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軍爲何偏偏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


這個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軍也有刺刀,但是不怎麼精通。人家主要靠炮火覆蓋。

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曾經多次和美軍拼刺刀的。在阿留申群島的戰役中,或者硫磺島戰役,以及瓜島戰役等,總是經常出現這樣的戰況——白天,美軍先是以壓倒性的火力優勢把日軍打跑,然後美軍登島據守。而日軍則於夜間悄悄摸到島上的美軍陣地跟前,趁美軍不備發動突然襲擊,舉著三八大蓋哇哇叫喊著衝向美軍。美軍雖然有火力優勢,但是鬼子衝得太近太猛,加上是夜間,尤其是美軍真的不怎麼練習刺殺術的,畢竟手裡火力太猛,誰跟你練刺刀術?因此美軍反而在肉搏戰中吃了不少虧,只能選擇撤退。當然,到了白天之後,美軍再次以火力覆蓋島上日軍,日軍再度被趕跑。如此來回往復。整個太平洋戰爭幾乎就是美軍和日軍圍繞著各種島嶼的爭奪戰,只要美軍登錄島嶼,就有可能面對日軍的自殺式衝鋒,日軍跑來和美軍拼刺刀的事情不在少數。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夕的沖繩登陸戰中,美軍也多次遭遇日本鬼子的這種自殺式的衝鋒。


鬼子的步槍連帶刺刀的長度幾乎和鬼子的身高等同,他們非常注重刺殺術。

為什麼身材矮小的鬼子那麼“喜歡”和人高馬大的美軍拼刺刀呢?說起來,這事就說到了鬼子的痛處了。

痛處在於,日本資源奇缺,金屬製品幾乎全部靠進口,所以你看日軍的標配三八大蓋,完全是一戰時候的技術水平,就是因為沒有那麼多銅鐵來造子彈, 所以就只能用單發步槍了。也正因此,鬼子非常注重槍法的訓練,力求做到“彈無虛發”。在亞洲戰場上,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可以頂至少五個國軍士兵,就是這麼來的。但是這點水平也就能欺負一下裝備落後體質羸弱的國軍,到了美軍的火力覆蓋面前就只有送死的份。為了揚長避短,儘量避免和美軍火力對峙,日軍總會尋找各種機會和美軍打近戰,比如前面所說的趁夜偷襲。有時候兩軍對噴,日軍被壓得抬不起頭的時候,往往也會一鼓作氣(死)的突然從戰壕中暴起衝向美軍,想搞近身肉搏,結果自然是被美軍掃得血肉橫飛。能活到美軍陣地跟前的沒幾個。


當然,鬼子雖然沒有物質資源,但是他們有武士道精神啊。他們對刺殺術的嚴格練習是秉承著武士道精神的,因此他們的刺刀、劈刀的水平遠高於國軍,基本可以做到以一打三。這也是我軍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在亞洲戰場上依靠白刃戰屢次得勝,日軍把這種自信也帶到了太平洋戰場上。當然,這種“自信”也是無奈的表現,因為火力拼不過美軍,只能依靠偶爾發起的白刃戰稍微挫一下敵軍銳氣以漲自家威風。


然而,這種“便宜”註定了只能偶爾佔點,因為美軍不僅正面火力兇猛,到後期,為了應對那些突然從地堡、掩體、山洞或者樹林裡面竄出來拼刀的鬼子(已經彈盡糧絕),美軍為自己的士兵每人配備手槍一把,遇到日軍拼刺刀,就用手槍斃掉鬼子,因為手槍方便操作,不易誤傷友軍,在近戰中是完全可以壓制鬼子刺刀的。

美軍練習手槍射擊,專門對付拼刀的鬼子。

歸納起來看的話,面對美軍或者蘇軍這種人高馬大又火力兇猛的對手,鬼子是非常矛盾的——純火力對抗,必敗無疑;自殺式衝鋒,九死一生。但是又要為天皇效忠啊?如何是好?只能依靠武士道精神和藥物(日軍給自己士兵服用興奮劑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加持,想辦法切近戰模式,拼得一兩個人頭,或許能贏得一兩場戰鬥的勝利。對於和美軍拼刺刀這種戰法,日軍是又愛又恨的,愛是因為沒有別的致勝辦法了,恨是因為這種辦法代價過於慘重,幾乎九死一生。所以,日軍既不願意和美軍拼刺刀,因為能活到和美軍過兩招的機會實在不多,但是他們很多時候也不得不用刺刀戰拼死一搏,否則更加難以獲勝。簡直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太淒涼!


