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從目前的閱讀教學的觀察來看,有一個命題叫“閱讀頭上三把刀”,這“三把刀”用得好就是解剖文本的利器,如果我們使用不當,它可能就是肢解文本和蹂躪文本的屠刀。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第一把刀叫“知人論世”

錢鍾書先生曾有一個玩笑,當大家一窩蜂去關注他是一個什麼人,而不去讀他作品的時候,他說“你們吃雞蛋的時候,還要關注下蛋的那隻雞嗎?”

我想,我們真的要了解一部作品,讀懂作品,研究作家是非常必要的。

這就叫知人論世。

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是概念化的。

我們藉助關於一個作家的知識,關於一個作家的很多概念,很多判斷,去推、去套相應的作品。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比如我們一講到辛棄疾,學生的頭腦中裝著大量關於辛棄疾的信息,抗金英雄、壯志難酬、悲憤壓抑,所以在大量簡單化、機械的訓練之中,學生幾乎不用自己的心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知這個文本,一看到“辛棄疾”,跳出來的就是這些詞。

糟糕的是,我們的考試常常讓這樣一種做法拿分,重的是概念化,也就是思維的空洞,這個傾向值得我們關注。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第二把刀叫“自圓其說”

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做“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它讓我們解開了我們閱讀文本的很多繩索。

但是這句話只是強調每個人在閱讀文本時的自主性,自由性和個人創造性。但不要忘記了,我們閱讀的這本書是一個客觀事實。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所以,很多人說,只要我能自圓其說,這個閱讀就是有效的。

如果“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成立的話,那麼莎士比亞的價值在哪裡呢?

很多時候,很多人談論的是哈姆雷特,他可能談的不是哈姆雷特,是哈利波特,他也可以自圓其說。

錢夢龍老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課例就是《愚公移山》,但我也看到有的老師講《愚公移山》的時候,作無度的甚至是無端的解讀。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愚公移山

他講愚公是一個狡猾的老頭,陰險的老頭,愚蠢的老頭,似乎也能自圓其說。

但是,經不起推敲,因為愚公移山本來就是一個寓言,寓言是不需要追求符合自然規律和很多常識的,它就是編一個故事講一個道理。

所以你看《伊索寓言》,上來第一句話就不符合規律。

“冬天有一條蛇躺在地上”,這完全不符合生物的習性,因為冬天蛇都去冬眠了。

那為什麼我們不認為伊索寓言是錯的呢?因為它就是寓言。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像這種自圓其說,培養的是一個人簡單、隨意、粗暴的態度。

讀書的時候,粗暴地對待文本,那麼在生活中,完全有可能粗暴的對待別人,對待我們這個社會,這不是我們教育應該做的事,教育者應該要做對的事,不一定要做有利的事。

第三把刀叫“跟作品共鳴”

拿到一首詩,老師往往說“同學們,這首詩好在哪裡?”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這首詩是好的,你沒有質疑它的權利,你的任務就是找到它的優點,這就是一種辯護式的閱讀。

所以,我們把它叫做“跟作品共鳴”,尤其當我們面對經典名著的時候,我們總是強調要跟它共鳴。

可是不要忘記了,我們是現代文明滋養下的人,我們和過去的作品更多的不是要共鳴,而是要對話。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讀《水滸傳》,面對元末明初的一個鄉下窮秀才,他的文學水準非常高,他的表達非常具有魔力,甚至可以控制我們。

我們跟他共鳴什麼呢?

他寫屠殺,對婦女充滿仇視,我們要跟他共鳴嗎?

不是,我們不需要共鳴。

這部作品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否定他,他有他自己獨特的價值,但我們要做的不是要跟他共鳴,我們要跟他對話。

我們要知道為什麼他會這樣寫?

他的缺點在哪裡?

培養我們的辨別力。

但是“共鳴”這樣一個概念,完全取消了這種對話的可能。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那麼這“三把刀”,它的共同點就是思維的缺席,理性的缺失、思想的缺位。

我們更多的是感悟、感知、感覺。

如果每個人的感覺都能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那麼教育要幹什麼?

教育當然要保護每個人天才的,個性化的感覺和感知,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學會把自己的感知、感覺建立在人類公共知識和文明的基礎上。

閱讀教學值得我們關注,它的重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重組閱讀內容。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包括教材改進,還有目前國內很多同行都在做的探索,比如說群文閱讀、專題閱讀、長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

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從閱讀教學上來重組改進。

所以引入批判性思維作為改進目前閱讀教學非常有力的工具甚至是武器。

用批判性思維解構,造成學生“淺閱讀”的根源在哪裡?

批判性思維的國際化教育所提倡的是:通過大量有效的訓練,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通過學習與練習,逐步建立獨立判斷、開放理性的思維能力,對古今中外已學的知識產生新的理解,脫離“標準答案”式的思維模式,打開國際化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