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公司負債總額大幅下降,”華銳風電相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全力發展風機整機業務的同時,積極進行全產業鏈佈局,在風場運營、運維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形成了多個新的利潤增長點;2017年度公司實現扭虧為盈,已消除退市風險警示。2018年業績整體向好,預計未來3年盈利樂觀。

高樓起高樓塌

ST銳電如今的境況並非一日之寒,上市當天成為華銳風電的命運轉折點。

據其官網顯示,華銳風電成立於2005年,並於2011年登陸上交所,以打造“新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為核心戰略,創造了中國風電設備製造業多個第一。

華銳風電的締造者是韓俊良,出生國企加之善於“經營”,韓俊良曾帶領華銳風電走上高峰。本報記者曾報道,2005年,國內主流風機機型為750千瓦,韓俊良卻果斷買入德國1.5兆瓦風機的生產許可證。幸運的是,那一年,國家開始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不允許建廠”,而風電特許權招標中對大功率機組的青睞,讓眾多訂單花落華銳風電。

在上市之前,華銳風電的裝機容量業績也可謂驚豔。據招股書顯示,2007年-2009年,華銳風電在國內市場的市場份額逐年上升,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在國內風電整機制造市場反超競爭對手金風科技排名第一,新增裝機容量分別為1402MW、3495MW,市場份額分別為22.45%和25.32%,成為中國最大的風機制造商。

此外,招股書顯示,2008年、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華銳風電營收分別為51.46億元、137.30億元及75.4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3億元,18.93億元,12.73億元。

在2011年登陸上交所時,華銳風電融資94.59億元,市值逼近千億,更因風電巨無霸概念而在上市詢價程序報出了每股90元的IPO“天價”,創A股紀錄。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2011年上市成為華銳風電發展的分水嶺,上市當年,華銳風電不僅未能延續此前淨利潤猛增的勢頭,反倒是下降為5.99億元,同比下滑達79.03%。

2012年、2013年,華銳風電的淨利為-5.83億元、-37.64億元,接連虧損讓華銳風電處於退市邊緣面臨退市。

業績的陡轉直下與風電行業的基本面腳步相同。經過數年飛速發展之後,我國的風電市場日漸趨於飽和。2011年之後,包括風電在內的多種新能源投資皆陷入行業低谷。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目前電力行業處於過剩狀態,與華銳風電鋪的攤子太大擴張太快有關係,這可能也是其淨利虧損的重要原因。”

華銳風電的劫數是從自曝家醜開始的。2013年3月6日晚間,華銳風電發佈公告表經自查發現,公司2011年度財報存在會計差錯,引起證監會調查。隨後不到一週的時間內,董事長韓俊良因辭去董事長職務。此後,華銳風電開始遭遇“解約門”、高層動盪等風波。

兩年後,2015年11月20日的證監會新聞例會上通報了對華銳風電信披違法一案的行政處罰。據當時處罰公告稱,為粉飾上市首年業績,華銳風電通過偽造單據等方式在2011年度提前確認收入,虛增2011年利潤總額2.78億元,佔2011年利潤總額的比例為37.58%。

證監會責令華銳風電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韓俊良採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另據北京法院網披露,2017年1月,北京一中院認定被告人,ST銳電原董事長“韓某”犯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11個月。

大股東態度不明朗

從上市後就一路坎坷的華銳風電,抗打擊能力和自救能力很強。

面對退市危機,華銳風電在2014年賣資產自救,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華銳風電進行了一次重大債務重組和出售應收賬款,獲得13.58億的營業外收入,而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當年仍虧損9.05億元。

不過,2015年、2016,華銳風電再次接連虧損,淨利潤報-44.52億元及-30.99億元,但是2017年淨利潤為1.15億元,扭虧為盈。

值得關注的是,業績“起色”的背後是新主人的出現及再次賣資產。

2016年底,重工起重成為華銳風電第一大股東。而新主人來不小,公開信息顯示,由大連國資委全資的大連重工·起重是國家重點企業之一,也是中國裝備製造業骨幹企業。

還是同樣的配方,為避免退市,2017年華銳風電通過轉讓3家子公司股權,取得投資收益2.16億元,與此同時,與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連重工機電設備成套有限公司簽訂《質量問題諒解備忘錄》,取得4.13億元質量賠償收益;此外,加大出質保及回款工作力度,收回較大金額的逾期應收賬款,衝回計提的壞賬損失3.24億元。

而華銳風電最新的半年報顯示,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04.67萬元,同比減少99.07%。

今年年初的技術剽竊案,華銳風電也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華夏時報》記者曾報道,1月8日,美國聯邦檢察官指責華銳風電竊取美國超導公司AMSC技術剽竊,並稱該案週一(1月8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法院開庭,如果被判有過失,華銳風電可能面臨最高48億美元的罰款。

7月4日,華銳風電與蘇州美恩超導有限公司、美國超導公司、美國超導奧地利公司共同簽署了《和解協議》並於同日支付了第一筆和解款,達成和解。

儘管華銳風電見雷拆雷,但是未能扭轉股價的頹勢。自身回購、 大股東緊急增持等也未能真正令華銳風電徹底擺脫“仙股”的境況。

10月24日,華銳風電公告稱,依據其與重工起重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約定:雙方以5億元註冊資本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國內外海上及陸上新能源項目。

對於,此次成立合資公司,ST銳電稱,有利於資源整合,發揮企業優勢資源,提高資產利用效率。

“作為首個將海上風電項目納入企業發展範疇的企業,華銳風電現已實現扭虧為盈,未來,華銳風電將繼續強化海上風電優勢,與此同時,華銳風電將不斷提高運維團隊的服務質量,積極佈局海上風電後市場。”上述華銳風電相關人士說。

宋清輝表示,“得到大股東重工起重幫助,或能夠能幫助華銳風電脫困,但具體的效果尚待進一步觀察。”

不過,《戰略合作協議》需經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且同時經重工起重報股東及大連市國資委批覆同意後方可生效,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有意思的是,7月31日,ST銳電稱,重工起重發來的告知函,擬籌劃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持有公司的股份,並且已經有意向方與其接洽。

對於大股東擬抽身而退的新進展,華銳風電方面諱莫如深,上述負責人表示,關於華銳風電與重工起重相關進展請以公告為準。

面對股價仍在1元徘徊,淨利潤下滑,大股東的態度不明朗,ST銳電仍難擺脫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