獨釣寒江


二戰中,日本兵是最喜歡與對手拼刺刀的,而且日本兵也非常擅長拼刺刀,曾經在中國戰場,倒在日本兵刺刀下的中國士兵及平民是不計其數。日本兵的“三八大蓋”步槍前端都配得有刺刀,而且刀身比較長。可見,日本兵已經把拼刺刀作為了他們非常重要的一種戰術。這與日本兵的“武士道”精神是分不開的。但是,在二戰後期,日本兵卻不敢與美國大兵和蘇聯士兵來拼刺刀,這是有原因的。

在太平洋戰場,當美國與日本在東南亞一些島嶼上面做殊死搏鬥時,因武器裝備不如美國大兵的那麼精良,所以日本兵就想辦法尋找與美國大兵拼刺刀的機會。剛開始,日本兵也曾經與美國大兵拼過刺刀,而且取得了很多優勢。日本兵仗著身材矮小,東南亞的島嶼上又叢林密佈,日本兵藉助叢林的掩護悄悄向前推進,然後出其不意地端起刺刀叫囂著向美軍猛撲過去。美國大兵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在他們平時的訓練課程中並沒有拼刺刀的練習,而且也沒有像樣的冷兵器。所以牛高馬大的美國大兵面對日本的刺刀衝鋒是根本就不知所措,被捅死了很多,剩下的只有潰逃,損失相當嚴重。

後來,美軍指揮官痛定思痛,便制定了一套便於近戰的戰術方式。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人手配備一把手槍。因手槍體量小巧,攜帶方便,射擊角度又靈活,而且射速不如步槍,所以就算穿透了日本兵的身體之後也不會誤傷自己人。所以, 下次再遇上日本兵哇啦哇啦衝過來時,美國大兵抬手就是一槍給他直接崩了,根本不給其展示刀法的機會。但手槍有一個弱點,就是每個彈夾只有6發子彈,而且有時會子彈卡殼,所以後來,美軍便自發地結為幾人一組,同伴之間相互輪流掩護裝彈。因此,日本兵以後就不敢與美軍近戰了。

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在諾門坎進行戰鬥時,面對蘇軍的機械化部隊毫無勝算,所以也曾經想過用拼刺刀的方式來進行戰鬥。但諾門坎地區是清一色的廣闊平原地帶,非常適合蘇軍機械化部隊作戰。每次作戰的場景一般都是前面是厚重的鋼鐵怪獸坦克在前隆隆推進,天上有飛機嘶叫著對日軍進行轟炸掃射。進過坦克飛機的清理之後,剩下的日軍也就是殘兵敗將了。如果還有日軍不知好歹向蘇軍進行刺刀衝鋒,很簡單,蘇軍的衝鋒槍可不是吃素的,還沒近身就像割韭菜一樣給直接突突掉了。【闕興明】


大國策


事實恰恰相反,日軍十分想和美軍、蘇軍拼刺刀,但人家不願跟他玩兒,各種輕重武器一起開火,就給鬼子給突突了。

經常看抗戰劇的都知道,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在日軍近距離交戰時都會選擇拼刺刀或者大刀片砍鬼子,這並非神劇情節,而是因為我軍裝備太差,普通士兵根本沒有手槍、衝鋒槍等近戰武器,像八路軍連人手一支步槍都達不到,一旦鬼子衝進本方陣地,只能選擇拼刺刀。

美軍、蘇軍就不一樣了。這兩位堪稱二戰期間最富裕、火力最猛的軍隊。當中國戰場的武器裝備還停留在一戰水平時,人家已經是二戰中的頂尖土豪了。

先說說最擅長割韭菜的蘇軍。

蘇聯和日本的交戰時間很短,因為鬼子實在太不經打。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軍好歹還和蘇軍拼了一把,雙方互有傷亡,但鬼子此後再不敢打蘇聯的主意。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以後,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經歷過德軍考驗的蘇軍堪稱地球最強部隊,面對號稱日本最精銳之師的70萬關東軍,蘇聯根本不用主力,坦克集群在開闊的東北平原上突擊猛進,打得關東軍屁滾尿流,拼刺刀?根本不給你機會。

