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應該怎麼學習記憶?

吉安161


問題:平水韻應該怎麼學習記憶?

看了平水韻,發現不太能搞清楚,專門查了下聲調和字母用法,可是還是對應不上。這個應該怎麼學呢?

.........

前言

老街從來沒有背誦過,因為背也背不過,有這個時間多學一點其他的知識更實惠。其實學習平水韻的最好辦法不是背韻書,而是背《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書,可以記住很多常用字。

《笠翁對韻》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漁(1611-1680年);《聲律啟蒙》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這兩本兒童啟蒙讀物是按照平水韻編寫的。

一、《笠翁對韻》

1、東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2、冬

清對淡,薄對濃。暮鼓對晨鐘。山茶對石菊,煙鎖對雲封。金菡萏,玉芙蓉。綠綺對青鋒。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巫峽浪傳,雲雨荒唐神女廟;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峰。

這裡面的韻腳都是作詩比較常用的字,背熟了自然就不用查韻書了。

二、《聲律啟蒙》卷一

1、 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2、冬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三、古人如何記住韻字

如果押韻不對就是落韻,宋 袁文 《甕牖閒評》卷五:評價黃庭堅的一首七律: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
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愧我初非草玄手 不將閒寫吏文書。

世多病此詩既押十虞韻,魚、虞不通押,殆落韻也。”

古人科舉時考詩賦,如果落韻就出局了,因此舉子們萬萬不可記錯韻部。老街曾經看過一篇山東大學教授的論文,好像說過這件事,唐朝早期科舉考試的時候,舉子們背韻書很辛苦,經常落韻,後來的考試就在考場內放置韻書,可以現場查看。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他們作詩的時候,有個詩匣子,同一個韻部的字分別放置,作詩的時候選中那個韻部,就用那個匣子裡的字。

結語

老街自己作詩,有些常用字能記住一些,但是同韻母不同韻部的字如一先、十五刪、十四寒、十三元等等也記不住。如果是上去入,就更記不住了。

很多人喜歡用新韻也是嫌麻煩,但是就因為麻煩需要經常查詢,所以反而有利於記憶。

我個人感覺,分辨入聲字比分辨一個字的韻部要簡單得多。

但是我不建議大家刻意去背,如果孩子學詩的話,建議一開始就背《聲律啟蒙》這些書,記住這些常用字就可以了,童子功的基礎是很有價值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古人啟蒙識字,不一定比我們現在學老四聲(平上去入)輕鬆,雖然也有諸多注音方法,如譬況、讀若、讀如、直音和反切等,但終歸要死記硬背。

學格律,沒有捷徑,但方法總是有的,拿著平水韻,一東二冬三江四支,背下來就行,就像英語單詞、數學公式。不背也沒關係,弄不準多多查閱就行。

關於老四聲,多說一點,有一些描述,沒有老師指點,怕也不得要領,如唐代《元和元譜》: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康熙字典》改進了許多,但也難駕馭: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語音是會隨時代變化的,個人感覺,學古可以,但要能善用。



一路鳴鴻


平水韻,現代人無需強記,只要瞭解它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存在過即可。因為平水韻所收編的文字發音,有相當一部分與現代語音有明顯差異。而這些差異部分的文字的古代讀音,大概連所謂的專家也無法準確發音。他們只是靠書籍記載,死記硬背那些字的古代發音,更何況古代的入聲字,在普通話裡已經不存在。這就像失去生命力的甲骨文一樣,早已自然退出現代語言應用的平臺,僅作為一種語言的歷史現象,供專家研究。現代人學習古典格律詩,是寫給現代人看的,只要遵守格律規則,在聲律上,按現代普通話的發音劃分平仄,能為更多的現代人所接受。當然,對於那些從小接受傳統詩歌理論並按古韻進行格律詩創作的遺老遺少們,(他們的年齡應該在50歲以上,或更大些)也不必強求他們按新韻創作格律詩。這部分人,隨著年歲的增長,會很自然的越來越少,直至消失。至於有些人把懂得平水韻當作擁有知識的象徵而沾沾自喜,往往言必稱,懂得平水韻的大多數是老知識分子,好像除了他們,都是粗俗的目不識丁的白丁一個。或藐視用新韻的人,或認為他們不入流,這大可不必如此。就像有些文章說得那樣,把按新韻創作格律詩的,一律稱作所謂的“老幹體”,其輕蔑的口吻躍然紙上,惺惺作態,令人作嘔。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任何語言文字包括韻譜都有發生發展到自然消亡的過程。比如,據公開的紙媒報道,我國的滿族語言已經沒人會說,包括滿人的後代。我國的甲骨文只有少量的專家在研究,很難確定他們是否能運用甲骨文文字。因為這畢竟是失去生命力的文字。話說到這裡,回頭策應本文開篇的話,現代人不必死記硬背平水韻,只要瞭解即可。因為在欣賞古典格律詩或者叫做近體詩的優美聲律時,還需依照古韻來欣賞。因為古人作詩,用的是古韻。但是即便是古韻,不同年代,也不盡相同。它們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最後形成平水韻。當前詩壇,古韻新韻並存,是件好事,我們無需厚此薄彼。每人按自己的詩歌創作習慣用韻就好。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平水韻終將被新韻所取代,這既是詩歌韻譜的發展歷史所證明,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世上沒有一成不變永恆存在的的東西。


