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青蟹,爲何能「橫行世界」?

三門青蟹,為何能“橫行世界”?

Gao xiaofan

本報記者李 平

九月蟹肥,隨著秋風漸起,三門青蟹逐漸爬上了市民的餐桌,上演著一場美味的“蟹”逅。

近年來,依託良好的品質,以及三門政府一系列的品牌推廣發展戰略和舉措,“三門青蟹 橫行天下”的美譽逐漸廣為人知。

前不久,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前,中國農業農村部公佈了全國100個農產品品牌,三門青蟹欣然“爬”上榜,是我市唯一一個入選的農產品品牌,浙江省也僅有5個。

一場颱風,促成產業契機

三門灣,港灣深嵌,鹹淡水相生,盛產青蟹,素為“青蟹之鄉”,舊時三門沿海漁民採用網捕。

上世紀80年代,因海塗圍墾,青蟹自然資源減少,當地漁民漸漸開始圍塘進行人工養殖。而真正促使青蟹養殖在三門全縣鋪開的契機,是一場颱風帶來的災難危機。

1997年11號颱風給三門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被海水浸泡過久的土地因鹽鹼過高,短期內無法再種植糧食、柑橘、棉花等傳統農作物。

窮則思變,位於花鼓漫島的濤頭村率先想到了“在海靠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種改養,養殖青蟹,效益比耕種旱地高出5至8倍。嚐到甜頭的濤頭村民迅速擴大了養殖面積,周邊鄉鎮也紛紛效仿,在“濤頭模式”的帶動下,青蟹養殖產業迅速在三門縣鋪開。

一隻青蟹帶動了一方產業。從被動養殖到爭相養殖,從零星養殖到跟風養殖,經濟效益促進三門青蟹產業的興起,然而初時,青蟹養殖以粗放型混養為主,產量高,但產值不高,沒有品牌,難以和其他產地青蟹拉開競爭差距。

一隻蟹,成就一座城

面對青蟹產業的發展,三門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通過創新養殖模式,提高品牌價值;拓展營銷渠道,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著手,發揮政府有形之手,打造“三門青蟹”致富金品牌。

三門縣政府帶領養殖戶,依託省內外科研院校進行青蟹養殖技術攻關,探索出單養、混養、輪養、套養等多種養殖模式,推廣健康養殖,青蟹產量和品質穩步上升。同時,還攻破青蟹越冬暫養這個傳統難題,成功解決了春節前後市場供應問題。

貨好也得勤吆喝,如何讓三門青蟹真正“橫行天下”,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金飯碗?

從2001年起,三門縣在全國首家註冊三門青蟹商標,並連續舉辦多屆“三門·中國青蟹節”,利用“節慶文化”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十多年持續不斷的“組合拳”推動下,“三門青蟹”先後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並多次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漁業博覽會等金獎。

“三門青蟹”的品牌打響提升了三門整體形象,帶動了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效益顯著,也為那些圍著青蟹忙碌的人們帶來一份好收益。

隨著中秋、國慶“雙節”的青蟹銷售旺季過去,三門大塘村的村淘“阿花”葉衛娥和家人才稍稍緩口氣。“每年中秋前後幾天都是青蟹銷售旺季,每天都兩三百單,我們一家從早上4-5點開始收蟹、打包、寫單、包裝、發貨,忙到晚上8點左右。”

葉衛娥介紹,隨著三門青蟹名聲響亮,今年國慶期間,一些來自杭州、溫州的客人都說不用快遞寄,選擇上門自提,同時也把參觀養殖塘,吃吃農家菜作為國慶行程的一部分。

據瞭解,截至2017年年底,三門全縣共有青蟹養殖面積8.8萬畝,青蟹養殖合作社有258家,從事有關產業達10萬多人;總產量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國的九分之一,總產值6億多元,與青蟹相關養殖產業產值近23億元,“三門青蟹”品牌價值達40多億元。

多措並舉,讓發展可持續

如今,“三門青蟹”儼然是三門的一張“金名片”,也是三門當地青蟹產業人端在手裡的“金飯碗”。

而“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好這張金名片”,已經成為三門當地共識。

對此,三門縣青蟹行業協會會長丁明標說:“三門青蟹的品牌創立不易,需要三門人齊心協力共同經營和維護,特別需要我們青蟹養殖戶和販銷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共同遵守行業自律公約,維護市場秩序,讓三門青蟹‘爬’得更遠。”

為推進青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目前,三門制定了《三門青蟹產業發展規劃》,繼續深化資源保護和技術攻關,充分發揮資源、品牌優勢,積極拓展國內外青蟹市場,全面提升三門青蟹產業水平和品牌競爭力。

在品牌營銷方面,三門將繼續推進全方位營銷,穩定傳統銷售環節,創新發展適應現代消費特點的連鎖、配送、專賣、直銷等新型流通體系;大力發展淘寶電商、微信電商和社區電商,實行精準營銷;積極拓展國內華東和周邊市場,積極進軍海外市場,讓三門青蟹走得更遠。

在推動產業融合方面,深入挖掘青蟹產業文化,通過“美麗魚塘”等建設,發展一批集養殖、休閒、體驗為一體的以蟹文化為特色休閒漁業旅遊帶,滿足全域旅遊需求。

“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構建‘三門青蟹’品牌建設長效機制,做強做優青蟹產業,持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讓青蟹成為三門人長長久久的‘金飯碗’。”三門縣青蟹產業辦負責人嚴西進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