即便是步兵衝鋒,鬼子也是送死。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射程200m,容彈71發(彈鼓),射速900發/分,鬼子們還沒衝過來,就被割韭菜了,子彈吃不完兜著走。

再說命最值錢的美軍。

美國和日本主要在太平洋戰場打仗,島嶼登陸作戰時的主力是海軍陸戰隊,美軍士兵除了配備最基本的單兵武器——步槍外,還有湯普森衝鋒槍、手槍,最後才是刺刀或匕首。

由於武器裝備落於下風,日軍就喜歡近戰拼刺刀,一開始,美國大兵面對狂叫著衝上來的鬼子也曾拼過刺刀,但他們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鬼子的對手。

美國大兵很愛惜生命,也很畏懼鬼子的拼命精神,所以美軍給士兵每人標配一把手槍(通常只有軍官才配手槍),儘量避免和日軍近距離接觸。如果避免不了近戰,美國大兵的湯普森衝鋒槍一陣突突,讓鬼子沒有拼刺刀的機會;衝鋒槍沒子彈了,可以用手槍;手槍換子彈時,戰友可以相互掩護,輪流換彈;最後都沒子彈了,才拼刺刀或匕首。

試想一下,如果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擁有美蘇兩國的精良武器和無限子彈,我們的戰士還需要餓著肚子和日本鬼子拼刺刀嗎?所以說中國士兵不是喜歡拼刺刀,而是不得不拼刺刀。他們保家衛國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軍林縱橫!

事實上,這個問題嚴格地說來,是個偽命題。不過了解一下那段歷史,尤其是看當年日軍的兇悍,正視當今“神劇”不無好處!

對上美軍、蘇軍,日軍不是不願意,而是很願意拼刺刀,因為重裝備不如人,如果以拼刺戰勝對方不是很合算嗎?

裝備也適合拼刺

二戰時期的日軍,拼刺是其一大優勢。要知道,日本兵的訓練簡直就是按照特種兵的標準來訓練的。(戰爭後期因兵員嚴重不足素質下降不算)當然這不是指日軍的身高,確切地說,當年的日本兵個子小得很。

有資料顯示,1927年,日本頒佈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身高超過150釐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甲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50釐米以上,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45釐米以上的屬於“丙種”,有精神異常或者身高不足145釐米的屬於“丁種”,而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一般被劃為“戊種兵役人員”。

這身高

日本軍方針對這一特質,進行了一系列訓練工作,把每個青壯年培養成能夠單兵的作戰軍人,不僅武器操作課程抓得很緊,更重要的是單兵體能訓練、刺殺訓練更是強項。

其專業軍事素養,吃苦、耐勞、不怕死,負重長途行軍等在戰場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一度令交戰對手頭疼。

日軍之所以如此喜歡白刃戰,原因就是因為國小資源匱乏,他們認為裝備衝鋒槍不僅造價太高,實際作戰效益趕不上百發百中的神槍手!

長途襲擊是其慣用打法

許多日本部隊隊傾向於白刃格鬥。很多日本男子從小就接受刀術訓練,以至於許多老兵(到抗戰後期後源素質就整體下滑了)對於人體的肌肉都十分熟悉,可以巧妙地直接將刀尖插入敵人的心臟。

當年中國抗日戰場,很少有部隊在白刃格鬥中能戰勝日軍,其實美俄也怵。

比如說美軍,剛開始也被其氣勢嚇倒,傷亡較重,非常頭痛日軍的這種打法。後來,美軍研究發現,手槍是近距離作戰的理想武器。

美軍白刃格鬥也怵

實戰證明,手槍在白刃戰中作用最好。它的長度短,可以輕易轉向任何一方射擊,射擊姿勢也可以五花八門,裝藥少,即便近距離擊中第一個對手後,也不易貫穿擊傷後面的自己人,而威力遠超過刺刀。一旦遇上短兵相接,美軍更是將三個人編為一組,如果出現其中一個人子彈打空的情況,其他兩人可以掩護裝子彈。美軍短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隨便找美軍拼刺刀送死了。