吟風19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歡迎來到翰墨苑。

提到平水韻,不得不提古代的文字的讀音,查取聲調屬於其中一個方面。

古代沒有現代的漢語拼音,漢字的標註通常用直音法和反切法,其中各有優劣,直音法就是用另外一個相同讀音的字來標註,而反切便類似於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他用兩個字來標註一個字的讀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也就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上定清濁,下定四聲。

我們選取一個特殊的字打個比方便可以一目瞭然。

以“落”為例,選取《康熙字典》對於讀音的標註:《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

切即是以反切標註的意思,《康熙字典》彙總前面韻書對於讀音的標註,根據《唐韻》盧各切我們推斷,落應該讀盧(l)各(e),(其中各的聲調屬於入聲,入聲聲調後面詳述。)而《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我們也能推斷出落應該是(l)各(e)的音,這就是落為什麼會和 鶴 閣 壑 寞 郭 託 酌等字押韻的原因。

這裡有人可能看到了上面有一個直音的標註,康熙字典:落,音洛。那麼洛又應該怎麼讀呢。洛在康熙字典的讀音標註和落幾乎一樣,而且是用直音法二字互譯。

洛:《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力各切,音落。

關於入聲的讀音我們的現代漢語已經難以考究了,只有南方少數地區的口音重存在入聲,在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對四聲調型的描繪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我們可以推斷入聲是沒有起和收的過程,它是一發而止的短促讀音。

大致明白了古代的讀音,對於平水韻的記憶僅僅是起到了幫助作用而已,因為現代漢語已經和古音有一定的差別了,單獨記憶一套讀音體系任務過於繁雜而且毫無意義,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記憶平水韻呢?

首先是應該對於格律有所瞭解,對於格律瞭解後,我們就可以明白有哪些字是古仄今平的入聲字,從而去著重記憶。

對於格律瞭解以後,可以通過近體詩以及詞等來記憶韻部,也就是以押韻來記憶同韻的字,以格律來推斷入聲,以此來記憶平水韻即可。


翰林院


記韻部這個事,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刻意。畢竟韻部書作為一種工具,提供給創作的人查閱而已。可以將其裝訂成冊或者書店購買作為口袋書,以備不時之需,當自己用韻時可以對照一下,避免出韻。

在不斷重複查閱的過程中,這些韻不潛移默化的印刻在腦中。在這重複的動作中,你一定會發現很多你可以去分類和處理的問題。所以,記韻是沒有必要的。

另外,對平水韻的律來說也不用刻意記,那些平仄規則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非要記平仄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住那四種形式的例詩,通過記詩來記平仄。這個辦法對初學者來說很管用,但要不斷在這四中形式種加以強化和鞏固,只有不斷的運用,才會熟能生巧。


蘭若九娘


剪張紙板,把韻抄上。

欲賦詞章,隨眸一望。

夫子華賦,人人稱揚。

省工省腦,小小紙張。


老蛇正宗


我覺得平水韻不用刻意去記,用到得時候可以去參考韻書,就像字典一樣用,你見過幾個背字典得嗎?古代發音與現代發音很多不一樣,所以你用今天得發音方式去區分平水韻中得字肯定很多不一樣,比如“衣跟微”,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是你用今天的語法去分析怎麼都不在同一個韻吧。當然瞭如果你想多記憶一些用起來方便的話可以多讀古詩,然後注意下韻字,可以標註出來,讀過了也能更熟悉些


綰綰


用《平水韻》創作詩歌、詩詞=思維錯亂=現代漢語+平水韻=不倫不類=譁眾取寵=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照本宣科=閉門造車

石濤語:“筆墨當隨時代”,用現代漢語,即當代的語言,加上《平水韻》拼湊組合,不是思維錯亂是什麼?這種“嫁接”法,很奇葩,不倫不類,詩詞也“轉基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