到後來,美軍發現火炮、飛機、噴火器的效用以後,乾脆近距離作戰也儘量迴避了。

俄軍同樣不願近距離纏鬥,坦克集群衝鋒,大量火炮的轟擊,令日軍的白刃格鬥根本沒有市場。


軍林縱橫


受到傳統武士道影響,以及多場戰爭的實戰經驗,包括西南戰爭和日俄戰爭,日軍對所謂的白兵突擊情有獨鍾,這不僅僅是因為此前,刺刀衝鋒顯示出了很強的戰鬥能力,而且還認為刺刀能顯示軍人的勇氣,這一點,跟當年的三十米內刺刀見紅很類似。

但他們完全忽略了戰爭的變化,從一戰開始,自動武器就已經大規模出現在了戰場上,在無法壓制對方自動武器的情況下,刺刀衝鋒完全就是大屠殺,事實上,日俄戰爭中日軍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乃木希典的滿洲軍第三軍,在旅順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但因為戰爭的勝利,以及日本需要對軍隊形象的維護,反而讓這種古典戰術得以保留下來。

中國戰場上,對面的中國軍隊基本都處於絕對劣勢,這裡指的是火力上,日軍配備的大量火炮能輕鬆敲掉中國軍隊的輕重機槍。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剛從中國戰場過來的日本南方軍,很快認識到了歐美列強們的威力,除了更多的輕重機槍外,還有大量的衝鋒槍,大量自動火器,讓美軍在戰場上能編織其吞噬一切生命的火網,充足的後勤讓其不必擔心彈藥補給問題。

事實上,如果您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在太平洋上,日軍發動的刺刀衝鋒,大多都是陷入絕境後的行動,糧彈耗盡,外無援軍,在無法投降的情況下,是病餓而死,還是選擇衝鋒被打成篩子?後者無疑更有吸引力,何況還能落個忠君報國的名號。所以,與其說是刺刀衝鋒,不如說一死求個痛快,美軍根本不必與其拼刺刀,只要不斷掃射就可以了。日俄戰爭的經驗也表明,雖然歐美人更高大更強壯,但與受到長時間刺刀訓練的矮小日本士兵相比,拼刺刀的時候是一邊倒。

至於蘇軍,情況也類似,唯一的不同時,蘇軍的衝鋒槍更多,還有大量的坦克裝甲車輛,戰爭末期,日本即將投降,誰都知道打不下去了,多年被洗腦的皇國美夢破滅,很多太過於忠君愛國的日本人受不了刺激,有的選擇自殺,有的選擇讓蘇軍給個痛快罷了。


鷹眼防務觀察


日軍:我們蝗軍士兵,就是被衝鋒槍掃成篩子,就算是被噴火器燒成烤肉,在軍官的一聲令下也要板載衝鋒! 誒呀媽呀塹壕待著真安全(真香)。

刺刀衝鋒和白刃戰這種一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澎湃的戰術在日軍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戰術意義和精神意義,在奠定日本列強地位的日俄戰爭中,鬼畜乃木希典大將就成功的讓數萬日本年輕人向俄羅斯帝國軍隊發動刺刀衝鋒。雖然戰鬥獲得了勝利,但是損失的人數一度讓所有士兵的母親恨不得把乃木希典剝皮抽筋。

日俄戰爭根本就是拿人命堆出來的

但是乃木希典作為日軍武士道的集之大成者,雖然作為一名軍人他就是個傻子,但是作為一名臣子拉出來作為正面典型還是非常不錯的。因此日本人在一戰和二戰的戰術訓練中非常重視“武士道”精神體現的白刃戰和刺刀術(日文為銃剣術)

(在中國戰場小太爺這種瘸子還能拿刺刀捅死日本兵,只能說小太爺戰術素質太過硬了)

從物質方面講,日本的工業實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在軍隊進行武器設計製造時為了減少後勤的壓力,儘量使用友坂6.5mm子彈。軍隊中的輕武器子彈一律使用8mm南部手槍彈和6.5mm以及7.7mm彈藥。武器也是儘量從節省彈藥減輕後勤壓力下手。因此從一戰結束之後,日本就建立了以38式步槍、大正十一式機槍和92式重機槍為體系的輕步兵裝備體系。(雖然這些武器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更換,尤其是歪把子早早就撤裝了)

從精神方面來講,日本士兵訓練時雖然格外重視高精度射擊,但在平時訓練的時候非常重視刺刀見紅的精神,在日本士兵看來刺刀拼殺是一種公平且武士的決鬥。因此從基層士兵到上層軍官都非常重視刺刀術,實際上對於高層來講,刺刀術能夠有效的減少彈藥消耗和後勤補給壓力,這才是最主要的。

刺刀見紅對於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非常好用,大兵團戰鬥的時候日軍的火炮對中國軍隊有著絕對的壓制,面對缺衣少彈的中國輕步兵,發動刺刀衝擊收到的火力壓制比較少,反而還能取得不小的戰果,甚至比高精度步槍射擊好用。

然而面對高度工業化的美國的蘇軍的時候,無論是衝鋒槍還是火焰噴射器,亦或是鋼鐵洪流,任何一個戰爭機器面前日軍的萬歲衝鋒也只能變成自殺衝鋒。在戰爭徹底變為後勤上的戰爭和工業上的戰爭的時候,日軍貧弱的火力已經無法用萬歲衝鋒彌補了。因此即使發動了刺刀衝鋒,也只是給對面送人頭。莫不如從中國戰場學習一下游擊經驗,化整為零逐個殺傷。

二戰日軍在太平洋地區取得的戰果實際上都是從中國學習的經驗:瓜達爾卡納島的戰鬥證明了大規模刺刀衝鋒沒有任何作用,於是使用中國軍隊的游擊戰術,隱藏起來,利用詭雷、陷阱等發動偷襲;而硫磺島戰鬥使用了中國的地道戰,將整個折缽山作為一整個構造嚴密的工事,美軍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才取得了硫磺島的勝利;後來的沖繩戰役更是讓美國人瞭解到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聽說你們日本人向我們坦克發動刺刀衝鋒?你刺刀有我裝甲厚嗎?

天鬧黑卡板載!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成為焦炭)

聽說這裡有日軍?機槍準備好了沒?


軍事觀察員東旭


日軍不願和蘇軍、美軍拼刺刀是因為他們開戰時已經不是近身肉搏的時代,再加上日本人的生理條件實在不適合和美蘇兩國的士兵肉搏,軍迷關於日本呢注重拼刺作戰的印象大多來自抗日神劇,電影中為了增加視覺效果而故意添加很多肉搏畫面,而在實戰中這是不存在的。日本在1940年部署在關內的總兵力不超過90萬,而關東軍的總數也就70萬上下,這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真正受過嚴格訓練的正規部隊也就一百多萬而已,顯然不會和人口上億甚至幾十億的國家玩刺刀,日本侵華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其他戰役中並不會傻乎乎的尋找拼刺刀的機會。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以後,日本終於有機會在實戰中檢驗自己的建軍思想,火力貧弱的38式步槍和大正11式輕機槍被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取代,而飛機坦克等技術兵器的作用也受到重視,三菱、愛知、川崎等軍工企業發展迅速,日本在1940年之後已經裝備規模客觀的空軍和機械化部隊,重炮的數量也是急劇增加,如果說1937年的日本軍隊還熱衷於和中國軍隊拼刺刀,那麼到了太平戰爭打響之時日本士兵已經將拼刺刀視為白痴戰術,重炮轟擊和航空轟炸後的陣地才會派步兵佔領。一言以蔽之,中國戰場讓日本認識到了正確的作戰戰術,到了和美蘇開戰之時已經不再把批次到作為重點訓練科目。

至於說太平戰爭期間的很多日軍集體衝鋒作戰,一般也都是不知情者的虛構,又或者是走投無路、彈盡糧絕的日軍無奈之舉。其實舊日軍士兵平均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在身高上對比中國士兵都不佔優勢更不要說是西方白人了,因此,即便是三八大蓋配備長刺刀,幾次拼刺下來日本也會自覺地改變戰術。關東軍在阻擋蘇聯軍隊進攻時並不是依靠人海戰術,當時關東軍還擁有幾個機械化師團和一千多架飛機,再加上在東北四周苦心經營的要塞防禦體系,儼然一場現代化戰爭,尤其是“東林”要塞的爭奪是最關鍵的戰役,這期間並沒有太多的短兵相接發生,所以日軍也沒有機會展示“槍法”。


利刃軍事


二戰中,日軍估計最想要的就是美軍和蘇軍拿著刺刀和他們拼吧,為什麼?因為蘇軍和美軍的裝備太好,衝鋒起來,人家拿著衝鋒槍一陣狂射,日軍那三八大蓋和歪把子根本不夠看的,趁日本兵拉槍栓的時間,人家的子彈和炸彈早就射過來了,所以日本的傷亡很大。



第一,資源匱乏,沒有其他辦法。

日本的資源匱乏眾所周知,各種武器裝備也是能省則省,裝甲車,坦克都是輕型的,裝甲都很薄,幾乎沒有像樣的重型武器,飛機也追求輕盈靈活的高機動性,比如在戰爭前期佔盡優勢的“零式戰鬥機”,連機槍設計時,子彈都必須要和步槍子彈通用,就是為了節約子彈,而且就是因為缺乏子彈,所以機槍也配備的少,日本多注重士兵的單兵素質,特別是在射擊精度上,這樣可以在有限的資源下獲得更大的戰績。



第二,美蘇不喜歡這種刀刀見血的武士道。

日本人對於天皇的信仰很駭人,因為沒有和蘇軍美軍相抗衡的武器,日軍就發狂了似的用自殺式的衝鋒和蘇軍美軍拼刺刀來效忠天皇,但是人家不太喜歡這套武士論,自己有好武器避免傷亡,為什麼還要去拼刺刀,直接用機槍掃射更痛快。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對於陸地的渴求古已有之,多次對外侵略擴張,好在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發動戰爭先天條件不好,不過卻給其它人造成了深刻災難,要時刻警惕軍國主義思想的抬頭。


軍事一點通


不是日本不敢和美軍、蘇軍拼刺刀,而是美軍、蘇軍不敢和日本人拼刺刀。

日本人為什麼願意拼刺刀呢,因為日本缺少鋼鐵,於是缺少子彈,於是日本軍人很重視射擊準確率,要做到“一顆子彈打死一個敵人”。近戰的時候不好瞄準,於是拼刺刀就很實用了。

可是蘇聯、美國是鋼鐵大國啊,不缺子彈,子彈隨便打。這就導致了日本、美蘇武器的差別。日本發展的重點是步槍,蘇美髮展的重點是衝鋒槍。

這樣日本人衝上來的時候,美蘇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頓掃射,日軍還沒到衝到跟前拼刺刀就死了。

(日軍)

(美軍)


解憂時間


我是歷史先森,我來回答。日軍也想跟美軍、蘇軍拼刺刀呀,但是人家就不給他們這個機會,因為美軍和蘇軍手裡可都是配備著半自動化武器的,雙方一靠近,日軍在百米外就被突突了。


我們都看過國產的抗日劇,裡面就有日本兵和中國士兵拼刺刀的場景,日本兵那個兇猛,手裡的三八大蓋比中國士兵的槍支還要長那麼一點,中國士兵在這裡就吃了虧,並且日本兵的白刃戰也是非常厲害的,所以二戰時期,中國士兵的傷亡很大,幾乎要兩人才能對付一個日本兵。

反觀太平洋戰場,就沒有什麼日軍敢和美軍拼刺刀了,因為美軍手裡吧,都配備了湯姆遜衝鋒槍,還有M1911的手槍,湯姆遜衝鋒槍比三八大蓋就厲害的多了,太平洋的眾多奪島戰役,日軍每次都想上來近身,還在百米之外就已經被射成篩子了。



再來看看蘇聯,在二戰時期,蘇聯和美國一樣,軍事都是比較厲害的,蘇聯攻破了柏林之後就來幫中國打小日本,蘇聯士兵手裡拿著那時最自動化的波波沙,波波沙就是那種彈夾是圓形的(與湯姆遜類似),射速900發/分,聽名字就知道射的快了,日軍一旦想上來,百米外就屍橫遍野,而且蘇聯還直接用坦克和大炮開路,日軍連邊都碰不到。


所以美軍和蘇軍都配備了這麼自動化的武器,日軍根本就衝不上來,不是日軍不想拼刺刀,而是沒這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